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文化界抗敵後援會是1937年10月17日在長沙成立的協會組織,簡稱“文抗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省文化界抗敵後援會
- 創建時間:1937年10月17日
湖南省文化界抗敵後援會是1937年10月17日在長沙成立的協會組織,簡稱“文抗會”。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抗日戰爭爆發,七月二十九日育英學校在湖南第一個發起募捐支持抗日;八月育英學校成立育英兒童抗戰團;九月以孫偉為會長的湖南抗敵畫會在育英學校成立;十月四日在育英學校倡議成立湖南文化界抗敵後援會;十月九日湖南文化...
民國二十七年春,由陳文光(陳養吾)介紹參加“中蘇友好協會”,並秘密參加黨的外圍組織“湖南省文化界抗敵後援會”;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梁宇於1957年8月,由廣州軍區返回邵陽專署,任農業科科長。1958年5月,調任專署農業幹部學校...
抗日戰爭時期,湖南大學曾遷至湖南辰溪,條件簡陋,物資匱乏,物價飛漲,且時有日寇襲擾,但湖南大學一直堅持教學,未嘗中斷。楊卓新隨學校奔波輾轉,秉承“教育救國”的初衷,從未離開,並積極參與發起組織湖南文化界抗敵後援會。其間,西南...
1935年11月,陳克難因眼疾入長沙市湖南醫院治療,後回到常德任教。1937年其到長沙找到了中共黨組織,被安排在“湖南文化界抗敵後援會”組織部工作。1938年受命赴常德、臨澧、津市等地視察幫助發展組織工作。同年秋“湖南文化界抗敵後援會...
1933年加入左翼作家聯盟,倡導用連環畫教育民眾,與魯迅先生交往密切;1935年赴日本,創辦《雜文》雜誌,1937年因在《綏遠抗戰募捐宣言》簽字,被日本警方驅逐回國;“七七”事變後回長沙,任《大眾日報》社長、湖南文化界抗敵後援會理事。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回長沙全力投入抗日救亡的宣傳,與翦伯贊、呂振羽共同組織中蘇文化協會湖南分會及湖南省文化界抗敵後援會,同時主編《中蘇文化》雜誌。1937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員會委員兼宣傳部長。1938年,他前往由...
抗日戰爭初期,湖南文化藝術界特別活躍,僅湖南文化界抗敵後援會下的抗日團體就有數十個。羅裕庭是湖南戲劇界抗敵後援會常務委員併兼任戲劇編纂委員會委員。他憑著精通湘劇藝術的有利條件,編輯了十餘個湘劇劇本,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小戲《討...
1937年9月,回到長沙,先後成立了“湖南文化界抗敵後援會”和“中蘇文化協會湖南分會”,開展各種形式的抗日活動。1938年,任塘田戰時講學院副院長。1939年9月,任職於中共南方局,對外職務是復旦大學教授。1941年3月,經桂林、香港、...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南遷的北平民國大學教授,翦伯贊與同鄉呂振羽等發起組織“中蘇文化協會”湖南分會和“湖南文化界抗敵後援會”等,並任常任理事,主編《中蘇半月刊》,出版名著《歷史哲學教程》一書。1938年,翦伯贊在徐特立同志支持...
1937年任湖南省文化界抗敵後援會理事兼研究部長。19338年9月在湖南邵陽創辦塘田戰時講學院,任副院長兼黨代表。後赴重慶,從事歷史研究和統戰工作。皖南事變後,調往蘇北解放區,在華中局黨校任教。1942年到延安,先後擔任劉少奇的政治秘書...
余書丹回到長沙後先在長沙文化界抗敵後援會(簡稱文抗會)難民服務團工作,在哪裡認識了湖南青年李壬練(後改名李普),廣東大學生侯祥麟,上海大學生許懷均等進步知識青年。余書丹1938年3月由李涵葳(後改名李仲培),李銳的二姐李英華...
“文夕大火”後,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在周恩來、葉劍英的指揮下,於1938年11月下旬由長沙遷往邵陽。同時遷來邵陽的有中共湖南省工委、長沙市委、省青委、文化界抗敵後援會、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觀察日報》社等中共組織、機關和團體。博古...
1937年魏回到長沙,在湖南省民政廳任科員。1938年春,參與創辦《今天十日刊》,以國民黨的“抗戰建國綱領”為主要內容宣傳抗日。同年,在長沙參加文化界抗敵後援會,這時,與徐特立、呂振羽等中共革命人士有過接觸。長沙“文夕大火”後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