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里方劑

由於里寒證的成因有元陽不足,寒從內生或由於外寒直入里等不同,因此祛寒法又可分為溫中祛寒,溫腎回陽兩種。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溫里方劑
  • 是否處方藥:非處方藥
  • 主要適用症:寒邪直中三陰,真陽衰微證
  •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
溫里藥概述,注意事項,常用方劑,

溫里藥概述

溫里方劑
定義:凡藥性溫熱,能祛除里寒,扶助陽氣的藥物,叫做溫里藥
凡以溫里藥為主而組成的方劑,叫做溫里方。
溫里法就是運用溫熱方藥以治療里寒證的一種治法。溫理法亦稱祛寒法。前人有“寒者熱之”,“療寒以熱藥”的說法,正是指出溫法治療原則。此類藥性多溫燥。
由於里寒證的成因有元陽不足,寒從內生或由於外寒直入里等不同,因此祛寒法又可分為溫中祛寒,溫腎回陽兩種。
溫中祛寒:本法適用於脾胃虛寒證。症見手足不溫。納谷不化,胸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倦神疲、舌淡脈弱等,常用藥物乾薑吳茱萸等;常用方劑有理中湯吳茱萸湯等。
溫腎回陽:本法適用於陰寒內盛,陽氣衰微之證。症見惡寒倦臥、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神疲汗出、舌淡苔白、脈沉微,甚則脈微欲絕等。常用藥物有附子、肉桂等;常用方劑有真武湯四逆湯等。

注意事項


溫里方劑
本類方藥多是辛燥溫熱,忌用於熱證、陰虛證。對於真熱假寒證,應當詳細分辨,慎勿誤用。

常用方劑

溫里方劑
【組成】
附子9克,乾薑6克,人參6克,炙甘草6克,炒白朮9克,肉桂3克,陳皮6克,五味子3克,茯苓9克,制半夏9克。
【主治】
寒邪直中三陰,真陽衰微證。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惡寒蜷臥,吐瀉腹痛,口不渴,甚則身寒戰慄,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脈沉微,甚或無脈。(本方常用於急性胃腸炎吐瀉過多、休克、心力衰竭等屬亡陽欲脫者。)
【正文】
功用:回陽固脫,益氣生脈。
用法:水二盅,姜三片,煎之,臨服入麝香三厘(0.1克)調服。中病以手足溫和即止,不得多服(現代用法:水煎服,麝香沖服)。
禁忌:方中麝香用量不宜過大。服藥後手足溫和即止。
方解:本方證是由寒邪直中三陰,陰寒內盛,真陽衰微欲脫所致。素體陽虛,寒邪直中,三陰受寒,故腹痛、吐瀉、肢厥、神衰、脈微俱見;身寒戰慄、唇指青紫、無脈乃陰寒內盛,陽微欲脫之兆。治當回陽固脫,益氣生脈。本方以四逆湯合六君子湯,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生薑組成。方中以附子配乾薑、肉桂,則溫里回陽,祛寒通脈之功尤著。六君子湯補益脾胃,固守中州,並能除陽虛水濕不化所生的痰飲。人參合附子,益氣回陽以固脫;配五味子益氣補心以生脈。麝香三厘,辛香走竄,通行十二經脈,與五味子之酸收配合,則散中有收,使諸藥迅布周身,而無虛陽散越之弊。諸藥相合,共收回陽生脈之效,使厥回脈復而諸症自除。
吳茱萸湯
【組成】
吳茱萸9克,人參9克,生薑18克,大棗4枚。
【主治】
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食後泛泛欲嘔,或嘔吐酸水,或乾嘔,或吐清涎冷沫,胸滿脘痛,巔頂頭痛,畏寒肢涼,甚則伴手足逆冷,大便泄瀉,煩躁不寧,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本方適用於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性嘔吐、神經性頭痛、耳源性眩暈等屬肝胃虛寒者。)
【正文】
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胃熱嘔吐,陰虛嘔吐,或肝陽上亢之頭痛均禁用本方。
方解:本方證乃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肝胃虛寒,胃失和降,濁陰上逆,故食後泛泛欲吐,或嘔吐酸水,或乾嘔,或吐清涎冷沫;厥陰之脈夾胃屬肝,上行與督脈會於頭頂部,胃中濁陰循肝經上擾於頭,故巔頂頭痛;濁陰阻滯,氣機不利,故胸滿脘痛;肝胃虛寒,陽虛失溫,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則大便泄瀉;舌淡苔白滑,脈沉弦而遲等均為虛寒之象。治宜溫中補虛,降逆止嘔。方中吳茱萸味辛苦而性熱,歸肝、脾、胃、腎經。既能溫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嘔,一藥而兩擅其功,是為君藥。重用生薑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用為臣藥。吳茱萸與生薑相配,溫降之力甚強。人參甘溫,益氣健脾,為佐藥。大棗甘平,合人參以益脾氣,合生薑以調脾胃,並能調和諸藥,是佐使之藥。四藥配伍,溫中與降逆並施,寓補益於溫降之中,共奏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之功。
小建中湯
【組成】
飴糖30克,桂枝9克,芍藥18克,生薑9克,大棗6枚,炙甘草6克。
【主治】
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乾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本方常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經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發熱等屬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者。)
【正文】
功用: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取汁,兌入飴糖,文火加熱溶化,分兩次溫服)。
禁忌:嘔吐或中滿者不宜使用;陰虛火旺之胃院疼痛忌用。
方解:
本方病證因中焦虛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中焦虛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中焦虛寒,化源匱乏,氣血俱虛,故見心悸、面色無華、發熱、口燥咽乾等。症雖不同,病本則一,總由中焦虛寒所致。治當溫中補虛而兼養陰,和里緩急而能止痛。方中重用甘溫質潤之飴糖為君,溫補中焦,緩急止痛。臣以辛溫之桂枝溫陽氣,祛寒邪;酸甘之白芍養營陰,緩肝急,止腹痛。佐以生薑溫胃散寒,大棗補脾益氣。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是為佐使之用。其中飴糖配桂枝,辛甘化陽,溫中焦而補脾虛;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緩肝急而止腹痛。六藥合用,溫中補虛緩急之中,蘊有柔肝理脾,益陰和陽之意,用之可使中氣強健,陰陽氣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本方是由桂枝加芍藥湯,重用飴糖組成,然其理法與桂枝湯有別。桂枝湯以桂枝為君,具有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之功,主治外感風寒表虛,營衛不和證;本方以飴糖為君,意在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主治中焦虛寒,虛勞里急證。
溫里方劑
大建中湯
【組成】
蜀椒6克,乾薑12克,人參6克。
【主治】
中陽衰弱,陰寒內盛之脘腹劇痛證。腹痛連及胸脘,痛勢劇烈,其痛上下走竄無定處,或腹部時見塊狀物上下攻撐作痛,嘔吐劇烈,不能飲食,手足厥冷,舌質淡,苔白滑,脈沉伏而遲。
【正文】
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痛。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內飴糖(30克),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禁忌:斟酌。
方解:大建中湯則純用辛甘之品溫建中陽,其補虛散寒之力遠較小建中湯為峻,且有降逆止嘔作用,故名大建中,用治中陽衰弱,陰寒內盛之腹痛嘔逆。
理中湯
【組成】
人參6克(現用黨參)、乾薑9克、炙甘草6克、白朮12克。
【主治】
脾胃虛寒證,症見腹痛、池瀉清稀、嘔吐、不渴、或腹滿食少、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緩。
【正文】
用法:水煎服,也可煉蜜為丸。
功能: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方解:本方是治療脾胃虛寒的常用方劑。方中以乾薑溫運中焦,祛散寒邪,恢復脾陽,為主藥;輔以人參補氣健脾,振奮脾胃功能;佐以白朮健脾燥濕;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藥而兼補脾和中,合用具有溫中祛寒,補益脾胃的作用。
臨床套用:
1.本方具有溫中散寒,補益脾胃的作用,是一溫補的方劑,適用於中焦虛寒所致之各種病證。以脈象沉細或遲緩,舌淡苔白滑,溲清便溏,畏寒肢冷為辯證要點。
2.本方主要用於脾胃虛寒證。寒多者以乾薑為主藥;虛多者以人參為主藥;虛寒俱甚者,則參、姜皆為主藥。如泄瀉較頻,方中白朮改用土炒,以增加澀腸止瀉的作用。如虛寒較甚,而見面色?白,手足不溫,或昏睡露睛,可加熟附子,以加強溫陽祛寒之力,名附子理中丸、或再加肉桂,名附桂理中丸,其補陽祛寒之力更大。
3.本方用於中焦虛寒,如慢性胃炎、潰瘍病、慢性結腸炎、胃下垂等。
四逆湯
【組成】
熟附子9克、乾薑9克、炙甘草12克。
溫里方劑

【主治】
1.少陰證,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所致的四肢厥逆,惡寒倦臥,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沉弱等證。
2.誤汗或大汗所致的亡陽證。
【正文】
用法:水煎服。
功能:回陽救逆。
方解: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熱、溫發陽氣、祛散寒邪,為主藥;輔以乾薑溫中散寒,協助附子回陽之力;佐以甘草溫養陽氣,並能緩和姜、附之過於燥烈,共成回陽救逆的方劑。
臨床套用:
1.本方加人參,名四逆加人參湯,功能回陽復陰,適用於泄瀉不止,大汗或大出血後的手足厥冷、脈細欲絕的證候。
2.各種疾病發展到陽虛寒盛的休克期,或因虛脫所致的手足厥冷、心悸氣短、脈沉弱者。
3.本方常用於急性胃腸炎、小兒消化不良等劇烈吐瀉所引起的末梢循環衰竭。
注意事項:本方治四肢厥逆,屬於陽虛陰盛之證。如四肢厥逆因於陽氣內郁,不能外達四肢者,此乃四逆散證,非本方所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