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市政府在2011年市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上作的關於本市“十一五”時期各項任務目標完成情況及對“十二五”時期全市工作目標部署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滄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報告
- 地點:滄州市
- 類型:工作報告
- 內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總體概述,工作成績,回顧感謝,“十二五”時期工作目標,總體要求,具體目標,
“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總體概述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強力推進沿海強市建設,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持續進步,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圓滿完成“十一五”確定的各項任務目標,開創了滄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工作成績
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201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大關,實際完成2203億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3.5%;全部財政收入完成271.2億元,比2005年增長2.27倍,年均增長26.7%。一般預算收入完成91.3億元,比2005年增長1.92倍,年均增長23.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807.5億元,比2005年增長1.13倍,年均增長16.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48.1億元,比2005年增長3.1倍,年均增長3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3億元,比2005年增長1.3倍,年均增長18%。
渤海新區建設全面啟動,沿海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按照“從大運河走向渤海灣”的戰略理念,加快滄州沿海地區開發開放,組建成立了滄州渤海新區,編制完成了港口、產業和城市發展等多項規劃。黃驊綜合大港一期工程如期完工,順利通航。臨港產業聚集步伐明顯加快,謀劃、建設億元以上重點項目140個,總投資4500億元。集疏運配套體系加快推進,16平方公里的新城起步區建設全面啟動。2010年,渤海新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21億元,比上年增長19.9%,財政收入52.5億元,增長41.5%,發展的活力顯著增強,成為滄州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十一五”期間,全市在建和竣工投產投資超10億元以上項目21個,100億元以上項目5個。華北石化千萬噸煉油等一批重點項目開工建設,滄州中鐵二期、金牛化工離子膜燒鹼等項目竣工投產,楊埕水庫建成投用。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石油化工、管道裝備、冶金、機械製造、食品加工等傳統產業進一步壯大。爭創中國馳名商標7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1.9%。開發區和工業聚集區建設紮實推進,滄州、任丘等4個開發區實現擴區,滄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被批准為省級高新區,滄州臨港化工園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到2010年,全市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和產業聚集區達到17個,入園企業5142家。
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城鄉面貌呈現新變化。以港口、鐵路、高速公路建設為重點,大力構築現代綜合交通體系。滄港、滄保、津汕、大廣、滄京滄州段等5條(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新增通車裡程327公里,總里程達到538公里。建設110千伏以上變電站32座,新增發電裝機容量317萬千瓦。深入開展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活動,全市累計拆遷拆違2311萬平方米,其中,主城區15個城中村完成整體拆遷改造。滄州體育館、國際會展中心、獅城公園等一批標誌性建築投入使用,新建五星級酒店2家、標準化菜市場26個。五年新建、打通、拓寬城市道路36條,環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中心城區城市綠地面積達到1846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人均公園面積由3平方米提高到10平方米,順利通過省級園林城市驗收。全市新增集中供熱面積684萬平方米。建設廉租住房5000套,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3.3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6.1平方米。以“十個一”工程為標誌的縣城建設步伐加快,累計完成投資246億元。積極推動新民居示範工程建設,360個示範村完成規劃,315個村開工建設。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5%,比2005年提高了9.6個百分點。
體制機制不斷創新,改革開放開創新局面。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紮實推進國有工商企業改革,企業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農村綜合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財稅金融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連續兩年被省政府授予“金融生態市”榮譽稱號。民生銀行、交通銀行、河北銀行、華夏銀行相繼落戶滄州,天交所渤海股權交易中心、河北恆銀期貨滄州營業部掛牌營業,滄州銀行在全省率先晉升為地方商業銀行二級行。組建了滄州建設投資公司和河北渤海投資公司,總資產分別達到120億元和140億元,境內外上市企業達到14家。對內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成功舉辦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滄州會場)和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擴大了滄州的知名度。加強與京津特別是央企的對接合作,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與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實現了戰略合作,日本矢崎、香港聯塑、法液空等一批境內外知名企業落戶滄州。全市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8.8億美元,引進市外資金504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73.8億美元,經濟外向度明顯提高。
縣域經濟發展提速,“三農”工作取得新成效。縣域特色產業迅猛發展,年營業收入超10億元的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達到12個。湧現出肅寧—中國裘皮之都、孟村—中國彎頭管件之都、泊頭—中國鑄造之鄉、東光—中國包裝機械之鄉、鹽山—中國管道裝備製造基地等品牌縣市。2010年,縣域經濟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00億元,比2005年增長72.8%。18個縣(市、區)全部財政收入均超兩億元,其中,6個縣(市、區)超過10億元,渤海新區和任丘市超過50億元。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全面取消農業稅,累計發放糧食和農資直補等各類補貼25.2億元。2010年糧食總產達到486萬噸,連續7年豐產豐收,畜牧、蔬菜、棉花、果品生產穩步發展。產業化經營步伐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率達到49.3%,比2005年提高6.8個百分點。五年來,共投入扶貧開發資金26.6億元,52萬人口實現穩定脫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7萬人。加強農村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新建農村道路4360公里,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油路、通電話、通寬頻。積極開展農戶科學儲糧工程,推廣小糧倉4.5萬個。深入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建改建農家店6537個,農村流通網路進一步健全。
節能減排工程紮實推進,環境質量得到新提升。深入實施十大節能工程和“8755”減排工程,預計可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2010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較2005年降低20%,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18%和11.7%。全市15個污水處理項目和13個垃圾處理項目全部建成,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100%、85%和99.5%,肅寧、滄縣、滄州大化和滄州煉油廠順利通過省“雙三十”目標考核。大力實施“碧水藍天”工程,加強重點領域生態環境保護,2010年市區空氣品質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35天,比2005年增加40天。
民生工程成效顯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堅持以人為本,大力改善民生。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1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28元,分別比2005年增加7519元和2217元,幹部職工年人均工資收入由16132元提高到39600元。解決了248.6萬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就業規模不斷擴大,五年累計實現城鎮就業2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面實施,任丘、青縣等5縣(市)成為全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縣。新建、改擴建敬老院、光榮院、福利院“三院”合一型民政事業服務中心18所,鄉鎮區域敬老院36所,集中供養能力明顯提升。住房公積金累計歸集完成68.5億元,繳存覆蓋率達到98.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市,參合率達到93.3%,農民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和諧滄州建設邁出新步伐。認真落實以縣為主的九年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全面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明顯改善,五年新建、改擴建中國小230所,農村中國小全部實現集中供暖。《主城區教育專項規劃》順利實施,基礎教育三年行動計畫全面展開。中、高等教育結構不斷完善,職業教育規模穩步擴大,滄州師專成功升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全市改造鄉鎮衛生院175所,新建、改造村衛生室2943個,重大疾病預防能力和醫療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城鄉文化設施進一步完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滄州武術、吳橋雜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不斷加強,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02‰以內。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五年累計獲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39項,建立生產力促進中心18個。加強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監管,認真做好社會矛盾糾紛排調工作,有效化解信訪隱患,和諧發展的基礎進一步鞏固。加大審計、監察工作力度,嚴肅查處了一批違法違紀典型案件。深入開展國防動員和雙擁共建活動,軍政軍民團結不斷加強,連續兩屆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民族宗教工作成績突出,被國務院授予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人防工作紮實推進,連續兩屆榮獲全國人防先進城市。檔案、氣象、外事僑務、廣播電視、婦女兒童等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回顧感謝
各位代表,五年發展成就的取得,得益於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得益於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得益於全市廣大幹部民眾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滄州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條戰線上的全市各族人民,向給予我們支持與監督的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向大力支持我們工作的離退休老幹部、駐滄單位、人民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向所有關心、支持滄州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十二五”時期工作目標
總體要求
“十二五”時期,是我市強力推進沿海強市建設、打造環渤海地區發展的增長極和隆起帶的關鍵時期。加快滄州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富民強市目標,既面臨重大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推進滄州科學發展,不斷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們的第一要務,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必須牢牢把握加快發展、加速轉型、率先崛起這個主基調,搶抓機遇,加快沿海強市建設。“十二五”時期,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建設沿海強市目標,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工業強市不動搖、項目建設不動搖、對外開放不動搖,全力構築大港口、大產業、大城市三大平台,突出抓好沿海經濟龍頭帶動、城市化建設提質提速、縣域經濟晉級升位三項重點工作,加快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努力實現滄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
具體目標
“三個翻番 四個提高”
今後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到“十二五”末,實現“三個翻番、四個提高”。“三個翻番”:即經濟總量翻一番,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000億元;財政收入翻一番半,達到66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翻一番半,累計完成1.2萬億元。“四個提高”:即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水平、生態環境質量和人民民眾幸福指數明顯提高。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600億元;城市化率達到54%;生態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節能減排完成控制性指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7000元和930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5%,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到68.4萬人,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5%。
發展沿海經濟 打造新的增長極
為實現“十二五”主要目標,今後五年將重點推進六大戰略任務。
任務一:加快發展沿海經濟,打造環渤海地區新的增長極、隆起帶。緊緊抓住秦唐滄沿海發展規劃即將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機遇,用足、用好相關政策,加快以渤海新區發展為龍頭的沿海地區開發開放步伐,早日把滄州打造成為冀中南和環渤海地區新的增長極和隆起帶。
加快推進黃驊綜合大港建設。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開發、加快建設,積極推進20萬噸級航道和油品、貨櫃、煤炭、礦石等專業碼頭建設,構築以綜合大港為龍頭的集疏運體系,加快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區建設,使黃驊綜合大港真正成為環渤海地區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現代化綜合性大港,充分發揮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
加快推進臨港產業聚集。大力發展石油化工、裝備製造、電力能源、倉儲物流等臨港產業,全力打造石油化工基地、裝備製造業研發轉化基地、電力能源基地和區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渤海新區冀中南工業區、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裝備製造、冶金和倉儲物流等產業園區建設,著力構築“一區多園”的發展格局。
任務二: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堅持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提升我市優勢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做大做強三大支柱產業。石油化工產業:按照“油頭化身”的思路,加快推進華北石化1000萬噸煉油、中海油中捷石化和滄州煉油廠煉油質量升級和安全環保技術改造等項目,力促“十二五”末達到3000萬噸煉油能力。構築以石油化工為主導,現代煤化工、新型鹽化工、化工新材料、細化工“五化並舉”的產業集群,全力打造環保、安全、國際化滄州石油化工城。管道裝備產業:以重點管道裝備企業為依託,以高端、高壓、高附加值為方向,上規模、上裝備、上水平,到“十二五”末,形成3000萬噸加工生產能力,打造國內外知名的管道裝備之都。冶金產業:抓住國家和全省鋼鐵產業向沿海轉移的機遇,發揮沿海臨港優勢,創造條件,吸引更多冶金企業和項目向渤海新區聚集,打造冀中南裝備新材料製造基地。在做大做強三大支柱產業的同時,加快機械製造、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步伐。
任務三: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以提高城市化水平為主線,以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引導農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鎮轉移為重點,以建設新城、新區和發展產業聚集區為載體,充分發揮政府規劃引導與市場配置資源的雙重作用,促進城市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加快建設中心城市。按照滄州市總體規劃,謀劃實施一批有品位、生財富、惠民生的城建項目,推進城市建設上規模、上層次、上水平。加大開發區、高新區、工業園區建設力度,促進產業聚集,做大做強中心城市經濟。加快市區與滄縣、青縣同城化步伐,進一步擴大主城區規模。完善路網體系,實現中心城區主幹道與環城高速對接,所有縣通高速公路,促進滄州市區與各縣(市、區)的互動、協調發展。
加快發展兩個副中心城市。加快任丘市和黃驊新城建設,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擴大城區規模,提高承載能力,塑造城市特色,打造兩個百萬人口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加快縣城、小城鎮和新民居示範村建設。加快泊頭、河間兩市和鹽山、獻縣等8個縣城建設,進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擴大規模,增強實力。
任務四:加快改革開放,進一步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深化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的改革。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高行政效能,為各類企業在我市發展創造優良的環境;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鼓勵大、中、小各類規模的民營企業共同發 展,推動民營企業在一、二、三產業中的各個行業競相發展。財稅體制改革:最佳化財政收入結構,著力增加一般預算收入;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快構建公共財政體系,把新增財力更多用於農業、科技以及文化、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企業改革:加快市屬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步伐,轉換管理體制,最佳化經營機制,盤活閒置資產,積極推進優勢國有企業的公司制改造和企業集團組建步伐。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在重點改革任務上取得突破。農村綜合配套改革: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文化體制改革:創新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的體制機制,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整合雜技、武術資源,組建雜技、武術企業集團。
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對內對外開放。加強與京津全面對接。積極開展與國家部委、金融機構、科研院所和外國駐華商務機構的對接活動,推進與京津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高端人才、信息網路、金融服務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推進與世界500強、國內500強等大企業、大集團的交流合作,在戰略合作、戰略重組上取得更大突破。搭建對外開放平台。充分發揮工業聚集區、開發區對外開放的視窗作用,完善功能,強化服務,增強對項目、資金等要素資源的吸納能力。發揮雜技、武術文化資源優勢,以雜技節、武術節等節慶活動為平台,積極開展經貿洽談活動,提高滄州的知名度和對外影響力。
任務五:加快保障能力建設,構築經濟發展的戰略支撐。
進一步構築交通支撐。按照“東出西聯、南北貫通、區域網路加密、外部對接”的原則,加快推進沿海、邯港、石港等高速公路和邯黃鐵路建設,完善國省幹道和農村公路網。加快推進滄州機場前期謀劃,建設冀中南地區重要的支線機場。
進一步構築能源支撐。加快建設滄東電廠三期、華潤熱電聯產項目,謀劃建設核電、海上風電等新能源項目,打造京津冀地區重要的電力能源基地。加強與神華集團以及山西、內蒙古等地區的溝通協作,提高煤炭供應能力。加強與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企業的合作,謀劃建設商業性原油儲備基地,提高油氣保障能力。
進一步構築水利支撐。抓住國家加大對水利設施投入力度的機遇,完善最佳化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結合引黃濟津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謀劃實施區域調水工程,加快滄州市區第二水源地、楊埕水庫二期等10大引蓄水工程,以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和防洪保全全工程建設,形成“東西連通、南北互濟、庫渠互補”的生態水系水網。
任務六:加快發展民生和社會事業,著力構建和諧滄州。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體系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構建人員範圍廣覆蓋、保障水平多層次、制度辦法可銜接、管理服務現代化的全民社保體系。加大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力度,著力提高住房保障能力。建立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的機制,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
努力擴大和促進就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不斷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鼓勵支持自主創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促進城鄉勞動者充分就業。
構建完善的教育體系、加強醫療衛生和計畫生育工作、繁榮發展文化體育事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報告》指出,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起好步、開好局至關重要。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和諧”為主攻方向,搶抓機遇,強力推進沿海經濟龍頭帶動、城市化建設提質提速、縣域經濟晉級升位,實現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以優異成績向建黨90周年獻禮。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以上;全部財政收入增長15%以上,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