溉瀾溪

溉瀾溪

溉瀾溪是座古鎮,溪溝兩側全系竹木民居,有石橋相連,情牽兩岸。綠水青山,裊裊炊煙,長路一條,直通江邊,其情其景,真有點“小橋流水人家”的古風餘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溉瀾溪
  • 類型:古鎮
  • 特徵:小橋流水人家”的古風餘韻
  • 出處:重慶商報
溉瀾溪簡介,溉瀾溪歷史,溉瀾溪風景,

溉瀾溪簡介

朝天門外,渝水北岸,原有一座建於清代的古城,那就是江北老城。
也許是太顯陳舊,也許是真有點老態龍鐘之相,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響,老城終於走完了它的歷程,在高樓群廈之中黯然消亡了。惟一令人欣慰的是,老城沿長江一線,寸灘、頭塘、溉瀾溪三個水鄉古鎮依稀尚存。說完寸灘故實,接下來再略述一下寸灘、頭塘、溉瀾溪的掌故吧!
重慶朝天門放舟東下,過梁沱、繞打漁灣,長江北岸有一條小溪入匯長江,涓涓溪流源自江北九龍山,入大江處為鄉村集市,一個臨江水碼頭就這樣形成了。每當洪水季節,大河奔涌,江水倒灌,江水溪水,兩相撞擊,泛起朵朵浪花酷似蘭花,無名小渡口,因是得一美名-溉瀾溪。

溉瀾溪歷史

清代江津人程衡曾造訪小鎮,他在《溉瀾溪訪友》詩中這樣唱道:“果然此地絕風塵,/幾欲相求已暮春。/竹里遺孫搖鳳尾,/溪邊小浪纖龍鱗。/到來恰見如珪月,/坐久渾忘賣藥人。/卻憶當年杜陵老,/寒山無伴語津津。”
據此推斷,清代的溉瀾溪,人煙並不稠密。隨著歲月變遷,小鄉場變成了大集市,1939年設溉瀾溪鎮,1954年遂有了溉瀾溪辦事處的設定與萌生。
頭塘,地處溉瀾溪下方,此地原為鄉村集市。清代兵部麾下的國家通信機構稱驛站,各驛站因其地理位置或所承擔任務不同,又分別稱為驛、站、塘、台、鋪等。那時候,重慶府至成都府的水驛第一塘站恰好設在這裡,該地因之得名頭塘。
過了頭塘,與之相接的便是寸灘古渡。關於寸灘舊景,今人不甚了解,好在有乾隆年間巴縣知縣袁鍚夔的《夜泊寸灘》詩,如是道來:“小艇搖明月,/停橈得寸灘。/猶聞城市話,/漸覺水雲寒。/蛙鼓喧清夜,/漁燈亂急湍。/高崖有老納,/安坐一蒲團”。
悠悠百年,彈指一瞬。今日之寸灘,一座國際現代化貨櫃大碼頭橫空屹起,昔日的小港灣變成了貫通江海的西部水運中心。溉瀾溪也在開發的進程中淪為廢墟,不見了昔日的綠陰古道、小橋流水、縷縷炊煙。“蛙鼓喧清夜,漁燈亂急湍”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詩人之遺篇,讓今人一窺舊時的古鎮容顏吧。

溉瀾溪風景

沿溉瀾溪、頭塘、寸灘一線的長江邊,有三洞橋、茅溪橋、塔子山、人頭山等景觀。小橋、江流、古塔、山峰,一幅經典的中國山水畫渾然天成,展現著巴渝文化的無窮韻味。
三洞橋與茅溪橋,是連線三個水碼頭的陸路通道。在塔子山下還有一座石砌的拱橋,名曰"偃月橋"。人頭山與塔子山,乃民間鄉人俗稱。相傳人頭山常鬧鬼,故有“三將軍炮打人頭山”的傳說,亦有說塔子山的寶塔,為的就是威鎮河妖,還有“三塔不見面”的故事,更是美妙動人。
不見面的“三塔”,說的是南岸的文峰塔、報恩塔、龍門浩江邊的小鵝卵石塔,與塔子山之塔全然無關。塔子山的寶塔,是清光緒十四(1888)年在數百年廢塔基上重建的,既作行船標誌,也為山川風光景色之點綴。這塔,與南岸文峰塔同名,也叫文峰塔。
其實,溉瀾溪的河邊也別具特色。每到漲水季節,原來河邊的大石礁被淹去一部分,在長江里形成一個個“島嶼”,這些島嶼又叫作“外梁”,島上綠草叢生,有時還會有幾隻野鴨或是白鷺上島歇息,在島上遊玩真是別有一番情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