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吻蝦虎魚

溪吻蝦虎魚

溪吻蝦虎魚(學名:Rhinogobius duospilus)是蝦虎魚科、吻蝦虎魚屬魚類。個體小,體長為40~60毫米。體延長,前部近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較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稍平扁,頭寬等於或稍大於頭高。鼻孔每側2個,分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鰓耙短小。體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背鰭中央前方具10餘枚小鱗,腹部被小圓鱗。無側線。背鰭2個,分離;第一背鰭高,基部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後上方;第二背鰭略高於第一背鰭,基部較長。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胸鰭寬大,圓形,下側位。腹鰭略短於胸鰭,長圓形。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肛門與第二背鰭起點相對。液浸標本的頭、體呈灰褐色,腹部淺色,體側有6個暗色斑塊,列成1縱行,最後面的斑塊在尾鰭基底中部;頭部在吻端經眼至鰓蓋後上方有1暗色縱紋;頭部腹面鰓蓋膜密布淺色的小圓點;胸鰭基部上、下方有2個小黑斑;臀鰭黑色,邊緣淺色。

溪吻蝦虎魚為暖水性小型底層魚類,棲息於南方各淡水河川中。生活水位15~25℃。性格溫順,晝行性,在野外日間可隨時觀察,在河溪沙及碎石間穴棲,成魚及幼魚均屬底棲動物,主要攝小型水生動物包括蚯蚓、昆蟲、小魚以及它們的遺骸。溪吻蝦虎魚為中國特有種,分布於珠江、閩江水系及海南各河溪。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主要價值,

動物學史

溪吻蝦虎魚(Rhinogobius duospilus)是在1935年,由美國地衣學及魚類學家赫爾(Albert William Christian Theodore Herre,1868-1962)在《香港博物學者雜誌》(Hong Kong Naturalist)第6卷3-4期,采自香港的標本,以“雙斑櫛蝦虎(Ctenogobius duospilus)”之學名首次被記載。
有關中國香港鄰近地區“溪吻蝦虎魚”的文獻,後期有中國魚類學家林書顏(Lin Shu Yen)在1949年的《香港漁業研究站學報》(Journal of Hong Kong Fisheries Research Station)第2卷、以及伍漢霖(Wu Han-lin)在1991年的廣東淡水魚類志(The Freshwater Fishes of Guangdong Province)采自香港各地包括大嶼山等的記錄,另有赫爾(Herre)在1936年《香港博物學者雜誌》(Hong Kong Naturalist )第6卷3-4期的“惠特利櫛蝦虎魚(Ctenogobius whitleyi)”,為同物異名。
吻蝦虎魚屬(Rhinogobius)是在1859年,由美國博物學家斯吉爾(Theodore Nicholas Gill,1837-1914),在《費城自然科學學院會議記錄》(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Philadelphia )第11卷的論文《莫羅博士所采日本魚類收集品的記述》(Notes on a collection of Japanese fishes, made by Dr. J. Morrow)中,根據同文所載之“真吻蝦虎魚(Rhinogobius similis)”作為模式種(type species)而建立。曾有一時,吻蝦虎魚屬被認作吉爾(Gill)在1858年所建,僅分布美洲的櫛蝦虎屬(Ctenogobius)的同屬異名,但現以頭部感覺乳突排列特徵上的區別,已恢復為有效屬。
溪吻蝦虎魚的先定同物異名為Ctenogobius duospilusGobius duospilusRhinogobius duospilus,次定同物異名甚多,有Gobius wuiGobiuswhitleyiRhinogobius wuiRhinogobiuswhitleyi等。

形態特徵

背鰭Ⅵ,Ⅰ-8;臀鰭Ⅰ-7~8;胸鰭16~17;腹鰭Ⅰ-5;尾鰭17~18。縱列鱗28~29;橫列鱗8~9;背鰭前鱗11~13。鰓耙3+7~8。
體長為體高的4.9~5.6倍,為頭長的3.0~3.7倍。頭長為吻長的2.4~3.1倍,為眼徑的4.0~5.5倍,為眼間隔的4.5~6.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8~2.2倍。
個體小,體長為40~60毫米。體延長,前部近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較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稍平扁,頭寬等於或稍大於頭高。頭部具5個感覺管孔。頰部稍凸出,具3縱行感覺乳突線。吻短而圓鈍,吻長為眼徑的1.2~1.8倍。眼中大,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眼下緣無放射狀感覺乳突線,僅具1由眼後下方斜向前方的感覺乳突線。眼間隔狹窄,稍內凹。鼻孔每側2個,分離,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短管,位於吻背前方近上唇處;後鼻孔小,圓形,邊緣隆起,緊位於眼前方。口中大,前位,斜裂。兩頜幾乎等長,口閉時上頜微突;上頜骨後端伸達眼前緣下方。上、下頜齒細小,尖銳,無犬齒,多行,排列稀疏,呈帶狀,外行齒稍擴大;下頜內行齒亦擴大。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齒。唇略厚,發達。舌游離,前端淺弧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於鰓蓋骨後緣下方稍後處,其寬大於胸鰭基部寬。前鰓蓋骨後緣有3個感覺管孔,鰓蓋上方具3個感覺管孔。峽部寬,其寬大於吻長。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根。具假鰓。鰓耙短小。
體被中大弱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背鰭中央前方具10餘枚小鱗,向前僅伸達項部後半部的1/2或1/3處,胸部無鱗,腹部被小圓鱗。無側線。
背鰭2個,分離;第一背鰭高,基部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後上方,鰭棘柔軟,第二、第三鰭棘最長,其餘各鰭棘向後漸短,平放時,伸達第二背鰭起點;第二背鰭略高於第一背鰭,基部較長,後部鰭條稍短,中部鰭條較長,最長的鰭條稍大於頭長的1/2,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位於第二背鰭第一或第二鰭條的下方,後部鰭條較長,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胸鰭寬大,圓形,下側位,鰭長約等於吻後頭長,後緣不伸達肛門上方。腹鰭略短於胸鰭,長圓形,膜蓋發達,邊緣弧形凹入,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長圓形,短於頭長。肛門與第二背鰭起點相對。雄魚生殖乳突細長而尖,雌魚生殖乳突短鈍。
液浸標本的頭、體呈灰褐色,腹部淺色,體側有6個暗色斑塊,列成1縱行,最後面的斑塊在尾鰭基底中部;頭部在吻端經眼至鰓蓋後上方有1暗色縱紋;頰部有3條斜向後下方的暗色條紋,伸達前鰓蓋骨下方;頭部腹面鰓蓋膜密布淺色的小圓點,第一背鰭灰色,前部的第一至第三鰭棘的鰭膜上有1個大黑斑;第一背鰭、尾鰭、胸鰭、腹鰭呈灰黑色;胸鰭基部上、下方有2個小黑斑;臀鰭黑色,邊緣淺色。

生活習性

溪吻蝦虎魚為暖水性小型底層魚類,棲息於中國南方各淡水河川中。生活水位15~25℃。性格溫順,晝行性,在野外日間可隨時觀察,在河溪沙及碎石間穴棲,成魚及幼魚均屬底棲動物,主要攝小型水生動物包括蚯蚓、昆蟲、小魚以及它們的遺骸。對污染非常敏感,生存個數可直接反映水污染狀況,屬上遊河段的良好指標物種。

分布範圍

溪吻蝦虎魚為中國特有種,分布於珠江、閩江水系及海南各河溪。

繁殖方式

繁殖期於3~5月春夏之間,在近岸礫石下用口搬沙挖洞,產卵於較平石面,卵大,直徑約2亳米,孵出的幼魚具良好游泳能力。

主要價值

溪吻蝦虎魚易於飼養,是非常受歡迎的觀賞魚類之一。繁殖期是欣賞它們的最好時間,比如,雄性間的威嚇行為及鮮艷的體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