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社會主義學院
- 地點:湖南
- 類型:學院
- 成立:2003年
歷史沿革,內設機構,科研課題,學院領導,
歷史沿革
湖南社會主義學院的前身是湖南省政治學校,創建於1958年9月。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周里任校長,副省長唐生智和省政協副主席、省委統戰部長楊第甫任副校長。
校址在長沙市小吳門外,後搬遷到城南小林子沖。
“文革”期間,學校被迫停辦,校舍被占用。1983年,中共湖南省委根據中央指示精神,決定恢復湖南省政治學校,同時更名為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
1988年,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正式復辦。1994年1月,學院遷至現址——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新橋,西距馬王堆漢墓原址不到千米,東到瀏陽河大堤僅700米,校園占地43畝,現有校舍3萬多平米。
恢復辦學20年來,湖南社院秉承“愛國、團結、民主、求實”的校訓,堅持“高層次、有特色、正規化”的辦學方針,創立了“四大塊”(基礎理論課、統戰專業課、業務套用課、社會實踐課);“三結合”(理論學習與工作研討相結合,講授輔導與自學討論相結合,院內學習與社會考察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黨的十六大以來,根據黨外幹部教育培訓的特點,堅持以教育培訓為中心,堅持“加強科學研究,改革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在培養學員能力素養上要有新突破”的工作思路,圍繞提高黨外幹部“四種能力”(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的目標,形成了黨外幹部能力培養教學體系。
目前,具有統戰特色的科研格局和以省社院為中心、輻射全省、影響海外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培訓教育網路已基本形成。據統計,舉辦各類班次共120期,培訓7166人次。
湖南省中華文化學院成立以來,分別在香港、北京、台北、深圳舉辦了4屆全球經典文化誦讀大會,與香港中國燭光教育基金會聯合舉辦了5期鄉村英語教師培訓,同時還與海外華人開展了一系列聯誼活動。
湖南省中華文化學院,與省社會主義學院合署辦公,以愛國主義為宗旨,面向港澳台和海外華僑華人,廣泛開展文化聯誼活動。學院內設8個職能處室,定編65名,現有高級職稱16人。
內設機構
內設機構及其職能如下:
(一)辦公室(人事處)
負責綜合協調、會議組織、文稿起草、機要保密、信息宣傳、接待聯絡等工作;負責學院人事管理、機構編制管理、離退休人員管理與服務、專業技術人員職務的評聘工作。
(二)機關黨委(行政效能辦)
負責機關黨建、紀檢監察、群團組織等方面工作;負責學院行政效能督察工作。
(三)行財處
負責學院財務和國有資產管理工作;負責學院物資採購、設備維修、水電、通訊、安全保衛等行政後勤管理工作。
(四)教學部
負責學院培訓計畫的制訂、教學的組織與管理、學員的組織與管理、教材及教學器材的管理;承擔統戰學、統戰史、民主黨派史、政黨學、民族學、宗教學、統戰管理學等統戰理論學科的教學工作;承擔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理論、時事政治、現代科技、市場經濟、管理科學、法律等綜合套用學科的教學工作;指導學員的學習討論及社會實踐活動,負責主體班的教研工作。
(五)科研部
負責全院的科研組織與科研管理工作;承擔與統戰理論和政策直接相關的研究工作;負責《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的組稿、編輯、印刷和發行工作。
(六)文化交流部
負責組織來湘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僑及其子弟學習和交流中華文化;負責中華文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負責湖南中華文化學院的日常工作。
(七)培訓部
負責全院計畫外培訓和非公經濟人士培訓工作,負責新成立的“湖南省非公有制經濟高級人才培訓中心”的日常工作。
(八)圖書信息部
負責圖書資料的采編、借閱和管理工作;負責學院的信息化建設,包括網站、計算機室、多媒體教室、遠程教學設備等的維修和管理工作。
科研課題
湖南社會主義學院在搞好教學工作的同時,根據學院性質和學員特點,主持或參加省部級科研課題總計19項,在國家級、省級以上刊物公開發表論文300餘篇,主編或參編教材如《愛國統一戰線基礎》、《統一戰線教程》、《中國政黨制度概論》、《毛澤東統戰藝術》等23本。
該院主辦的《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為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性刊物,主要登載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文章,目前是湖南省唯一的公開發行的具有統戰特色的專業學術期刊。
學院領導
鄧煥生 2013年7月任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常務副院長
雷鳴強 2013年7月任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
魏炯先2008年5月任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紀檢組組長、黨組成員
周述傑 2010年5月任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彭 英 2013年12月任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黃自榮 2015年8月任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
劉利民 2016年3月任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副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