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畫面的近景部分一派江南風光。長峽汀州水濱之上,丘陵起伏,古樹虬曲,沙磧平灘碎石散布,兩組水榭亭台依溪而建,在水氣煙雲之中仿若仙境一般,是避暑覽景的好去處。有三五人或騎馬,或挑擔,沿著蜿蜒小徑而行,使畫面充滿了人文氣息。中景至遠景則表現了北方山水千岩萬壑的宏偉景觀。山林深處隱約顯現的宮闕樓宇。山間多處瀑布急瀉而下,道路亦盤桓艱險沿著山腰向深處而去。
畫面右上角有清高宗乾隆皇帝題詩:“崇台百丈計延袤,更占溪山景最幽。名匪方壺定元嶠,居宜黃石與丹邱。樹無秋夏雲常綠,瀑任冬春玉鎮流。誰人維摩居士室,畫禪一脈此中留。”
創作背景
北宋宋太宗時期,燕文貴在來都城開封市街畫畫,高益見燕文貴技藝不凡而向皇帝推薦進入翰林圖畫院。燕文貴進入圖畫院後,常畫山水人物和風俗畫,自成一家,畫史上稱其山水為“燕家景致”,《溪山樓觀圖》的左邊石上有“翰林待詔燕文貴筆”八字款,可以推斷此圖應是燕文貴貢奉畫院時的作品。
藝術鑑賞
技巧
作者用粗壯墨線勾畫山石輪廓,方曲有力,先以淡墨多皴,後以濃墨疏皴,兼有擦筆,以表現山石的堅硬和立體感。畫樹趨於簡率,然具有一種率真自然的情態。界畫樓台,用筆輕鬆,自成一格。此圖為一卷描寫大山大水的全景式山水畫,峰巒聳峙。山石用小斧劈皴,筆法尖勁峭立,半山及山上都有精工描繪的宏偉的樓閣宮室建築。建築物用界畫法為之,工整精細,代表了燕畫的特點。圖中層岩雄踞,山勢疊起,樓觀錯列,雜樹映掩,主峰高聳,氣象嚴峻。山石輪廓用粗壯濃黑線條,方曲有力,皴筆則為大小不一的短釘頭,先淡墨多皴,後深墨疏皴,偶爾參以短條子皴,兼有擦筆,以表現山石堅硬的凹凸,畫樹趨於簡率,畫面中使用成簇的胡椒點,淡染樹叢的方式,以及借用縑素本色,施濃墨於兩旁加以襯染瀑布的做法,具有一種率真自然的情態。
構圖
該畫作在近景的部分描繪長峽汀州、水榭亭台的江南風光,中景至遠景則表現北方山水千岩萬壑的宏偉景觀。此幅畫製造空間深入的設計,是在兩山之間安排溪谷,瀑布自河床急瀉流出;或是在山的側面設定棧道,沿著山腰斜向深入。這種將各色景物安排在畫面中,使之變化多巧,這正是“燕家景致”的特色。
名家點評
元代
錢惟善:“忽見燕侯畫,令人憶舊好。乾岩開太古,萬古聳秋高。石路驅輕騎,江風逆行舟。人間無此意,卷舒不能體。”
清代書畫鑑藏家
安岐:“行筆運墨極覺生動,真傑作也”。
後世影響
現代建築師馬岩松在2011年的貴陽山水方案中,在他的單體建築研究中借用了燕文貴的《溪山樓觀圖》。建築中對山的挪用有借傳統之資源,減緩城市替代自然形成千篇一律的擁擠景觀的實用用途。建築界的這種借鑑是提出一種城市的實體景觀重塑的另一條途徑。
歷史傳承
畫幅上有“司印”“安儀周家珍藏”“蒼岩”“棠村審定”和乾隆“古稀天子”等收藏印記,表明圖卷曾經明內府、梁清標和安岐等收藏,這在《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中均有所著錄。
作者簡介
燕文貴,浙江吳興人。原本是軍中僕役,於太宗朝駕舟至京師,受高益舉薦,進入翰林圖畫院,參與相國寺與玉清昭應宮壁畫製作,真宗時升任圖畫院祗候。擅畫山水、屋木、舟車等題材,在宮廷畫院中,燕文貴所創立的“燕家景致”與范寬的“巨嶂山水”並列,是繼關同、李成之後,北方山水畫派的兩大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