滄州武術(劈掛拳),河北省滄州市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劈掛拳發源於河北省滄州,明代中期已流行。民國年間馬英圖、郭長生兩位武師對原來的劈掛拳進行了系統化整理。劈掛拳法速度快,勁力爆,招術嚴厲,變化莫測,注重攻防技擊,講求實用。劈掛拳的每個套路各具特點,主要套路有劈掛拳快套、慢套、青龍拳、掛拳、炮錘、飛虎拳、劈掛滾雷掌等,器械有苗刀、瘋魔棍、劈掛刀、奇槍、青萍劍、行鉤、雙頭蛇、戟等。
2008年6月7日,河北省滄州市申報的滄州武術(劈掛拳)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遺編號:Ⅵ-1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滄州武術(劈掛拳)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申報地區:河北省滄州市
- 遺產編號:Ⅵ-10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運動特色,拳法動作,技術要領,技術要求,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活動,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滄州劈掛拳歷史悠久,早在明中期就流傳於民間。愛國將領戚繼光(公元1528—1587年)在《紀效新書》中,對劈掛拳就有論述。他說:“活足朝天而其柔也。”這是指劈掛拳腿法靈活對該拳“提膝護胸,伸足朝天,左右抹面(十字披紅)”等腿法的讚譽。並在《拳經捷要篇》中,把“拋架子搶步披掛”一招列入“擇其善者”而編成的三十二勢長拳之中。
戚繼光之後,到清朝中期,河北滄州出現了劈掛拳兩大支。一支是滄州南皮大龐莊郭大發,此人早年在京城做保鏢,武功非凡,後為皇宮禁軍護衛,這一支傳授的主要內容是劈掛拳的快套、掛拳等。而另一支,是滄州鹽山大左家村左寶梅(人稱左八爺),他傳授的主要內容是劈掛拳慢套和青龍拳。
至民國初的一百多年間,滄州演練此拳的人逐漸多了起來。隨之劈掛拳名人輩出,有肖化成、李雲表、趙世奎、黃林彪、郭長生(郭燕子)、馬鳳圖、馬英圖、曹晏海、左清甲等。
1928年,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央國術館,時任國術館少林科科長的武術大師馬英圖與國術館特聘教授、武術大師郭長生,恰是當時滄州鹽山、南皮兩支劈掛拳的代表人物。二人一見如故,相互切磋技藝,使長期分離的兩支劈掛拳“破鏡重圓、合為整體”。繼之,二位先輩對原來的劈掛拳重新進行修改,修改後的劈掛拳“神韻倍增、面貌全新”。可以說這是劈掛拳傳承中一次質的飛躍。劈掛拳在傳流中原無器械套路,郭長生、馬英圖兩位先輩,為使這一優秀拳種系統化、完整化,在20世紀30年代初,創編了瘋魔棍、劈掛刀,從而填補了劈掛拳系沒有器械套路的空白。之後,郭長生又集苗刀之精華,並糅進了劈掛腰法和通臂步法,編創了較一路苗刀連擊性更為突出的二路苗刀和苗刀進槍等,此後苗刀也被視為劈掛拳系中的一個器械套路。
1984年,滄州體委成立了滄州武術館,郭瑞祥任館長,設劈掛拳班,面向全國招生,學員來自29個省、市、自治區,劈掛拳開始傳播到中國各地。
1987年,開始有日本、美國、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外學生專程來滄州學習劈掛拳。
1996年11月,在國內外有識之士的發起倡導下,在滄州成立滄州通臂、劈掛拳研究總會,郭瑞祥被推舉為會長。隨後在日本沖繩、韓國釜山、美國紐約,中國上海、北京、浙江、吉林相繼成立了分會。從此,劈掛拳這一中國傳統技藝在全世界有了一個統一的組織。
運動特色
拳法動作
劈掛拳法速度快,勁力爆,招術嚴厲,變化莫測,注重攻防技擊,講求實用。劈掛拳的每個套路各具特點,主要套路有劈掛拳快套、慢套、青龍拳、掛拳、炮錘、飛虎拳、劈掛滾雷掌等,器械有苗刀、瘋魔棍、劈掛刀、奇槍、青萍劍、行鉤、雙頭蛇、戟等。
劈掛拳神形自如,動作舒展,灑落矯健,疾速多變。整個套路雖無定勢,但動靜分明,節奏明顯。故云“勢無定勢,形無定蹤”“疾若奔濤滾浪,又似風雷攪頂;緩似清風拂柳,又像雄鷹盤旋”,此拳內功的外形要求是:動中靜,雖動猶靜;靜中動,靜中蓄動。動以剛為實,靜以柔為虛。動靜、虛實、剛柔、快慢相互轉換,相互制約。其行拳特點是:一活、二快、三多變、四力沉長。即所謂“拳似流星,眼似電,腰似蛇行,足似鑽”。
技術要領
其技術要領由郭長生歸納為16個字,亦稱16字訣,即“兩臂條直,摟臂合腕,擰腰切胯,沉肩下氣”。
兩臂條直:可以使兩臂貫通一氣,便於發揮腰的擰轉力,同時動作可以放長擊遠,舒展大方。
摟臂合腕:人以氣為主,筋力為能,氣、血、筋、力四者有一定的內在聯繫。俗語云:筋不離血,力不離氣。人的氣弱則力薄,血虧則筋枯且難以活潑,劈掛拳運轉起來就是貫通周身之氣,活周身之血,使人的周身氣血流暢,故此拳爆發力強,可兩臂掄劈反掛,必使手指充血不散,因而要摟臂合腕,使血流迅速迴轉。
擰腰切胯:腰是上下體轉動的樞紐,腰活則速度快,可大大增強爆發力,所以要求腰要軟硬折中,摺疊擰轉要快速靈活,另外腰勁貴在下沉、堅實,腰不沉氣不靈,兩足也不會穩固。因此劈掛動作須擰腰切胯,即“擰腳尖子,擺腳後跟”。
沉肩下氣:沉肩就是兩肩放鬆,兩臂自然下垂,只有沉肩才能氣沉丹田。
技術要求
(一)手型多變。手型除掌﹑拳,勾外,還有戳指掌、鏟拳等以充實劈掛拳的手型變化。
(二)步型多變。劈掛拳的步型有:弓步、馬步、虛步,仆步、歇步,除上述五種基本步型外,還有偷步、叉步、雙弓步,其用法多是連環步。
(三)身法靈活。要求縮胸拔背、蜿蜒蛇形。蜿蜒蛇形正是勁由腰發的外在表現。它直出側人,變轉機靈。
(四)腿法快速。前踹腿,抄手起腳,里合抹面是劈掛拳的幾種主要腿法,講究快打。
(五)眼法機靈。劈掛拳的技擊講究快打遲。由此,可見眼的濯要性.對眼法之要求:要觀前瞭後,頓盼左右,望遠視近,隨形隨勢。演練套路時,隨器械之出人變轉,身形之伸縮起伏步法之進退趨避,做到:手到步到眼先到,上下內外,協調一致均整合。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滄州劈掛拳兼收通臂拳、八極拳等拳種所長,並引進了苗刀等優秀拳械,一招一式承載著中華文化中的陰陽、天地、方圓、剛柔、內外等傳統哲學元素,滲透著道、釋、儒思想意蘊,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傳承狀況
劈掛拳雖有武術協會支撐傳承,但仍有後繼乏人之虞,急需加強保護。
傳承人物
郭貴增,男,漢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滄州武術(劈掛拳),申報地區:河北省滄州市。
保護措施
2000年,郭貴增在滄州市西環小區社區建立了劈掛拳訓練館。
2012年,郭貴建立了滄州派尼學校劈掛拳傳承基地,並被河北省文化廳批准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滄州劈掛拳館。
2012年6月,滄州郭長生武學文化研究會成立,郭貴增任會長。
2013年,郭貴增在滄州市南環職業中學附近建立了通臂武學會館,傳授劈掛拳、通臂拳、苗刀等技,場館面積近200平方米,內設練功器械、健身器材,方便了武術愛好者求知的需求,也為傳承滄州劈掛拳等傳統武術又增加了一個平台。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滄州市武術協會獲得“滄州武術(劈掛拳)”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滄州武術(劈掛拳)項目保護單位滄州市武術協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2年,郭貴增組織通臂門拳師100多人在滄州電業體育館舉辦《劈掛拳展演大會》。
2019年11月16日,由滄州市體育局主辦、滄州市武術協會承辦、滄州郭長生武學研究會協辦的“2019年滄州市劈掛拳比賽”在滄州市體育運動學校武術館開賽。
榮譽表彰
1976年後,劈掛拳武術在全國武術錦標賽、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共獲得幾十枚金牌,僅郭瑞祥的門生王志海(滄州)、王華鋒(北京體大)在全國武術大賽上就分別奪得7枚和4枚金牌。郭瑞祥的日本學生古謝雅人在全日本大賽中奪取4枚金牌。另一日本女學生秋山幸子在全日本大賽中奪得2枚金牌。韓國學生李相俊在亞太地區武術大賽中奪得1個國際金獎。
1991年4月,郭貴增參加河北省傳統武術觀摩大會獲劈掛拳優秀獎。
2006年,郭貴增參加北京體育大學《新浪杯》首屆傳統武術比賽獲劈掛拳特等獎、苗刀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