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強弱項工作方案

《滄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強弱項工作方案》是2018年滄州市人民政府發布的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滄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強弱項工作方案
  • 頒布時間:2018年
  • 發布單位:滄州市人民政府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積極推進相關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對照目標,仍然存在著科技創新投入不足、人口律師比和社會組織數較低、文化消費不足、居民收入偏低和環境治理有待加強等問題。為著力解決以上短板和弱項,切實加快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省委九屆六次、七次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搶抓機遇、攻堅克難,加快推進“經濟更加發達、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榮、科教更加進步、環境更加優美”的小康社會建設步伐,確保我市與全國、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二)任務目標。到2020年,8項短板指標全面補齊,各項監測指標均完成任務目標,力爭率先進入小康社會。經濟建設方面,全市規上工業R&D經費支出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5%;政治建設方面,每萬人擁有律師數和擁有社會組織數分別達到2人和6.5個;文化建設方面,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人均公共文化財政支出達到150元;社會建設方面,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達到27000元;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環境質量指數達到80%,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100%。
二、重點工作
(一)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力促產業轉型升級
1.著力最佳化產業結構。以重點項目為抓手,突出項目技術含量和產業鏈價值,加快培育汽車及零部件製造、綠色石化、生物醫藥、主題旅遊、時尚服裝服飾、現代物流“六大新動能”和雷射及智慧型製造、先進再製造、電子信息及套用、航空航天技術、清潔能源“五大新引擎”,打造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點,逐步形成新動能、新引擎主導經濟發展的新格局。以“六個一”工程為抓手,突出抓好“雙百工程”和“18+7”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大力培育研發投入強度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計畫和高新技術企業後備培育工程。
2.強化企業科創引導。大力營造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加強宣傳和培訓,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理念深入人心,定期組織召開企業政策專題培訓會,重點解讀“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產業減免稅”等政策,著力提高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內生動力。將研發投入作為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等級、研發平台、科技項目、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重要條件,以此引導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激發企業不斷提升研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高新技術企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以及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
3.切實加強部門聯動。強化科技、工信、發改、統計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利用各類平台加強對企業統計人員的業務培訓和指導,讓企業更多地了解統計工作,確保統計數據準確無誤,切實做到應統盡統。統計部門要將入統企業的研發投入數據及時和有關部門溝通,便於相關部門將此作為評定企業項目、建設平台的重要依據,以此激勵規上企業入統申報研發項目的積極性。
4.切實加大政府投入。市、縣兩級分別設立規上企業科技創新研發專項資金,研究出台具體辦法,調動企業加大投入R&D項目的積極性。鼓勵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對達到一定水平的研發機構給予相應的資金獎勵,對一些研發投入年度增幅較大的企業給予較大獎勵。
(責任單位:市統計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二)發展壯大律師隊伍,提升法治建設水平
1.加強公職和公司律師隊伍建設。繼續擴大公職律師試點範圍,由原來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擴大為各級黨政機關和人民團體。積極做好對符合條件的申請公職律師人員的審查、上報材料工作,努力做到每名符合申請公職律師執業的公職人員都能接收到公職律師試點範圍擴大的訊息,鼓勵符合條件的公職人員申報公職律師。
2.著力擴大律師隊伍。暢通服務渠道,提高辦事效率,及時為符合條件的申請律師執業人員做好初審上報,對符合條件的法援律師執業申請,在保證審查材料嚴格的前提下及時上報。
3.加強青年律師扶持工作,努力留住人才。聚焦青年律師案源少、收入低、辦案經驗不足等不利因素,通過加強青年律師業務培訓、鼓勵律所老律師對青年律師進行“傳、幫、帶”、減免不滿28周歲律師執業會費、提高律師執業保障等,大力扶持青年律師執業,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執業水平,防止人才流失,鞏固律師隊伍整體數量。
(責任單位:市司法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三)加快社會組織培育,建立健全管理體制機制
1.構建社會組織綜合培育體系。立足“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結合政府轉移職能、行業管理服務、產業轉型升級、服務對象需要等積極培育社會組織。各縣(市、區)要高度重視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工作,將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納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指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把加強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工作落到實處,力爭到2020年完成當地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達到6.5的目標值。
市直各部門要切實抓好本單位本部門所屬業務行業領域內社會組織的培育發展和監督管理,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研究具體措施,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工作機制,真正把培育發展本領域社會組織工作落到實處,到2020年,力爭完成新增1-2家社會組織的目標。各群團組織要發揮聚合引領作用,有針對性地培育和發展民眾急需的社會組織,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使之成為社會治理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2.大力培育發展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降低準入門檻,鼓勵城鄉社區加快發展為民服務、公益慈善、鄰里互助、文體娛樂和農村生產技術服務等類型的社區社會組織。符合法定登記條件的社區社會組織,可以到所在地縣級審批部門申請登記,其中符合直接登記條件的可以直接提出申請。縣級審批部門要通過簡化登記程式、提高審核效率、制定章程範本等方式最佳化登記服務。要落實中央有關檔案要求,對未達到登記條件的社區社會組織,按照不同規模、業務範圍、成員構成和服務對象,由街道辦事處(鄉鎮政府)實施管理,強化分類指導和業務指導;對規模較小、組織較為鬆散的社區社會組織,由社區黨組織領導,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對其活動進行指導和管理。積極扶持發展,依託街道(鄉鎮)綜合服務中心和城鄉社區服務站,建立社區社會組織綜合服務平台,為社區社會組織提供組織運作、活動場地、活動經費、人才隊伍等方面支持。力爭到2020年,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初見成效,實現城市社區平均擁有不少於3個社區社會組織,農村社區平均擁有不少於1個社區社會組織。
3.大力培育行業協會商會類社會組織。各行業管理部門要按照業務領域分工重點培育和發展服務我市支柱、優勢、新興產業和人才聚集戰略的行業協會商會,發揮其服務企業、招商引資、聚集人才、助推經濟的作用,強化行業自律,使其真正成為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主體。
4.鼓勵支持科技類社會組織發展。加大對民辦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機構(院所)和科技協會的扶持力度,通過科研攻關、新產品研發、技術創新、高新技術成果(專利)轉讓、科技項目實施、技術諮詢、技術服務等方式,加快提升我市科技自主創新和產品研發能力。引導科技類社會組織進行等級評估,落實扶持資金,推動其積極參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鼓勵科技類社會組織建立與科研院所、高校及企業之間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推進我市科技創新資源合理配置和開放共享。
5.著力培育品牌社會組織。各級有關部門和群團組織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重點培育一批服務能力強、作用發揮好、公信力高的品牌社會組織。加快培育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等社會組織,強化分類指導,促進作用發揮。各有關部門到2020年培育1家品牌社會組織,為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加強公共服務奠定基礎。
6.建立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機制。按照財政部、民政部《關於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支持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財綜〔2016〕54號)中“要採取切實措施加大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力度,逐步提高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份額或比例。政府新增公共服務支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安排的部分,向社會組織購買的比例原則上不低於30%”的要求。
以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指導目錄為依據,推進各部門具體組織實施並加強對購買主體、承接主體、購買行為、購買內容、資金使用及績效管理的指導和監督,確保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落到實處。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所需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從部門預算經費或經批准的專項資金等既有預算中統籌安排。
7.建立社會組織激勵機制。強化社會組織評估結果運用,獲得3A及以上等級的社會組織,優先作為承接政府職能轉變和購買服務的對象。
8.完善財政稅收支持政策。落實國家對社會組織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允許減免的一律減免。積極幫助社會組織向有關部門申報免稅資格和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市財政、稅務部門要結合綜合監管體系建設,全面貫徹落實社會組織稅收政策、票據管理和公益慈善事業捐贈稅收優惠制度。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符合條件社會組織的金融支持力度。
9.完善社會組織人才政策。加強社會組織從業人員權益保障,督促社會組織建立健全從業人員勞動用工制度;完善社會組織從業人員培訓長效機制,加強社會組織專業化隊伍建設;建立社會組織從業人員薪酬指導機制,鼓勵社會組織建立從業人員企業年金制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有關部門和群團組織要將社會組織及其從業人員納入有關表彰獎勵推薦範圍。
(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四)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穩步提升增加值占比
1.明確任務目標,加大督導力度。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要達到20%以上,到2020年,占GDP比重達到5%,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嚴格落實《“十三五”期間文化產業發展工作責任書》,各縣(市、區)要與鄉鎮簽訂責任書,層層傳導壓力、激發動力、凝聚合力,著力抓好工作落實。對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明顯低於全市平均水平的地區(任丘、鹽山、孟村、河間、海興、開發區、高新區、渤海新區),要進一步明確目標責任、創新工作舉措、加大推進力度,切實增強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2.重點實施三大工程。一是文化企業倍增工程。加大文化市場主體扶持力度,到“十三五”末,力爭全市文化企業數量、規上企業數量翻一番以上。重點發展一批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培育一批優秀民間工藝品創作生產企業和特色中小文化企業。通過興辦眾創空間、建立地方特色工藝美術品集中展示交易和創作生產基地、搭建電子商務平台等措施,推動特色文化產品進入市場,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經營層次,促進一批文化個體工商戶向法人企業發展,推動中小微企業向規上文化企業邁進。二是“文化+”融合發展工程。推動文化與農業、工業、體育、旅遊等其他業態融合發展,提升相關產業的文化含量和產品附加值,打造一批新型文化企業。三是特色文化村(鎮)培育工程。通過加強文化保護傳承、塑造特色文化風貌、發展特色富民產業,實現一鎮(村)一文化、一鎮(村)一風貌、一鎮(村)一產業。
3.重點做好四項工作。一是加強文化產業統計工作。宣傳文化部門要主動與統計、工商等部門溝通對接,與文化企業對接,加強對規上文化企業(包括降規下返規上企業)、接近規上標準文化企業、新興文化產業、中小微文化企業等數據監測,建立完善文化企業名錄庫,積極組織動員各類企業入統,努力做到應統盡統。要把文化企業“規下升規上”作為重中之重。各級宣傳部門積極主動會同本級統計部門,對照“規上文化企業劃分標準”,動員和幫助具備規上條件的文化企業積極申報。明確近期重點培育對象,提取營業收入或從業人員接近規上水平的中小文化企業建立培育與監測資料庫,開展有針對性入規升級工作指導與服務。要把與文化相關的企業,儘可能地納入到文化產業統計中來。督促未入庫文化企業到所轄統計部門申請入庫。對於錯劃為非文化企業的文化企業,通過調整經營範圍等技術處理及時納入到文化產業統計中來。要引導文化個體戶註冊成立法人單位。各地宣傳部門要加強支持文化企業發展有關政策的宣傳推介,積極對接工商部門,引導幫助文化個體戶註冊成立法人企業,確保“個體轉法人、規下升規上”梯次銜接。要引導各類文化企業,尤其是規上企業,要按期如實填報統計數據(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固定資產折舊、稅金、營業利潤、應付職工薪酬等指標),對企業統計年報要做好預審工作。二是加強政策引導。按照省要求,我市已落實2000萬元市級文化創新和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13個縣(市、區)也已落實600萬元的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在市、縣兩級文化產業引導資金的使用上,每年對新升級為規上的文化企業和按期如實填報統計數據、主營業務收入等指標逐年顯著增長的規上文化企業,給予一定獎勵;對規上企業申報項目要優先扶持並加大力度,對非文化產業法人單位申報項目一律不予支持。督導尚未落實文化產業引導資金的縣(市、區)繼續協調抓好落實。編寫《文化產業扶持政策概覽》,組織人員分發至各相關企業,深入宣傳解讀。組織評選全市“知名文化企業10強”,抓典型、樹樣板。三是加強文化產業項目建設。要加強重大項目謀劃,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冬奧會籌辦、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等重大機遇,謀劃實施一批體現地方特色、投資規模大、能夠長久運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標誌性文化產業項目。要加快項目落地建設,充分利用中央和省市對文化產業在土地、稅收、資金等方面一系列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加快項目建設,力爭早投產、早運營、早見效。要加強園區集聚,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吸引上下游企業抱團發展,促進生產要素和資源向園區集聚,形成優勢產業集群(如吳橋雜技產業園、青縣中古紅木產業園、肅寧樂器產業園、河間工藝玻璃產業園、鹽山文體器材產業園等)。
要建立健全文化產業項目庫,確保項目建設不斷檔;引導企業抓好竣工項目運營,加快開工項目建設,謀劃儲備新項目;通過項目領辦責任制、觀摩調度等形式,加強督導和跟蹤服務,確保一批重點項目快速推進;組織企業參加深圳文博會、省特博會、京津冀文創產業投融資項目推介等活動,加大文化招商力度。靠項目提升產業、增強實力,為持續提升文化產業增加值積攢後勁。四是加大督查力度。每季度組織一次重點項目觀摩調度,每半年通報一次文化產業發展成效,每年召開一次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會議。在宣傳文化工作考核中,加大文化產業發展工作的分值比重。對做好文化產業工作措施得力、成效顯著的縣(市、區)給予通報表揚;對工作不力、成效甚微的縣(市、區)給予通報批評,並對縣(市、區)負責文化產業工作的主要領導進行約談。市直各有關部門之間加強溝通,建立協調聯動機制,定期通報情況,分析現狀,發現問題,精準施策,形成合力。
(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市旅發委、市統計局、市發改委,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五)加大人均公共文化財政支出
1.規範統一指標口徑和範圍。嚴格落實《關於印發滄州市市以下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的通知》(滄政字〔2017〕1號)規定,明確市級財政不再對省直管縣安排專項資金,重新規範和統一指標口徑和範圍,做到科學嚴謹統計數據。
2.加大資金投放力度。根據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規定的標準,進一步加大對文化、體育、傳媒等相關領域的資金投放力度,在創建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運動休閒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引導等項目建設基礎上,進一步增加投入。同時,根據各相關部門的總體規劃,切實保障正在建設的氣模網羽館、滑冰館、八中射擊館、兒童綜合訓練中心等場館資金需求,確保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文化投入指標。
(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統計局)
(六)著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增加人民民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1.提高工資性收入。加強就業服務工作,通過幫助未就業者實現就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加強技能培訓工作,通過提升技能水平實現更高質量就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2.提高財產性收入。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吸引外來人口,促進城鎮居民通過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3.提高轉移性收入。加強精準扶貧,通過促進貧困戶脫貧,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目前我市城鎮居民低保標準為每人每年7440元,農村居民低保標準為每人每年4200元,城鎮居民特困供養生活標準為每人每年9672元,農村居民特困供養生活標準為5600元每人每年,以上標準均居全省前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