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橋林影圖》是清代畫家黃鼎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溪橋林影圖
- 作者:黃鼎
- 創作年代:清代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水墨畫
- 幅式:立軸
- 規格:縱118.5厘米,橫38.9厘米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藝術鑑賞,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款署“康熙癸巳秋七月,於硯華軒。獨往客鼎作。”此畫為全景式,但主要景物大山和溪橋卻偏在畫面的左半邊,有如將大山中剖為二,一半在畫內,一半在畫外。畫中陡峰直插雲天,山腰間樹木叢生。近景的山腳下為坡陀岡埠,上植叢林一片,枝幹粗壯,有的樹幹挺拔,有的枝幹彎斜曲直。畫面的左半部中景為寬闊的溪流,溪水潺潺直流。兩側為坡陀岡埠,中間有高架的溪橋連線。畫中溪水流淌,遠山層疊。畫面右上角空白處作者自題款,點明此畫的主題。在構圖上也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
藝術鑑賞
畫中描繪重山復水,遠山起伏,山上亦有草木;下半部雜樹叢生,溪谷曲折,整個畫面給人靜謐,杳無人跡,給人與世隔絕的感受,但在靜謐中自然的生機依然勃發。作者運用洗鍊的筆墨,創造了一個潔淨無垢的理想世界。黃鼎所長是乾筆皴擦、淡墨渴染,如此畫的山石多用緊密的皴擦為之,再加上墨點,顯得緊密而章法分明,與其師王原祁的蹊徑是有區別的。山上遠松成群,雜以苔點,溪岸石腳大小間雜穿插,筆墨繁密幾乎不留空白,但密而不塞,實中見虛,可見作者在構圖上別具匠心。畫中的雜樹叢葉多以夾葉法出之,輕重相間,細密而緊湊,相映相襯。以全畫觀之,似乎是上輕下重, 上虛下實,前景又有一潭溪水環抱,聚散有致的亂石,因而使畫幅下端實中有虛,可以看到這幅畫的布置經營很是講究疏密輕重錯落呼應的。
作者簡介
黃鼎(1660—1730,一作1650—1730),清代畫家。字尊古,號曠亭、間浦、獨往客,晚號淨垢老人、邱同弟子。江蘇常熟人,布衣。山水受業於王原祁,兼師王翬。後遍游名山,得其體貌,嘗客宋漫堂第,筆墨蒼勁、秀逸,曾言:“畫品超逸,不可過於沉著,然不沉著,亦不超逸也。”足跡既半天下,杖履所至,凡遇詭奇殊絕之景,一一寄之於畫,為前人粉本中所未有。《歸愚文鈔》評謂:“石谷看盡古今名畫,下筆俱有成處;尊古看盡天下山水,下筆俱有生氣,並稱大家。”傳世作品有《秋日山居圖》、《溪山行旅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