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妝閣(湖頭水車閣),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傳統體育,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湖頭水車閣(妝閣)是流行於湖頭的傳統民俗活動,始於清光緒年間。水車閣的結構以楠木或樟木為基本骨架,每個圓輪用四根圓木棍交叉為井字形,穿入軸心,托住圈邊,整個圓輪會旋轉。用四隻小木箱均勻的掛在圓輪的四個對稱點上,由四個體重勻稱的小孩子,扮演成陳三、五娘、益春、婢女分別坐在小木箱上,並分別手握拍板、四寶、銅鈴、木魚,演唱《共君斷約》《陳三五娘》等南曲。圓輪慢慢旋轉,形同水車做功一樣。水車閣的中軸放在兩支長為5.3米的木槓上,由八人抬著行進。水車閣旁邊伴隨著南音八管演奏樂隊,前有涼傘、宮燈、彩旗,水車閣最後壓陣,很有民間藝術特色。
2007年,湖頭水車閣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規範項目名稱為“泉州妝閣(湖頭水車閣)”,項目編號:Ⅵ-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妝閣(湖頭水車閣)
- 批准時間:2007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項目編號:Ⅵ-1
- 項目原名稱:湖頭水車閣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
歷史淵源,運動特色 ,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安溪湖頭素有“小泉州”之稱,是清朝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的故鄉。湖頭境內勝景天成,人文薈萃;湖頭民風淳樸,民間傳統藝術眾多,南音、舞獅、高甲戲、裝閣等世代相承,活躍在農村民間民俗及重大節日、慶典活動中。
湖頭水車閣(妝閣)是流行於湖頭的傳統民俗活動,光緒六年(1880年),湖頭鎮美溪村排工從村民利用石磨加工糧食轉動過程得到啟發,仿造了一台能轉動的圓形磨盤式閣台,稱為“石磨閣”,四個小演員分布東西南北而坐,進行演唱,由於磨盤橫向轉動,表演時間長了,小演員們勞頓不堪。
解放初期,美濱村民李夏、李賴從清溪河畔利用水利加工糧食的“車米店”的水車得到啟發,把“石磨閣”依照水車的形狀進行改裝、仿製成“水車閣”,成為頗具地方民間藝術特色的妝閣。
運動特色
水車閣是民間藝人,根據勞動人民在勞動中利用水流做功、磨麵粉製作加工糧食的勞動工具“水車”形體而作,由二枝六米長的杉木做橫槓,橫槓中央三角架上,安裝有會滾動的橫軸,穿著一隻2.3米直徑的圓輪,使整個圓輪會旋轉。可以用人工抬著活動。經過履行後,配上一輛鐵架車,安有四個小車輪,在大路上行走時可以用人推闐行進,既節省了勞力,行進又穩定美觀。在小路上活動時,又可以採用人工抬著行進,兩所其便。
車架掛著具有民間特色的繡花圖案,彩帶,綢花等,架頂蓋著粉紅色緞質布篷,以遮擋風雨。以楠木或樟木為基本骨架,中心軸長為90厘米,離地面約1.5米,用肩擔式制式兩個圓圈,兩圈距離約70厘米,直徑2.3米。在輪的中間均勻的四分之一點架上,分別掛著兩條小鐵鏈,吊上一個小木箱,箱上坐著四個體重相等的,年齡約3—4歲的演員。箱子還可以用來添加小鐵塊,調整演員的重量,使整個閣圈在轉動時均衡。這些演員化裝為:陳三、五娘、益春、李姐。前導有彩旗、橫篇;中間有花鼓隊,大鼓吹等隊伍;還有涼傘、宮燈、南音八管演奏樂隊,伴隨著水車閣兩旁,邊走邊演奏著,組成一支有特色的民俗活動的文藝活動隊伍。
開始活動時,水車閣在行進中像水車一樣徐徐轉動,很有特色。現代又配上燈光、音響、發電機等器械,增添了更好的氣氛。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湖頭水車閣是湖頭歷代相傳的民間民俗傳統文藝形式,它的產生與勞動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歷史久遠。湖頭水車閣韻味獨特,充滿了生活情趣,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創造力,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保護措施
2020年,安溪縣文化館整理髮布安溪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其中安溪縣湖頭鎮文體服務中心為“泉州妝閣(湖頭水車閣)”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5年2月,安溪湖頭水車閣迎春巡遊持續了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