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十四五”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

《湖南省“十四五”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是湖南省科學技術廳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共同印發的發展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省“十四五”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
  • 登記日期:2022-10-08
  • 發文日期:2022-10-28
  • 簽署日期:2022-08-30
  • 所屬機構:湖南省科學技術廳
  • 文號:湘科發〔2022〕132號
全文,修訂信息,

全文

為加快發展全省科普事業,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科學普及“一體兩翼”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以高質量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湖南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基礎與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全省科普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公民科學素質逐步提升、科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科普原創能力顯著增強、科普品牌打造持續推進,實現了“十三五”規劃目標。
——公眾科學素質穩步提升。2020年全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14%,是2015年的1.97倍。
——科普人才培育成效顯著。2020年,全省共有科普人員16.31萬人(其中科普專職人員1.22萬人、科普兼職人員6.16萬人、註冊科普志願者8.93萬人),註冊科技志願者17萬人,每萬人擁有科普人員23.58人,實現了“十三五”規劃每萬人擁有科普人員達到20人的目標。
——科普基地場館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現代科技館體系逐步健全,形成了以省科技館為龍頭,以市州科技館、縣級科技館和基層科普設施為輻射和延伸的科技館基本體系;2020年,全省共有省級科普教育基地、省級科普基地243個,較2015年增長75%。
——科普傳播形式更加豐富。“十三五”期間,湖南省科技傳播信息化平台建成並運行,打造了由“兩微一端、一網、一屏、一庫”組成的“科普湖南”融媒體矩陣,其中“科普湖南”微信公眾號用戶數近180萬,活躍度較高的科普e站達1287個;持續舉辦湖南省科學素質網路大賽,累計參與人次達3000餘萬;打造原創科普精品,利用新媒體平台推送自製科普小視頻和文章,依託湖南衛視制播多個科普節目。
——民眾性科普活動全面展開。“十三五”期間,針對青少年,持續舉辦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競賽、“挑戰杯”競賽等活動,參與人次達3000餘萬;針對農民,開展各類農業培訓,累計受訓近65萬人次,組織454.9萬人次參加全國農民科學素質網路知識競賽;針對城鎮勞動者,累計培訓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婦女近350萬人次,舉辦“十行百優”專項競賽和職業技能競賽,累計參賽474.3萬人次;針對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領導幹部、黨員幹部職工,組織全員輪訓。
——優秀原創科普作品不斷湧現。“十三五”期間,全省持續組織開展湖南省優秀科普作品評選活動,共評選優秀原創圖書、影視、微視頻作品180部,是“十三五”規劃目標的9倍。
——科普品牌打造成果顯著。“十三五”期間,全省共打造了全國科普日(湖南)主場活動、湖南省“中國品牌日”主題活動、湖南省科技活動周、湖南省科普講解大賽、湖南省優秀科普作品評選等5項科普品牌活動,實現了“十三五”規劃目標。
全省科普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專業科普理論研究人才不足,科普研究組織機構缺乏,科普研究工作的社會影響力不足;科普經費投入相對較低,多元化科普經費籌集渠道亟待完善,社會主體參與科普事業發展的積極性不高,科普的社會化發展格局尚未形成;科普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城鄉之間、各市州之間科普發展差距明顯;科普融媒體發展的體制機制尚未健全,科學知識信息化、智慧型化傳播能力較為薄弱。針對這些問題,“十四五”時期需採取更加有力的舉措加以解決。
(二)面臨的形勢
國際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領域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競爭格局產生重大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的大流行加速了這一變局;在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公共衛生等諸多全球性問題上,亟待形成國際科技治理共識,需要科普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深化科技人文交流,推動文明互鑒。在國內,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仍滯後於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的實際要求;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需進一步發揮科普在創新發展中的基礎作用。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科普與國家經濟、科技、教育和社會發展的結合日益密切,發展先進生產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大力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是當前科普工作的中心任務。
面臨新形勢新要求,省委、省政府要求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而努力奮鬥。要更加重視科普工作,著力加強科普能力建設、充實科普人才隊伍、健全科普服務網路、最佳化科普發展環境、完善科普產業體系,構建社會化科普工作新格局;要走社會化協同、智慧化傳播、規範化建設、國際化合作的科普發展新路徑,實現科普之治,更好地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為創新發展服務、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為國家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要著力最佳化科技創新生態,為公眾提供更加豐富、優質的科普產品和服務,培育具有較高科學素質的新型社會公民。
二、總體發展戰略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論述以及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湖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堅持“政府引導、多元參與、社會聯動、注重實效”工作方針,牢固把握“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提倡科學方法”發展方向,以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為導向,以滿足人民民眾需求為牽引,以科普能力建設為主線,以科普人才培育為抓手,以創新宣傳為手段,圍繞創新湖南和科教強省建設總目標,建立一支高水平科普人才隊伍,大力開展科普宣傳,推動科普產業發展,著力加強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理念的推廣和普及,將發展和宣傳先進文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科普工作的重要方向,推動科學普及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融合發展,為創新型湖南建設營造良好氛圍。
(二)基本原則堅持黨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於科普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把滿足人民需求、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科普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科普工作的政治屬性,確保正確的政治方向,強化價值引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
堅持政府引導。進一步深化政府的引導作用,為科普工作提供政策、體制、機制保障,加大對公益性科普事業的財政投入支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決定性作用,吸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引導和扶持企業、社會組織及個人參與科普基礎設施、科普產品研發和其他經營性科普活動,發展科普產業,促進形成公益性科普事業和經營性科普產業相互補充、相互支撐的格局。
堅持服務大局。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聚焦“四個面向”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充分發揮科學普及作用,把科普工作置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之中,推動科普與國家經濟、科技、教育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科技創新大局。把科普工作貫穿於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各領域、各環節,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各部門協同聯動的科普事業發展新格局。
堅持共建共享。積極推進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與各行業部門、各社會主體聯動發展,努力構建聯合協作、協同共建的科普發展格局。通過開放空間、公眾參與等方式,搭建線上線下互聯互通的信息互動平台,積極推動各類科普資源向全社會開放,打破科普資源流動壁壘,更好地實現資源共享。著重引導科普資源向農村地區,特別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脫貧地區傾斜,使科普內容覆蓋地域範圍更廣;鞏固落實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等科普重點人群專項科學素質行動計畫,擴大科普服務人群範圍,深入推進科普下沉。
堅持需求導向。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和公眾需求,建立積極、快速、高效的科普回響互動機制,最佳化科普資源供給、最佳化科普資源開發、加強科普精準推送,深化科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科普內容、科普手段與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不同產業的需求有效對接,創新科普工作載體,實施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工程,助力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提升,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力度,加快產學研一體化進程,為公眾提供多層次、多領域的優質科普創新成果。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省公民科學素質和創新意識進一步提升,科普人才隊伍持續壯大,科普基礎設施愈加完善,科普工作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科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化,科普在推動創新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建成與“創新湖南”相適應的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發展體系。
——公民科學素質大幅提升。科普工作針對性進一步增強,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群科學素質大幅提升,全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5%以上,力爭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之間、各市州之間科學素質發展不均衡明顯改善。
——科普人才隊伍發展壯大。科普基地項目人才一體化程度進一步提升,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的績效考核、科技計畫項目支撐、待遇保障等進一步強化,加強科普註冊志願者、“科普專家庫”入庫專家、專業科普理論研究人員等隊伍和科普研究機構的培養,全省每萬人擁有科普人員達30人,科技工作者每年從事科普工作超過7天。
——科普基地質量顯著提升。科普基地建設質量不斷提高,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科普基地發展差距明顯縮小,地域特色型科普基地建設穩步推進,省級科普基地達到300個,每萬人擁有科普展廳面積達到160平方米,在城鄉各地域、各年齡段校園均建有示範性校園科普基地,推動高校及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向公眾開放,每年開放時間超過20天。
——科普投入社會化程度提高。大聯合、大協作的社會化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工作格局基本建立,政府引導、社會統籌、公眾參與的多元化科普投入機制更加完善,人均科普專項經費達到10元。
——科普品牌活動效應凸顯。打造“科普湖南”“科技瀟湘行”等系列科普品牌,湖湘科普品牌活動影響力顯著增強,培育具有全國或國際影響力的品牌科普活動,每萬人每年參與科普活動達到3600次。
——科普資源建設持續推進。科普資源開發速度加快,全省新創建融媒體專業科普平台(融媒體科普宣傳主陣地)5個以上,新創製刊播具有湖湘特色、具備精良內容、擁有傳播能力的精品科普視頻(含影視節目、短視頻、微電影等)500部(集)以上,打造精品科普欄目75個以上。
——科普體制機制更加健全。進一步強化全省科普工作統籌指導和協調組織,省科技廳負責提出全省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推動科普能力建設,承擔全省科普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的日常工作。省科協牽頭推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組織實施工作,推進科普信息化、科普志願者隊伍、科普資源開發、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進一步明確科普責任主體,明晰各部門職能,形成高效的部門聯動體系,進一步破除制約科普創新的思想、體制、機制障礙。
三、重點任務
(一)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1. 提升領導幹部科學素質。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持續強化領導幹部對科教興國、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的認識,對科學素質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推動科普與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認真貫徹落實《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公務員培訓規定》,發揮黨校、行政學院等陣地作用,分級分類開展科學素質專題培訓,推動科普課程進機關、進黨校、進幹部培訓課堂。組織領導幹部參加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活動周等科普系列活動,邀請國內外科技專家、兩院院士做科技報告,加強對領導幹部在創新精神、創新方法方面的宣傳教育,加強前沿科技知識和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學習,以及防災減災能力方面的科普培訓,提升其組織管理和創新工作能力。舉辦紅色基因黨史密碼解讀活動,將黨史與科普知識融為一體,提升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大力開展面向基層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特別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脫貧地區幹部的科學素質培訓工作。
2. 提升青少年科學素質。大力推進“家校共育”工程,積極營造校園外、課堂外的科學氛圍,多渠道、多方式為學生及其家長獲取科學知識、參與科普活動提供便利。實施館校合作行動,鼓勵中國小充分利用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等科普場所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弘揚科學精神,開展科技節、科學精神宣傳周、“走近科學家”影展、科技小發明等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愛國情懷和實踐能力。積極開展科技夏(冬)令營、青少年高校科學營、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等活動,鼓勵學生參加中國小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競賽、人工智慧競賽等賽事,提高中小學生科技實踐和創新創造能力。創新實施“青年科技人才托舉計畫”“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計畫”“芙蓉人才行動計畫”等科普英才培育計畫,扶持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科技人才,培養“人才湘軍”。推動科普工作與學校教育深度融合,遴選一批優秀科普工作者,按照“雙向選擇”的原則,由學校自主評選,參與學校課後服務。建立高校與中國小聯合培養科普人才的長效機制,鼓勵高校教師深入中國小課堂傳授科學知識,鼓勵中小學生進入高校實驗室近距離接觸科學實驗,引導中小學生提升科學興趣、掌握科學知識與方法,培養具備科學家潛質的“科普湘軍”。加強農村中國小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備,加大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向農村傾斜力度,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畫,開展“送培到基層”活動,加大鄉村科學教師線上培訓力度。結合中國小、高校課程設定改革背景,加強中國小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課程實驗教學,進一步完善初高中的學業水平考試模式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引導有創新潛質的學生個性化發展,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增加科普實踐活動;深化大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計算機等課程改革,加強基礎和創新學科建設,支持大學生開展創新性實驗、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在中國小、高校開展科普學分制試點工作,規定每學年科普教育實踐活動參與次數,並依據參與次數折算相應學分。
3. 提升農民科學素質。開展農民職業技能鑑定和技能等級認定、實用技術和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等農民科技培訓活動,舉辦面向農民的技能大賽、農民科學素質網路競賽、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大力普及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綠色生產、防災減災、衛生健康、移風易俗等科技知識和觀念,實施農村婦女素質提升計畫,建立健全農村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服務組織網路,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科技惠農。加大社會科普資源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脫貧地區農村傾斜力度,積極開展科技幫扶“一對一”、網際網路科普周等科普實踐活動,逐步提高該地區農民的科技文化素養。
4. 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圍繞產業創新、安全生產、安全管理等主題,面向產業工人開展員工培訓、科學研討、科普講解、技能大賽和“五小”(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創新等活動,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在職前教育和職業培訓中進一步突出科學素質、安全生產等相關內容,構建職業教育、就業培訓、技能提升相統一的產業工人終身技能形成體系,深入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求學圓夢行動等,增加進城務工人員教育培訓機會,培養適應新時代產業結構升級改造的高素質工匠隊伍,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做好快遞員、網約工、網際網路行銷師等群體科學素質提升工作,通過安全知識競賽、交通和網路安全培訓等活動提高其安全意識、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發揮企業家示範引領作用,弘揚企業家精神,提高企業家科學素質,引導企業家樹立愛國意識、培養創新思維、堅持誠信經營、承擔社會責任、具備國際視野,成為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推動者。發揮學會、協會、研究會作用,引導、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展職業能力水平評價。發揮創新型技能人才在企業關鍵崗位、關鍵工序的優勢,提高企業高技能人才的核心帶動作用。依託“科創中國”平台,探索建立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的雙促進機制。
5. 提升老年人科學素質。加強社區、農村基層組織與地區高校、醫院、科研機構、科普基地等的合作力度,以專業老年醫學機構為依託建設區域性科普示範與人才培養基地,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組建老年人“科學學會”“科普小組”及“安全科普”專家庫或學術團體,圍繞健康生活、食品安全、網路安全、生命急救等主題,開展義診諮詢、網路體驗、專家講座、電子設備使用指導等科普活動,出版老年科普書籍與音像作品,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識和科學認知能力。依託老年大學(學校、學習點)、老年科技大學、社區科普大學、養老服務機構、社區文化走廊、黨建園地等,普及智慧型技術知識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幫助老年人有效預防和應對網路謠言、電信詐欺,消除數字鴻溝、破除信息孤島,推進“健康老齡化”。
(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1. 擴大科普從業規模。加強專業化科普隊伍建設,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會機構共建科普人才培養基地,設定各領域科普專業,建立技術經紀人專業團隊,有針對性地培養一批高層次科普人才隊伍,增強科普工作權威性。推動設立科普工作崗位,引導和動員知名專家、科學家等高端人才以及中國小教師、醫務工作者、大學生村官、村(社區)工作人員等擔任科普信息員,建立專業化科普講師團、報告團,服務基層科普宣傳。發展壯大科技志願者團隊,設立科技志願者協會、科技志願者服務站等專業化志願者組織管理平台,發動優秀大學生、科技人員、老專家、老教授等加入科技志願者隊伍,並對其進行規範性培訓。充實科普社會力量,結合新時代融媒體傳播特性,充分調動傳統媒體人才、新型媒體人才參與科普事業的積極性,加強大眾傳媒和新媒體從業人員、博主、主播等人員的培訓,培養一批致力於科普宣傳、精準到達的權威科普媒體人才隊伍,打造一批有理想、有影響、有擔當的“網紅科普傳播者”。建設科普人才基礎數據工程,建立涵蓋科普創作、活動策劃、決策諮詢等各領域專業人才的科普專家庫。
2. 提升科普人員能力。建設科普人才培訓與實訓基地,開展面向各級各類科普人員的科學技術專業培訓,有計畫、有重點地培訓一批從事科普創作、科普講解、科普展覽設計的專門人才,提升科普場館、基地、媒體、研究等領域從業人員科普能力。鼓勵科普人員積極參與科普競賽及實踐活動,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服務能力。加強技術經紀人培訓力度,提高企業技術需求和高校科研成果之間的對接能力,打破企業與高校的信息技術壁壘,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守社會責任、踐行科學家精神,發揮自身優勢和專長,積極參與和支持科普活動,承擔科普責任,原則上每年從事科普工作的時間不少於7天,通過宣傳教育、能力培訓、榜樣示範等增強科技人員科普能力,針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主動、及時、準確發聲。
3. 推動科普人才制度體系建設。以科普基地為載體,加強科普人才梯隊建設,凝聚一批從事科普管理、項目策劃、技術研發、科學傳播的科研骨幹人才,爭取更多科研、科普項目,實現科普基地項目人才一體化。鼓勵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項目承擔單位和人員結合科研任務加強科普工作,並將科普工作指標納入相關科技獎項評定範圍。完善科普人才激勵機制,開展科學傳播職稱評定,建立科普工作績效考評綜合體系,採取資金補助、崗位提升等激勵手段,調動科普工作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完善科技志願服務管理制度,推進科技志願服務專業化、規範化、常態化發展,推廣民眾點單、社區派單、部門領單、科技志願服務隊接單的訂單認領模式。最佳化科普人才培養政策,提高福利待遇,為科普人才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三)加強科普能力建設
1. 加強科普創作能力。培養科普理論和政策研究人才,跟蹤研究國內外科普發展動態及科學傳播理論成果,培育和發展科普智庫,深入開展科普對象、手段和方法等研究。加強科普工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重大科普活動和科普項目實施效果評估,提高科普工作的理論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完善科普作品獎評體系,提升優秀作品推介水平,激勵更多優秀作品產出。加大對原創科普作品的扶持力度,健全科普創作扶持辦法,暢通資助渠道。
2. 加強科普基地建設。推動科技館與博物館、文化館等融合共享,加快推進數字科技館、智慧科技館建設,構建服務科學文化素質提升的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立體化網路科普示範基地,聚焦前沿科普領域,整合社會優質科普資源,打造科普融媒體平台。建立高質量科普示範基地,發揮影視文化基地、電視節目生產基地等的帶頭作用,聯合電視、新聞主流媒體,共同創新和最佳化大眾傳媒科普類影視、節目、專欄及報導的設定。建設高精尖理化類科普基地,依託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和高新技術企業,設定高科技領域科技成果展示場館,展示量子計算機、超導體、化學晶體、化學材料、微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科研成果。建設邊遠山區中國小科普示範基地,推動科技資源向邊遠地區傾斜,加強邊遠山區中國小科普基地培育力度,完善邊遠地區基層科普設施。建設國家地理標誌類、非遺類、縣域特色產業類、公用品牌類、改革發展類等地域特色科普基地,豐富區域科普資源,傳承湖南特色文化。建設自然保護地類科普基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自然教育基地及學校,為全社會提供展示、科研、教育、培訓、體驗、遊憩等公共服務。建設科學家博物館和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集中展示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科技界優秀典型、生動實踐和成就經驗,激發全民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建設工業遺址類科普基地,開發利用有條件的工業遺產和閒置淘汰生產設施,開展老工業基地、礦業遺產、都市工業遺產科普,實現採礦業、製造業、加工業等工業“遺存”的再利用,推進工業知識科普。
3. 加強科普服務能力建設。加大對公益性科普事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科普事業投入機制,購買科普產品與服務,以公益性方式向公眾提供各項科普服務。編制全省科技資源名錄,納入“科普地圖”體系,出台激勵政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有條件的企業及兩新組織等開發利用科技資源的科普功能,建設科普場所,開展一系列公眾可參與、可體驗、互動性強、線上線下結合的科普活動,推動科技資源科普化、科技活動科普化。注重融入式科普,引導公園、商場、醫院、影劇院、社區等公共場所逐步增加數位化科普宣傳設施,建設一批科普主題公園,推動科普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深度融入大眾生活。發揮自主創新示範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科技園區的示範作用,形成科技資源集聚效應,強化相關科普企業的建設、規範、管理和服務能力,建設區域科普中心和科普資源庫等。構建多渠道科普產品傳播平台,讓優秀科普作品在省市、國家、國際舞台上進行廣泛推介。提升全媒體科普傳播能力,豐富講解演出新型科普形式,推進圖書、報刊、音像、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科普講解、科學演出、科普微視頻等新型傳播形式,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示範引領作用,鼓勵增設科普專欄(時段)、增加科普內容,實現科普內容多渠道全媒體傳播。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構建省級黨委政府統籌政策和機制、市級科技管理部門和科協構建資源集散中心、縣級組織落實,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站)為主要陣地,以科技志願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推廣全域科普模式,推動基層科普工作與文化、教育、衛生、旅遊等深度融合。實施智慧科普建設,推進科普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深度融合,建立科普資源庫,推動傳播方式、服務能力等提質升級增強科普信息化能力,加強“科普湖南”建設。
4. 加強科普產品研發能力建設。完善科普產業與科普事業融合發展體系,制定科普產業扶持計畫,完善科普項目資助制度,落實科普讀物、科普書籍、科普音像製品的創作發行優惠政策和認定製度,鼓勵和支持企業研發科普遊戲、玩具、動漫等科普內容產品以及科普旅遊、藝術表演、會展服務、平台開發等科普服務產品,鼓勵企業將科普投入視同研發投入,加快優秀科普作品的產業轉化進程,對成長性好、發展前景廣的企業予以重點支持。扶持科幻產業發展,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推動設立科幻產業發展基金,打造科幻產業園區等。圍繞生命科學、人工智慧、宇宙空間、低碳減排等新技術領域,以及公眾高度關注的社會熱點和突發事件,創作一批重點科普產品。根據市場需求制定科普產業管理辦法與科普產品標準,完善市場準入、運行及退出機制。加大對科普產品和服務的購買力度,以消費促進生產。發揮技術經紀人在企業與高校之間的科普作用,找到企業技術發展的難點和痛點,通過精準對接高校科研成果解決“卡脖子”技術瓶頸,推動科普產業和科普產品高質量發展。
5. 推進重點領域科普工作。加強專業領域科普工作,圍繞健康生活、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生態環境、氣候變化、文化旅遊、體育運動等各專業領域,開展專題性、系列性科普活動。加強應急科普工作。注重對應急科普熱點的預警,完善應急科普基礎設施,提升應急管理人員、媒體從業人員的的應急科普能力。加強國防科普工作,面向公眾開展多元化國防科普活動,積極推進科普進軍營等活動,提高部隊官兵科學素質。
(四)科普助力鄉村振興
1. 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推進農業科普創新發展,加強農業基地、農技站、研究所等的相互合作力度,大力普及農業科學知識和惠農政策、推廣先進品種和技術,推動農業特色化、專業化、信息化高效發展。完善鄉村產業投融資渠道,鼓勵科普企業根據作品選題滿足農民需求的原則,創作並出版現代農業科普系列視頻,科普農業實用知識,提高農民農業生產技能。積極探索“產業+旅遊+科普”發展模式,在旅遊產業鏈中融入科普元素,創建一批有吸引力的湖湘特色科普小鎮。
2. 完善科普惠農服務條件。推進鄉村科普設施建設,建設科普活動室、科普圖書室、科普宣傳欄等農村基層科普設施,擴大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的服務覆蓋面,拓展和完善現有基礎設施的科普服務功能,積極設計、建設新型科普基礎設施。持續推進科技下鄉入村進戶,駐派鄉村科普工作隊,擴展涉農學會和農技協規模,開展專家服務工作,充分發揮基層農村專業協會、科普志願服務、科技特派員等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用,鼓勵各類科技人才對接地方科協和農業農村系統,引導優勢科普資源向農業農村流動,普及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為基層農業生產、農村發展、農技服務等提供指導和支持,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3. 打造鄉村科普示範典型。積極推進有條件的鄉村科普基地結合國家科普教育試點、文化宣傳試點、生產經營和技術服務試點、基層組織活動場所建設等開展試點示範工作,積極開展“健康科普”“平安科普”“美麗湖南”等科普活動,打造一批彰顯湖南特色的科普示範點。按照統一部署、逐級申報、專家評審、集中認定的程式,每年評選一批示範推廣價值大、社會貢獻突出的鄉村振興科普示範基地、鄉村專業技術協會和科普帶頭人等農村科普先進典型。開展科普獎補項目,對鄉村振興科普先進典型給予資金髮放、專項規劃、人才引進等支持與獎勵。
(五)培育特色科普品牌
1. 樹立“科普湖南”品牌形象。結合已有“科普湖南”品牌視覺形象,制訂《科普湖南視覺形象套用手冊》,明確要求所有獲得授權的機構按照規定使用“科普湖南”品牌,保證“科普湖南”視覺形象的規範性和統一性。制訂《科普湖南品牌使用與維護管理辦法》,從科普產品的契約授權及認定授權、科普活動的審批授權、品牌監管等方面明確“科普湖南”品牌的具體使用與維護管理辦法,開展“科普湖南”品牌網站(頻道、套用)、產品(展教品、影視作品等)等的認定工作,打造“科普湖南”品牌網路方陣。
2. 打造“科普湖南”品牌系列產品。深化科普品牌創建,開展“科普湖南”產品品牌建設,以省科技傳播信息化平台為依託,加強科技傳播網路體系建設,打造“科普湖南”融媒體品牌;推出《湖南公民科學素養提升手冊》等科普讀物,出版一批湖南本土健康科普書籍、地理科普書籍、生物科普書籍等,打造“科普湖南”圖書品牌;依據不同人群特徵,建設系列化、全領域具備知識科普、手工製作、設備體驗等創新環節的趣味科普課程,打造“科普湖南”課程品牌;以脫口秀、知識講堂等形式,邀請嘉賓講解科普知識,在專家的思考、大眾化的表達、輕鬆的氛圍中實現科普信息的高效傳達,打造“科普湖南”影視品牌;發揮科普講解大賽、科學素質網路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科普大賽的引領示範作用,最佳化賽制,擴充領域,打造“科普湖南”大賽品牌;依託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等科普節日,設計“袁隆平雜交水稻科普日”“天河超級計算機科普日”等特色科普節日,打造“科普湖南”節日品牌;構建規模化、特色化科普會展中心,吸引海內外單位參展,展示國內外重大前沿科技成果及科普產品,打造“科普湖南”會展品牌;對特色科普旅遊資源進行深度挖掘,推出水文地質科普、生態農業科普、傳統文化科普、工業文明科普等特色科普旅遊線路,打造“科普湖南”旅遊品牌。
3. 創新“平安湖南”科普品牌。。加強政府防災減災科普工作統籌與引領,及時做好政策解讀、知識普及和輿情引導等工作,結合湖南本土消防、洪澇、土石流、滑坡、突發公共衛生安全等實際,創新防災減災“安全科普”產品,開展傳染病防治、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等主題科普宣教活動,加強應急演練,向社會人員科普避災救災技能,鼓勵參與防災減災工作,加快建設“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回響”災害防禦工作機制,促進“安全科普”“平安湖南”常態化、社會化。打造專業化“安全科普”品牌平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整合全省範圍和大眾需求的防災減災科普資源,便於公眾獲取“安全科普”知識。
(六)營造科普創新環境
1. 推動科普創新平台建設。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平台、科普產業孵化平台、科普產品和服務交易平台、科普企業服務機構、科普創客空間、雙創示範基地等具有引才引智、創業孵化、專業服務保障等功能的創新創業平台,整合發布企業需求、科普需要,促進成果轉化對接,開放共享重大科普教育基地,展示科技創新成果,依託雙創活動周、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論壇等積極開展科普活動,整體推進科技成果與科普需求的有機銜接。
2. 加強科技成果科普性轉化。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研究制定科普與科技成果轉化的聯動導向性政策,建設科學傳播專家工作室,分類制定科技資源科普化工作指南,向高校教師、院所研究員、研究生等普及成果轉化類科普知識,明確科技成果轉化的審批要求、流程、獎勵,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普產品創新率。促進科普與信息、生物、材料等領域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套用的銜接,鼓勵在科普中率先套用新技術,打造套用場景。建設政策惠企平台,集中普及惠企、惠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針對重大性、基礎性科研項目,開發財政支持體驗項目,提高科研和企業人員的參與度,構建科研與產業融合新生態。加強科技成果市場供給側改革,鼓勵企業根據公眾科普需求導向發展多層次、多維度科普業態,激發科創企業研發科普產品的活力,探索“產業+科普”模式,解決“最初一公里”問題。加強科技倫理宣傳教育,引導社會正確認識和使用科技成果,營造新技術套用良好環境。
3. 最佳化科普創新政策環境。研究制定一系列科技措施政策,完善符合創新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交融支持、穩定投入與競爭支持互補、績效掛鈎的科技投入和政策體系,健全科技成果第三方評估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等創新機制。培育科普產品和服務市場,服務新時代公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科普需求,引導開展科普展覽、影視、書刊及科普遊戲、科普新媒體等開發、套用與推廣。完善科普創新獎勵機制,開放獎項設定範圍,鼓勵政府、企業、民間個人等設立科普人才獎,最佳化全民科普創新環境。
4. 培育科普創新社會環境。正確引導科普輿論宣傳,強化科普輿論陣地建設和監管,加強科普內容政治性、科學性審查,掌握科技解釋權,增強科普領域風險防控意識和國家安全觀念,切實強化科普行業自律規範。加大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團隊、典型企業、重大科技成果的宣傳力度,鼓勵科研機構通過政策引導、經費支持、激勵考核等措施調動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工作的積極性,對優秀創新創業團隊及個人進行宣傳表彰,弘揚勇於創新、嚴謹求實的精神,通過輿論宣傳和典型示範,努力培育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大膽創造、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加快科普產業化進程,理順科普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問題,創建高效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普方法、科普項目、科普體系等軟課題,把科普問題科研化、科研問題社會化,構建共同的科普語言體系,開發創作形式多樣的成果轉化科普產品。充分發揮科普特色期刊、公眾號、部落格、數字媒體作用,廣泛收集社會優秀科普文章,向公眾傳播最新科技成果,培育科普社會環境和科普創新思路。最佳化科普金融環境,完善政府引導基金、智慧財產權價值信用貸款等,為科技轉化和科普工作提供資金擔保。加強優秀典型案例示範力度,營造氛圍,吸引更多科技工作者加入科普創新隊伍。繁榮科普創作,支持優秀科普原創作品,鼓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題材開展科普創作。
5. 深化科普國際交流合作。加強與國際、區域組織間的科技合作與交流,聯合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研發合作、國際技術培訓、人文交流、來訪接待等活動,加大宣傳,提升民眾參與度。加入國際性科技協會,藉助協會的項目資源和社會資源,開拓新的工作領域,提升科普服務質量。深入開展青少年國際科普交流,聚焦自然生態、減災防災、科學考古、宇宙探索、機器人等世界青少年關注的主題,推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青少年科普交流合作平台,促進青少年跨地域、跨文化、跨語言、跨民族科學互通與交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普合作與交流,依託省內現有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共建科普實驗室等科普平台,促進科普資源互惠共享,開展科普聯合研究,推動成果轉化。加快構建規模化、特色化科普會展中心,開展創新論壇等活動,展示全省科技創新成就,交流展示國內外重大前沿科技成果及科普產品,分享先進理念、交流全新觀點、提煉創新思路,探討科技創新實踐方向,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有機結合。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圖書館等具有科普資源或一定專業條件的單位達成多方共建協定,結為科普陣線聯盟,互通信息,共享資源,發揮優勢,補齊短板,在夯實現有交流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合作渠道,擴大交流規模,深化合作領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加強科普工作頂層設計,制定科學普及戰略目標,將科普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規劃,分時間、地點、對象、領域精準設計,協同出台各種政策,並對科普政策進行精準化和常態化宣傳,推動科普規劃、政策緊密銜接。強化科普工作組織保障,搭建系統工作平台,健全科普工作體制機制,形成上下聯動、溝通及時、信息通暢的科普工作組織體系,發揮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作用、各級綱要辦綜合協調作用、各類科協組織主力軍作用,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形成多層次、立體式、全覆蓋的科普工作新格局。建立完善跨區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動。構建科技成果傳播體系,設立科技社團、技術經紀人、專業委員會、科普產業管理機構,圍繞創新鏈部署產業鏈、資金鍊和傳播鏈,前端激發科普創意、中端創新科普宣傳、後端轉化科普服務,加快科技與科普的嫁接與融合。
(二)完善制度保障
落實國家支持科普事業和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制度,組織開展《湖南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執法檢查,完善科普專項管理制度。開展科普產業準入制度研究,制定和發布《科普產業投資指導目錄》,明確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投資的科普項目,放寬市場準入條件,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科普產業。完善科普成果認定製度,將開展科普活動、創新科普理論、科普產品研發等作為科研項目任務和課題驗收內容以及晉級評先標準,鼓勵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及社會機構等研究科普理論、創作科普文章、參與科普政策制定。完善科普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開展科普智慧財產權保護專項行動,加大執法力度,保護科普創作激情,引導維權主體採用法律途徑有效維權,促進審判機關與行業商會等社會組織溝通合作,形成科普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的社會合力。完善科普績效獎勵機制,把科普成效納入科技工作者職稱評定、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範圍,按照國家、省有關規定,對科普成效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制定基層科普工作者職稱評定細則,推進職稱評定工作。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容錯制度,提升政策執行靈活度,以成功案例鼓勵企業轉化科研成果,豐富科普產品,降低科普產業發展、科普產品研發風險。
(三)加大科普投入力度
加大對科普事業的經費投入,特別是對科普場館建設、科普活動組織、科普產品創作與宣傳、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構建多元化的社會投入機制,對符合重點支持方向的科普產品、服務和項目予以扶持,加強對科普經費使用情況的績效考評,確保專款專用和使用效果。縮小科普經費區域差異,重視各類項目、區域、對象的科普工作,推進“全域科普”工作實施。拓寬社會資金投入渠道,通過政策引導,鼓勵企業和民間資本投入公益科普機構建設,興辦興建營利性科普機構或設施。
(四)完善科普監測評估機制
將科普工作目標任務分解至各級政府和單位,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推動科普工作高效落實。做好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工作,定期對公民科學素質進行監測評估,組織中期督查和終期評估,及時總結推介典型經驗,發現問題督促整改。完善科普績效評價體系,將科普場館建設、科普志願服務、科普活動等納入文明社區、文明單位考核內容,提升科普工作和科學素質建設在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等評價中的比重,定期對各地區科普績效進行監測與評價,並建立適度的追責機制。強化科普獎勵激勵,鼓勵將科普工作成果和科普工作業績納入相關專業技術職稱評聘、業績考核的指標,推動在表彰獎勵、人才計畫實施中充分考慮科普並予以支持。最佳化科普基地、科普場館、科普活動等的監督檢查和績效評估機制,完善考核標準,將量化統計數據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綜合評定等級,建立等級動態調整機制,針對不同科普基地類型,區別評估重點,推動科普監督考核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

修訂信息

各市州科技局、黨委宣傳部、科協,省直有關部門:
現將《湖南省“十四五”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湖南省科學技術廳 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 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2022年8月30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