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蠟染

湖南蠟染

湖南蠟染主要有湘西苗族蠟染跟土家族蠟染。湘西蠟染多採用家織的土棉布,藉助染液滲不進蠟的特性,或是做花膜灌蠟,或是用銅蠟刀進行蠟繪,然後再進行染色。蠟染圖案,傳承與融合了世代流傳的民族精神、民族審美意識及傳統造型,形成了湘西蠟染特有的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蠟染
  • 地理標誌:湖南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作用:傳承與融合了世代流傳的民族精神、民族審美意識及傳統造型
蠟染湖南地區的苗族和土家族,擅長蠟染的製作與套用。他們主要居住在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各縣市,以及晃縣和麻陽縣。
湖南蠟染
蠟染
根據龍光茂的研究,湘西方言苗族的蠟染歷史久遠,文字記載中的蠟染雖然很少,但歷史總是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它的痕跡。如龍山縣的“靛坊”這一地名,說明在歷史上這裡盛產蠟染所需的重要原料——藍靛,並且還匯集了眾多的染布坊,形成了一個大的產業。20世紀50-70年代,湘西各地有幾百家染坊。在歷史上,除了龍山縣的“靛坊”大量種植藍靛外,湘西的各鄉苗寨栽種藍萆都十分普遍,其產量也很可觀。每年3月,與種甘蔗一樣均採用扦插種植,6月至10月采枝莖和葉子,放入盛有清水的池中泡爛,然後除去枝葉.倒入石灰水,只需一個晝夜,池底即生成藍黑色的糊狀物成——藍靛。
湘西地區,除就地取材染制各種色布外,蠟染是一種獨特的、傳統防染技法。湘西蠟染多採用家織的土棉布,較少採用麻布和絲布。方法一,以薄木板鏤空為花紋,即圖形雕成空心花孔,用來做蠟染花模。然後,壓在白布上灌蠟汁入花紋內。待冷卻,再將花板解開,取受蠟之布投入染缸中浸色。其染液採用當地一種藍靛染液進行浸染,未被蠟液覆蓋之布,一染即上色,被蠟溶液蓋住的花型則安然無事。染後,將布熱煮使蠟脫去,花型則顯露出來。此種染法功效好,苗鄉人民多自雕花模。花紋主要是花、鳥、蟲、蝶和幾何圖形,用來印染床單、被面、枕巾,帳沿、門帘,適用美觀。方法二,將盛有蜂蠟的金屬盆置於木炭火上熔化,等蠟液表面泛起淡淡青煙時,即可進行蠟繪。蠟繪是採用特製的銅蠟刀,蘸上熔化的蠟液,在布上繪製圖案。蠟繪圖案後,即可進行染色。染色時需先“發缸”,缸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石從水、酒糟、老缸液進行發缸。數天后,染液由藍黑色轉為綠黃色時即可染色。如果要得到較深的藍色時,要近十次才能得到。如果要少量紅色,黃色時,則採用椿樹皮和黃梔子樹皮搗碎後,取其汁液染繪即可。在染色過程中,凡繪有蜂蠟處,布纖維被密封,染液滲不進去,但在染色翻動過程中,由於布面折皺,蜂蠟形成裂縫,這些裂縫變化豐富,有粗有細,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染液浸入後,即染成譽之為“蠟染靈魂”的冰裂紋,這種冰裂紋變化自然,人工無法模仿,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染色完成後,在沸水中褪蠟,原來繪有蜂蠟的地方則呈現出白色花紋,最後漂洗除去鹼性和浮色,晾乾,蠟染完成。湘西蠟染圖案,傳承與融合了世代流傳的民族精神、民族審美意識及傳統造型,形成了湘西蠟染特有的風格。
在湖南,鳳凰地區被稱為蠟染之鄉。鳳凰蠟染藝術歷史悠久,蠟染花布純美典雅、原始古樸,是鳳凰民間工藝品中的精晶。鳳凰蠟染分為兩類;一為土家族蠟染;二為苗族蠟染。土家蠟染常用“吉祥獸”圖案。這是由虎頭、魚脊魚尾、獸身、穿山甲腳複合組成的一個藝術形象。與湘西苗族的“龍鳳龜”一樣,也是採用了意象複合的造型手法。這種圖案多見於門帘、桌布帳沿等用品上。土家族蠟染注重配色純淨,講究立意構圖,藝術風格奇特。湘西苗族蠟染常用“龍鳳龜”圖案,多套用於桌布、圍裙、包巾之上。它足由龍、風、龜三種不同形象組合而成。.與漢民族的“龍”是由九種不同的動物組合生成一樣,它是由龍頭、龜身、鳳尾組成,並且一寓意深刻。“龍”寓意苗族男子像龍一樣威猛雄壯,“鳳”寓意苗家女子像鳳凰一樣美麗的人,“龜”寓意苗族人民像龜一樣健康長壽。苗族蠟染採用土布,不講究華美雕飾,給人一種自然純淨的藝術之美,色彩以冷色調為主。鳳凰蠟染,通常是根據生活需要來設計,如壁掛、屏風、被面、桌罩、門帘、枕頭、衣物等,成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民族韻味。鳳凰縣禾庫一帶苗族男女老少喜歡使用藍白蠟染,原料主要是蜂蠟或楓腔、白布、藍靛等。繪製時,用銅蠟刀蘸液,在白布上點繪圖案,後在藍靛缸浸染,經沸水煮去蠟質,即呈現出藍白分明、花紋如繪的圖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