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湄江水庫,長度,歷程,
湄江水庫
長度
原名涼風洞水庫,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發電、養殖等綜合效益的工程,位於湄潭縣城東北湄江上游,距縣城35公里,壩址以上流域面積208平方公里,擋水建築物為漿砌石重力壩,最大壩高33.3米,總庫容215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180萬立方米。渠道總長262.65公里,其中總乾渠2.5公里,東乾渠37.5公里,西乾渠40公里,支渠總長182.65公里。設計灌溉面積5.71萬畝,有效灌溉面積4.85萬畝。工程除灌溉外,壩後還裝有3台發電機,總裝機容量為750千瓦,年平均發電量150萬千瓦小時。
歷程
該工程於1957-1958年和1962-1963年由省水利局勘測設計處(後改為省水利設計院)完成工程設計,於1958年3月10日開始動工,由湄潭縣政府組織施工,以民兵建設兵團的形式修築,1959年12月大壩基本建成。1960年5月完成西乾渠的87%,水庫開始蓄水,後因勞力不足而緩建。1962年12月省水電廳組織工程指揮部復工,由省水電廳農水局第二工程處承擔渠系及壩後電站施工,1965年建成,同年12月曾由省水電廳農水局主持進行工程竣工驗收。1966年冬到1967年春和1976年冬到1977年春兩次加高大壩,始達設計壩高。大壩運行至1968年,由於壩基裂縫發育,滲漏嚴重,對大壩進行帷幕灌漿及固結灌漿。該工程國家共投資1400萬元,1958-1959年一期壩體在施工中曾採用鍛燒的黃泥與石灰、石膏混合加工而成的土水泥砌築壩體的填心部分,用量達2200噸,緩解了當時水泥不足的矛盾。二期、三期壩體膠結材料為水泥砂漿。壩後電站於1964年底建成,一期裝機2台共280千瓦(一台200千瓦,一台80千瓦),1965年正式發電。1978年增加裝機1台240千瓦,後將一期2台改為2X250千瓦。湄江水庫砌石壩的模型,曾於1958年8月由水電部組織在鄭州召開的全國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經驗交流會上展出。進水口閘門及發電管道、灌溉閘閥因年久失修,影響了水庫效益的正常發揮,1998年貴州省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對該工程作技術設計,同年5月8日由省水電廳審查通過。同年湄江水庫管理所對第三台機組進行了更新改造,將一台240千瓦機組更換成一台250千瓦機組,使電站裝機容量達750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