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唐代,屬江州(潯陽郡)潯陽縣。
宋代,屬江州德化縣。
明、清朝,屬九江府德化縣。
民國元年(1912年)後,屬九江縣潯陽鎮。
1949年後,屬九江市。
1952年,改置第二區。
1953年,撤區改設湓浦、環城2街公所,
1957年,2街公所合併設湓浦街道。
1960年5月,稱湓浦公社。
1968年,改稱太陽升公社。
1979年,復稱湓浦公社。
1980年5月,劃歸潯陽區,復為湓浦街道。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後,設四、五、六、七街公所。
1952年,下設廬山、湓浦、梅綻、西園丁官5街政府。
1988年,轄21居民委員會、117居民小組。
1992年,轄24居民委員會166居民小組。
2011年末,湓浦街道轄丁官路、孤溪埂、梅綻坡、龍開河、湓浦、濂溪、半月亭、九龍8個居民委員會,下設113個居民小組。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湓浦街道轄8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丁官路95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湓浦街道地處潯陽區中部,東至
庾亮路,與
甘棠街道為鄰,南瀕南湖、
甘棠湖,與
人民路街道相望,西抵九龍街,與開發區
濱興街道毗鄰,北濱長江,與湖北省小池口相望。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34千米,南北最大距離3.52千米,總面積3.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湓浦街道地處幕阜山余脈,地形主要為低矮丘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峰大排嶺,海拔16米。
人口
2011年末,湓浦街道轄區總人口3965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3200人。另有流動人口6458人。總人口中,男性19349人,占48.8%;女性20309人,占51.2%;14歲以下5059人,占12.8%;15~64歲29616人,占74.7%;65歲以上4983人,占12.5%。2011年,湓浦街道人口出生率7‰,人口死亡率0.2‰,人口自然增長率6.8‰。
經濟
綜述
2011年,湓浦街道財政總收入11949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9.1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626萬元。
商業
湓浦街道轄區有潯陽路、大中路等商業街。2011年末,湓浦街道具有法人資格的批發零售行業208家、服務行業156家物業中介行業57家、餐飲服務業175家、銀行金融業22家、建築業9家。另外,轄區內個體工商戶計2124家。
交通運輸
截至2020年,湓浦街道轄區主幹道有潯陽路、濱江路、廬山路、環城路、大中路、甘棠南路、湓浦路、交通路、丁官路、庾亮北路等10餘條。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湓浦街道有社區農家書屋8個,總面積520平方米,藏書共25000冊;文化活動中心2個,健身器材教育2011年末,幼稚園(所)7所,在園幼兒1675人,專任教師126人;國小3所,在校生5629人,專任教師319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中學2所,在校生6620人,專任教師405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湓浦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4個,病床773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2張,固定資產總值10億元。執業醫師128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註冊護士261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3萬人次。
社會保障
2011年,湓浦街道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28戶,人數1053人,支出338.2萬元,比上年增長1.1%,月人均214.1元;大病醫療救助84人次,支出49萬元;臨時救濟22人次,支出1.5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7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87.08萬元。新增就業人員760人,有1528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760人。
歷史文化
湓浦街道因地近古湓浦港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