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政治季刊

《湖南大學政治季刊》1934年3月創刊於湖南長沙,季刊,政論性刊物,由湖南大學政治學會編纂委員會編輯,湖南大學政治學會出版股發行,主要撰稿人有張錦帆、黃鼎青、任希丘、趙克威等。具體停刊日期及原因不詳,現館藏1934年第1卷第1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大學政治季刊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34年
  • 出版周期:季刊
欄目方向,文化傳統,

欄目方向

該刊內容主要為政治制度、政治學說及國際形勢論著。該刊於創刊時表明其使命有四,其一為推究人類政治生活之史的發展,並闡明其與經濟生活及精神生活間之相互關係;研究各種政治思想成立之社會前提,並以批判的態度說明其影響;比較地研究各種政治制度之發生和發展,並闡明其性質及其經濟基礎;分析現代國際政治之內幕,從而推究其發展的動向。其二為研究各種政治思想成立之社會前提,並以批判的態度說明其影響。其三為比較地研究各種政治制度之發生和發展,並闡明其性質及其經濟基礎。其四為分析現代國際政治之內幕,從而推究其發展的動向。
該刊為介紹各國政治制度及政治學說的刊物,向人們普及有關於政治學的各種概念以及對於政論學說的探討。刊有對於政治思想的評述,如《盧梭政治思想之分析及批評》等文;也包括對於當下社會時局及國際關係狀況的描述,如《美俄復交之研究》、《重分世界的備戰(附表)》、《今日之遠東時局(附表)》等文,這些文章較為詳細的介紹了當時國際關係錯綜複雜的情況,對於人們了解國際時局以及了解當時的社會思想動態提供了參考。而《憲草平議》、《英國議院叢談》等文章為人們了解各國政治制度提供了途徑,起到了普及政治學常識的作用。
《湖南大學政治季刊》作為政論性刊物,所刊載的文章內容對於我們研究政治學的發展以及當時社會的政治動態及時局變化都提供了參考,為了解當時國際關係變化提供了史料支撐。

文化傳統

《發刊詞》 敏
人類之政治生活過程,正如其社會生活及精神生活過程一樣,是歷史發展之有機原素。雖然我們反對“人是政治的動物”這樣觀念的認識,但在有了國家這一政治機構以後,我們卻不能否認人類是與其政治生活絲毫分不開的。
社會問形形色色的事物,不外是人類之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反映。前者一面接受後二者之影響,一面又為後二者盡了推進的機能。此種相互影響,即造成了歷史的發展。數千年來,歷史上所記載的各種偉績,各種變遷,無一不是這三種生活之錯綜表現。
推究人類政治生活之史的發展,並闡明其與經濟生活及精神生活間之相互關係,是本刊發行的第一個使命。
人類思維的活動,無時無刻不為其社會環境所決定;而在此被決定的範圍以內,一種思維之系統表現,又能改變其同時代之社會環境,並影響及於後代。政治思想之構成體系,即是在此種原則上確立的。歷來許多天才的思想家,從其各個不同的環境與見地出發,而在政治思想之領域上建立了多種不同的學說。這些學說,都曾有其顯身的世紀,並曾促成許多歷史事變之爆發,迷惑許多人心。可是社會的發展,也和自然界的發展一樣,往往自成規律,不能全由人類的自由意志加以控制。在客觀的社會環境中,一個天才思想家之主觀幻望及理想.如果並非全社會成員所需要,或競與歷史發展的趨勢相反,則其影響必將增長社會的混亂,而阻礙歷史的發展。在另一方面,一種政治思想的成立,又必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同一學說,能適應這一時代,不一定能適應另一時代;能實現於這一地域,不一定能實現於另一地域。如果無條件地把幾千年以前或幾千里以外的政治學說拿來運用,便無疑是一種盲動。
研究各種政治思想成立之社會前提,並以批判的態度說明其影響.是本刊發行的第二個使命。
政治制度一面是經濟結構的反映,一面又能影響經濟結構;政治與經濟之有機的聯繫,是不能勉強把它分割開的。由封建政治過渡至民主政治,再由民主政治過渡至獨裁政治.這中間都循著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並與之密切的適合。一種政治制度的建立,決非毫無歷史根據,或全由個人的自由意志所決定。近世交換關係擴張,社會經濟結構日趨複雜,一般民族國家之政治措施,均著重如何發揮其行政效能,以保持經濟的利益。政治之經濟的性質,由此益加顯著了。然在同一時代,因歷史條件與自然條件之不同,又可以並存著多種經濟結構,反映此經濟結構的政治制度,自然亦不能完全一律。苟昧於此義,而必欲在落後的經濟結構上建立一種嶄新的政治制度,則其結果將引起無窮的騷亂。
比較地研究各種政治制度之發生和發展,並闡明其性質及其經濟基礎,是本刊發行的第三個使命。
“國際政治”這一名詞的成立,是近世資本主義發展以後的事。生產力之發展,打破了自足的國民經濟,促成交換關係之擴張,諸產業先進國需向外發展其貿易與投資,並尋求原料的供給,以支持其龐大的經濟結構。商品市場、資本市場與原料市場,三者都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中不可缺的要素。能提供此種市場的,惟有產業落後國家。因此諸先進國不能不急急於作殖民地的征服了。然而征服殖民地不是單純的經濟力量所能奏效的,它還需政治上的援助與武力的後盾。十八至十九世紀這一期間,印度之滅亡,非洲之被分割,以及遠東之門戶開放,均其顯例。再者,諸先進國既以征服殖民地為其積極的任務,則在此征服的過程中,自不能避免競爭。和平的競爭是出之以外交的方式,如會議的協商,條約之締結等,以外交家之活動為其主幹,謀造成均衡的局勢。激烈的競爭則是訴諸武力。凡和平外交所解決不了的事,胥由戰爭解決。戰爭是一切矛盾衝突之焦點。在此一意義上,諸強國於發展其政治經濟以外,尚須擴張軍備,占領海軍根據地,作積極的戰爭之準備。
國際政治即建立於此種基礎之上。它的存在,不是以全世界各國而是以少數強國之利害活動為中心。普及世界之投資與貿易,普及世界之殖民地掠奪,普及世界之外交和戰略,是構成國際政治之內部要素。從這樣的立場來觀察國際政治,才不會為其複雜的表面現象所蒙蔽.所迷惑。
分析現代國際政治之內幕,從而推究其發展的動向,是本刊發行的第四個使命。
以上四端.是本刊發行的主要旨趣。本刊同人,願以極公正的態度.極大的熱心.向我國學術界作一種微末的貢獻。同人識見淺狹,修養不足,極希望獲得各方誠意的批評與指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