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湖樓早起二首
- 作者:江湜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伏敔堂詩錄》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湖樓早起二首
其一
面湖樓好納朝光,夜夢分明起輒忘。
但記曉鐘來兩寺,一鐘聲短一聲長。
其二
湖上朝來水氣升,南高峰色自崚嶒。
小船看爾投西岸,載得三人兩是僧。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納:吸收,放進。朝光:清晨的陽光。
⑵分明:清楚。輒(zhé):就。
⑸小船看爾:即“看爾小船”,為使平仄相對而倒裝。爾,那。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其一
湖濱樓面向西湖,恰好放進清晨的陽光。夜裡的夢境情景分明,但是起身就忘記了。
只依稀記得睡意朦朧之中,好像聽到來自附近兩座寺院的報曉鐘聲,一聲短一聲長。
其二
在晨光的映照下,湖面上水氣裊裊上升。遠望南高峰,高峻重疊,自是雄偉。
近觀湖上,看見那艘小船駛向西岸。船上所載的三人,有兩位是出家的僧伽。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作於鹹豐八年戊午(1858)。詩人棲居杭州西湖湖濱樓,清晨起來時見到了西湖清新幽麗的風景,有感而發,寫下這兩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兩首詩寫湖上晨景,表現了詩人對西湖風光的獨特感受。
第一首的開頭兩句“面湖樓好納朝光,夜夢分明起輒忘”,緊扣“湖樓早起”詩題寫景,說所居湖濱樓,面向寬廣的西湖,高聳湖畔,開曠展遠。樓室之中,也就最能收納朝光。晨曦到來得早,詩人也就起得早;晨光到得強烈,詩人的夢境也消逝得迅速。“夜夢分明”,可見做夢時,夢的內容是很清晰的,無奈經不住晨光的沖洗,馬上就沖得無影無蹤了。但也不是全“忘”了夢境,唯有一件還記得——“但記曉鐘來兩寺,一鐘聲短一聲長”。在夢中,分明有兩處鐘聲在迴蕩,一處聲短,一處聲長,明顯來自兩座寺廟。這不是夢中所聞的幻覺,因為從“曉鐘”一語可見,這是真實的鐘聲,是黎明時分的鐘聲。當它們敲響時,詩人尚在夢中,但也清楚地聽到了。“夢”中猶如是,“起”後自然不能忘。後兩句是神來之筆,寫西湖上晨鐘聲的悠遠深長,不由醒來時落筆,卻由夢中所記落筆,更覺生動可感。這鐘聲經此筆法寫來,穿透現實與夢幻的界限,真有神秘的佛力了。
第二首與第一首一樣,也是詩人“湖樓早起”的印象,描寫湖上晨色中富有特色的風情意態。開頭兩句“湖上朝來水氣升,南高峰色自崚嶒”,一寫水,一寫山。清晨湖上,水面瀰漫潔白霧氣,正冉冉升騰;湖南畔的南高峰峰巒,卻高踞霧氣之上,顯得異常高峻。在這個寧靜而略有些清寒的背景上,詩人憑藉審美的慧眼,敏銳地捕捉到了一個精緻的動態景象——“小船看爾投西岸,載得三人兩是僧”。靜靜的湖面上,飄忽的水氣中,一葉小舟由東搖來,靠上西岸。此時湖上靜寂,即便是水上輕舟,也容易引人注目。詩人一經發見,驚而呼出,然後才關注其去向,故看舟在前,發現其投岸在後。這種驚喜之情,又從“看爾”這一詞語中顯露,給“小船”以擬人之稱,顯得親切。然後,詩人又關注船中之人,除了船家,此船所載之客,只是兩個早行禮佛的僧人。若說上一首寫夢、寫聲,皆是虛境,則這一首是入得畫圖的實境。前兩句是畫的背景,後兩句是畫的中心。前兩句有水霧、山峰,是大處落墨;後兩句只有小船、船客,是小處著眼。二者大小對比懸殊。但大處雖大,畫得卻不分明,水氣茫茫,山峰亦只有“崚嶒”的輪廓;小處雖小,畫筆卻細密入微,直到小船上人的僧俗服色之異,也清晰可辨。二者畫法粗細的對比,也很明白。至於詩人著眼於小處,注目於小船,則是此畫的畫外之音;水氣令人氣悶,峻峰亦不可親,可引為同調、感到親切的,唯有一船、若干人而已。彼船悠然而行,彼人超然可慕,又晨起即禮佛、勤於所業,亦復可敬。
這兩首詩以不同的手法處理了虛實關係,寫法看似大相逕庭,然殊途同歸,其藝術效果是一致的。它們把西湖的實景和聯想的虛景結合起來,不僅較全面地從整體上描繪了優美的西湖晨光麗景,而且引出了詩人在審美觀照中激發出的對世俗生活厭倦和對佛門嚮往的心緒。這樣就使詩歌情味顯得幽淡雋永,詩情畫意俱足。
名家點評
成都文理學院文學院教授吳明賢:前首記夜夢所聞,後首寫晨起所見。兩詩無論選物取景,還是傳情達意,都是從自身的生活感受入手,全用白描手法寫出,生機勃勃,魅力無窮,誠如葉廷琯所說“其所為詩不假雕飾,純用白描”。語言樸實自然,意到筆隨,明白曉暢,的確“無一切諧俗之語錯雜其間,戛戛乎其超出流俗矣”(《伏敔堂詩序》)。(《近現代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