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沒的帝都

湮沒的帝都

《湮沒的帝都:淮河訪古行紀》是一本2021年中西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潘大明,本著以淮河為框架,以淮河邊的明中都城為支點,生動地講述了從淮夷文化開始,一直到明末清初的區域歷史文化變遷。作者堅持數年先後十多次在淮河中下游、江南地區進行田野考察,行跡遍及南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湮沒的帝都:淮河訪古行紀 
  • 作者:潘大明
  • 出版社:中西書局
  • ISBN:978754751734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著以淮河為框架,以淮河邊的明中都乘戲城為支點,生動地講述了從淮夷文化開始,一直到明末清初的區域歷史文化變遷。作者堅持數年先後十多次在淮河中下游、江南地區進行田野考察,行跡遍及南京、淮安、盱眙、鳳陽、定遠、蒙城、來安、明光、蚌埠、滁州、蘇州、常州、松江、嘉興、諸暨、青田等市縣,發現、挖掘、研讀史料,深入鄉間遺蹟實地探訪,串聯起淮河文化、江南文化的源起、發展,以及兩者所形成的不同特質。通過朱元璋在淮河邊營建的明中都城的興廢,探討了明朝初期淮河流域文化的衰敗原因及其對江南經濟文化的輻射影響。明朝是中國兩千多年帝王專制社會的一個重要階段,朱元璋出現在中國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符合歷史的必然。但他形成的制度設計且全力推行的治世方法,直接導致了近三百年的遲滯發展,乃至倒退。

圖書目錄

目 錄
001壹 御用文人宋濂頌道:“君子之制行,能感於人固難,而能通於神明為尤難。今當患難危急之時,神假夢寐,挾以升舟,非精誠上通於天,何以致神人之佑至於斯也。……是宜慶鐘聖女,誕育皇上,以啟店府再億萬年無疆之基,於乎盛哉。”
015貳 三國時吳人徐整在其所著的《五運歷年記》有盤古開天地“腸為江海,血為淮瀆”的表述,淮河水是盤古的血液,洪澤湖蓄存的水,自然也是盤古之血。在淮河的源頭,充斥著神異和詭譎,縹緲的水霧讓人讀到盤古的傳說,在下游更多的是李耳故事。
025叄 淮河,告訴人們盤古、大禹、巫支祁的傳說,也講訴著李耳、朱元璋的故事。史前人類的印痕又在訴說什麼?這片神奇的土地散發出的歷史氣息,足以誘使人們靜下心來聆聽。
045肆 這位長相奇特、近乎醜陋的太祖皇帝不僅在淮河邊築起了皇陵,而且為明帝國修建了一座都城。這不是小孩的沙器,是一座真實過的帝都,淮河邊出現過的一個預備統領華夏的京師。
057伍 淮河流域更重要的是南北文化、習俗、性格交融的地區,就像那日的嚴寒里夾雜著陰冷。這一切造就了淮河流域特有的文化,與其他流域文化共同架肯潤己構起的中華文化價值體系。
080陸 淮夷文化,或者說古代淮河文化,與楚文化在精神層面有著一致性。淮夷與楚寒抹格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但是不故步自封,不拒絕外來文化的合理因子,在哲學、信仰、審美諸方面,存在著同一性。
093柒 也許明教是古代社會後一次傳入淮河流域的外來文化,覆蓋在淮河文化上,它和服務於皇帝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的法、儒學說,楚龍雄試戀文化、淮夷文化一同發酵孕育了朱元璋這個淮河之子……
105捌 以淮夷文化為基礎的淮河文明,覆蓋著楚文化的浪漫、中原文化的厚重,直到戰爭頻發、災難肆虐,使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陷入絕望的境地中,似乎熱切地渴望著在這片土地戀膠祖晚上誕生一位明君,拯救他們於苦難之中……
116玖 洪武二年(1369)九月癸卯,“詔以臨濠為中都。……至是,始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焉”。朱元璋稱帝次年,在即將迎來其四十三歲生日之際,躊躇滿志地下詔宣布了這一重大決策。
125壹拾壹 ……然而,六百多年前是另一番景象,鱗次櫛比的黃色琉璃宮殿和平整坦蕩的街道,波光瀲灩的內金水河和裝飾華麗的金水橋,令人起敬的高牆深院和雕樑畫棟的精美迴廊,不由的讓人發出雕欄玉砌今猶在的感嘆。
145壹拾貳 歷史的突變,通常伴隨詭異和狡譎,在出人預料的同時也遵循著某些不變的規律。這么一個行將大功告成的工程,在朱元璋的猜疑、擔憂中停止建設,成了爛尾工程,它的命運折射出怎樣的歷史風雲和真實呢 ?
156壹拾叄 朱元璋崛起後,中都的興廢,把淮河流域置於更深的悲劇中,兩岸沉睡了多年,較之漢照邀遷代,它形成的文化,遠遠落後長江文化、黃河的中原文化以及以後的珠江文化。
179壹拾肆 出了朱元璋後,淮河流域長時期沒有出現過思想、文化、科技上的重大創新。他有意無意間地終結了淮河文化與生俱來的特質——開放性、包容性和創造力……
191壹拾伍 終結明中都的建設和作為首都功能存世,豈僅是朱元璋個人的敗筆,也意味著帝王的極權統治已是明日黃花,需要建立新的天下觀和傳承觀,重新架構治世方式。然而,歷史的局限性和個人認知、偏執,導致他不可能做到。
207壹拾陸 面對眾多的史料和不同專家對朱元璋褒貶不一的評價,分析後的基本判斷:朱明政權的傳承永續是為其根本訴求,是處理天下一切事務的準繩,其他的一切都是圍繞著這基本中心展開。
219壹拾柒 朱元璋加強統治集團內部的極權管理,建立特務制、大興文字獄,同時對社會進行強化禮、法之治的管理。他挖空心思地保江山,皆為萬年江山而來,萬年江山庇護的是他的子孫,這是他要實現的終極目標。
231壹拾捌 這是一個忠臣與病態帝王之間的故事。劉基輔佐朱元璋平天下,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也”。時過境遷,該是卸磨殺驢時,朱元璋毫不心慈手軟,以莫須有的罪名,加以了斷。
254壹拾玖 中世紀後期,歐洲出現的查理四世,與朱元璋是同時期人。他倆有許多相同之處,但是,他們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執政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基礎不同,採取的治世模式自然不同,歷史的價值和作用也就不同了。
272貳拾 朱元璋的移民政策並非以促進經濟走出低谷為根本目標,本源上是出於維護自身極權統治的需要。如果生產要素的人缺乏積極性,經濟效能必然低下且勉強供於溫飽,而文化的創造力喪失殆盡。
291貳拾壹 當人流動出去了以後,整個古老城池還剩下什麼呢?鳳陽,60 萬人口,20 余萬流向全國,尤其是東南的沿海地區,對於這箇中部的縣域來說,它的未來應該是怎樣的呢?
309貳拾貳 一切持續了二百七十多年,朱耷體會到帝國傾覆的切膚之痛。於是,有了他筆下的眼睛,飽含著無法用語言描述的神情。但是,此前那些衣衫襤褸的人們,站在廢置的明中都城樓上,已經習慣於睜著痛苦、憂傷、無奈的眼睛凝望著世界。
324貳拾叄 許多王公貴族高官達人袖手旁觀,不肯伸手扶一把頃刻即覆的帝國。這是明朝自朱元璋起實行極權統治的必然結果。天下若僅僅是一個人的,天下人何必掛念;天下若是天下人的,天下人必掛念……
336貳拾肆 朱元璋出現在中國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符合歷史的必然。但他形成的制度、設定且全力推行的治世方法,直接導致了近三百年的遲滯發展,甚至倒退。由他開創的極權統治模式,給民族帶來巨大的災難。
354後記

作者簡介

學者、作家、書畫攝影創作者。著有《長河秋歌七君子》《七君子之死》《韜奮的人格發展軌跡》,合著《歲月印痕》《大寫的中國人》《中國神話故事》等,並有多篇(部)小說、散文、電視專題片和社科論文發表,部分作品獲得國家及省市獎項。
116玖 洪武二年(1369)九月癸卯,“詔以臨濠為中都。……至是,始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焉”。朱元璋稱帝次年,在即將迎來其四十三歲生日之際,躊躇滿志地下詔宣布了這一重大決策。
125壹拾壹 ……然而,六百多年前是另一番景象,鱗次櫛比的黃色琉璃宮殿和平整坦蕩的街道,波光瀲灩的內金水河和裝飾華麗的金水橋,令人起敬的高牆深院和雕樑畫棟的精美迴廊,不由的讓人發出雕欄玉砌今猶在的感嘆。
145壹拾貳 歷史的突變,通常伴隨詭異和狡譎,在出人預料的同時也遵循著某些不變的規律。這么一個行將大功告成的工程,在朱元璋的猜疑、擔憂中停止建設,成了爛尾工程,它的命運折射出怎樣的歷史風雲和真實呢 ?
156壹拾叄 朱元璋崛起後,中都的興廢,把淮河流域置於更深的悲劇中,兩岸沉睡了多年,較之漢代,它形成的文化,遠遠落後長江文化、黃河的中原文化以及以後的珠江文化。
179壹拾肆 出了朱元璋後,淮河流域長時期沒有出現過思想、文化、科技上的重大創新。他有意無意間地終結了淮河文化與生俱來的特質——開放性、包容性和創造力……
191壹拾伍 終結明中都的建設和作為首都功能存世,豈僅是朱元璋個人的敗筆,也意味著帝王的極權統治已是明日黃花,需要建立新的天下觀和傳承觀,重新架構治世方式。然而,歷史的局限性和個人認知、偏執,導致他不可能做到。
207壹拾陸 面對眾多的史料和不同專家對朱元璋褒貶不一的評價,分析後的基本判斷:朱明政權的傳承永續是為其根本訴求,是處理天下一切事務的準繩,其他的一切都是圍繞著這基本中心展開。
219壹拾柒 朱元璋加強統治集團內部的極權管理,建立特務制、大興文字獄,同時對社會進行強化禮、法之治的管理。他挖空心思地保江山,皆為萬年江山而來,萬年江山庇護的是他的子孫,這是他要實現的終極目標。
231壹拾捌 這是一個忠臣與病態帝王之間的故事。劉基輔佐朱元璋平天下,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也”。時過境遷,該是卸磨殺驢時,朱元璋毫不心慈手軟,以莫須有的罪名,加以了斷。
254壹拾玖 中世紀後期,歐洲出現的查理四世,與朱元璋是同時期人。他倆有許多相同之處,但是,他們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執政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基礎不同,採取的治世模式自然不同,歷史的價值和作用也就不同了。
272貳拾 朱元璋的移民政策並非以促進經濟走出低谷為根本目標,本源上是出於維護自身極權統治的需要。如果生產要素的人缺乏積極性,經濟效能必然低下且勉強供於溫飽,而文化的創造力喪失殆盡。
291貳拾壹 當人流動出去了以後,整個古老城池還剩下什麼呢?鳳陽,60 萬人口,20 余萬流向全國,尤其是東南的沿海地區,對於這箇中部的縣域來說,它的未來應該是怎樣的呢?
309貳拾貳 一切持續了二百七十多年,朱耷體會到帝國傾覆的切膚之痛。於是,有了他筆下的眼睛,飽含著無法用語言描述的神情。但是,此前那些衣衫襤褸的人們,站在廢置的明中都城樓上,已經習慣於睜著痛苦、憂傷、無奈的眼睛凝望著世界。
324貳拾叄 許多王公貴族高官達人袖手旁觀,不肯伸手扶一把頃刻即覆的帝國。這是明朝自朱元璋起實行極權統治的必然結果。天下若僅僅是一個人的,天下人何必掛念;天下若是天下人的,天下人必掛念……
336貳拾肆 朱元璋出現在中國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符合歷史的必然。但他形成的制度、設定且全力推行的治世方法,直接導致了近三百年的遲滯發展,甚至倒退。由他開創的極權統治模式,給民族帶來巨大的災難。
354後記

作者簡介

學者、作家、書畫攝影創作者。著有《長河秋歌七君子》《七君子之死》《韜奮的人格發展軌跡》,合著《歲月印痕》《大寫的中國人》《中國神話故事》等,並有多篇(部)小說、散文、電視專題片和社科論文發表,部分作品獲得國家及省市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