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槽選礦

溜槽選礦

溜槽選礦,利用沿斜面流動的水流進行選礦的方法。簡單的溜槽是一個長方形的槽子,礦漿從槽中流過,礦粒受水流作用鬆散並按密度分層。上層輕礦物迅速排出槽外。下層重礦物或沉積在槽底,周期排出;或沿槽底以低速移動,自下部排出。現代的溜槽,其槽面形狀和礦漿的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操作過程也大多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但仍是利用斜面流分選的原理。

基本介紹

套用情況,選礦原理,分類,影響因素,

套用情況

溜槽選礦套用較早,古代用淘洗方法分選重砂礦物,使用的工具就是原始的溜槽。有些人工操作的溜槽如固定溜槽至今仍在沿用。19世紀中葉出現機械傳動的帶式溜槽和圓形溜槽,在浮選方法出現以前,它們是細粒有色金屬礦的主要分選設備。後來,由於各種跳汰機和搖床的出現,溜槽的套用範圍逐漸減少,但在礦砂粗選和礦泥分選中仍占重要地位。溜槽選礦廣泛用於處理金、鉑、錫、鐵礦及鎢等稀有金屬礦,尤其是在處理低品位的砂礦中套用最廣。

選礦原理

礦粒群在溜槽中是在重力、摩擦力和水流的聯合作用下進行分選。溜槽中的水流屬紊流運動,其運動形式除平行於槽底的傾斜流外,還有垂直於槽底的漩渦和水躍現象,這兩種屬上升水流,除使床層鬆散外,還有助於礦粒群按密度分層。分層結果是密度大的粗礦粒位於最底層,密度小的細礦粒位於最頂層。礦粒在傾斜水流推動下,將沉降於距給料點不同的部位。粒度粗、密度大的礦粒最先在距給料點較近處沉降,並成為此處床層的最底層。粒度細、密度小的礦粒沉降在距給礦點的最遠處並成為該處床層的最上層。
礦粒沉降於槽底後,在水流推動下繼續沿槽底向前運動。在運動過程中,上層的細礦粒,尤其是密度大的細礦粒在重力作用下將穿過粗礦粒問的間隙轉入下層。礦粒間的間隙在運動時比靜止時大,析離分層作用更明顯。析離作用過於強烈時,密度小的細礦粒也將轉入下層,將降低分選效率。礦粒在溜槽中向前運動時,礦粒與槽底間及礦粒相互間將產生摩擦阻力。由於密度和粒度不同,摩擦係數也不同,礦粒間存在速度差。因此,處於底層的密度大的礦粒受水流的衝力較小和摩擦力較大,沿槽底的移動速度緩慢或不移動;處於上層的密度小的礦粒受水流的衝力較大和摩擦力較小,移動速度較快。粗礦粒受的水流衝力比細礦粒大的多,粗粒的移動速度比細粒大。

分類

溜槽的種類繁多,根據處理礦石的粒度可分為三大類:
(1)粗粒溜槽,處理粒度為2~3mm以上的粒級,其給礦最大粒度可達100~200mm,主要有固定溜槽、羅斯溜槽、帶格膠帶溜槽;
(2)細粒溜槽,處理粒度為2~0.074mm的粒級,主要有尖縮溜槽和圓錐選礦機;
(3)微細粒溜槽(又稱礦泥溜槽),給礦粒度小於0.074mm,其有效回收粒度下限可達10μm,主要有莫利茲選礦機(即40層搖動翻床)、礦泥皮帶溜槽、振擺皮帶溜槽、橫流皮帶溜槽等。
粗粒溜槽和細粒溜槽並稱礦砂溜槽,是構造最簡單,設備投資和操作費用最省,處理能力又大的粗選設備;而微細粒溜槽則是回收粒度下限最低的重選設備之一。

影響因素

影響溜槽選礦的工藝因素有:給礦體積流量、給礦濃度、給礦粒度、給礦周期時間(指間歇工作溜槽)、槽子長度和傾角、槽面的鋪面材料、槽面的運動特性(轉速和振幅)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