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診治辨論》是清代塗山居士摘著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年代未詳,不分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溫病診治辨論
- 作者:塗山居士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中國中醫藥學術語集成 中醫文獻(下冊)
- 類別:溫病類
《溫病診治辨論》是清代塗山居士摘著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成書年代未詳,不分卷。
秦伯未在溫病、肝病、水腫病、腹瀉、痛證、潰瘍病、慢性傳染性肝炎、心絞痛等方面的理論造詣很深,富有新意,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並總結歸納出證治規律。例如在溫病方面,他提出了溫病當以風溫為綱的觀點,並根據個人臨床體會分為惡風、化熱、入營、傷陰4個時期,提出了溫病的12個治法。他還強調寒溫統一...
溫病:脈浮數,發熱,口微渴,微惡寒,舌尖舌質紅絳。2.太陽腑證:分為二型 (1)邪氣內入膀胱,影響膀胱氣化功能失調,以致氣結水停,小便不利,為蓄水證。(2)熱結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滿如狂,小便自利為蓄血證。蓄水證:發熱惡風,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則吐,脈浮數。蓄血證:少腹急結或鞭滿,如狂...
他運用中醫有關傷寒、溫病的理法方藥大膽施治,居然活人不少。就是這樣,在治療烈性傳染病中邁出了行醫生活堅實的第一步,不但站穩了腳跟,還小有名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不久,方藥中參加了西南衛生部中醫科工作。1952年,國家規定選拔部分優秀青年中醫到北京系統學習西醫。方藥中進入北京醫學院醫療系系統學習了5年...
學術上,孔伯華主張病必求其本,臨證注重濕與熱,以善治溫病著名。孔伯華認為中醫在臨床上不僅是單純的看其局部的病,而且應該照顧到病人的整體,特彆強調“元氣”。辨證論治全憑綱要,綱者:兩綱,曰陰、曰陽;要者:六要,曰表、里、寒、熱、虛、實。“兩綱六要”,不能平列。在治學方面,首先應熟讀《內經...
在馬塘行醫的26年中,溫病類、疫痢、疫瘧、傷寒、猩紅熱、登革熱、霍亂等疾病曾相繼在當地流行。如1928年的疫痢,1936年的疫瘧,1939年的紅痧熱(登革熱),1946年的霍亂。其中尤以1939年疫瘧災情最為嚴重,死亡達數千人。周筱齋憑藉其深厚的中醫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治癒了許多病人。1947年,為避戰亂,周筱齋...
陳氏尊經崇古,於金元醫學與溫病學說多有異議,嘗批評李杲用藥駁雜,醫法未達純正;李時珍《本草綱目》病於謭陋;並特撰《新方八陣砭》四卷,以論張景岳之非;指責薛立齋、張景岳為陽虛、陰虛觀之朱紫最混者,貽誤至今,乃使斯文掃地殆盡。陳氏對前人之評論雖有其正確意見,但也不無偏頗不妥之處,因此常遭...
衛氣營血辨證是六經辨證的發展,也是外感熱病常用的一種辨證方法,它代表病證深淺的四個不同層次或階段,用以說明某些溫熱病發展過程中的病情輕重、病變部位、各階段病例變化和疾病的變化規律。這就是中醫常說的“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的道理。溫病的發展,一般是按衛、氣、營、血這四個階段傳變的。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