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元龍

渾元龍是一種發現於中國的小型獸腳類恐龍,體長約32厘米,體重306克,生存年代為晚侏羅世。與奇翼龍一樣,渾元龍屬於擅攀鳥龍類,是一種前肢長有皮膜的獸腳類恐龍。渾元龍的發現進一步確定了擅攀鳥龍類這個單系的有效性。同時對於渾元龍,奇翼龍及其它副鳥類的附肢骨骼測量數據分析表明,擅攀鳥龍類與其它副鳥類具有不同的前肢骨骼比例。這一結果表明,獸腳類恐龍在征服天空的過程中曾發生過不同的“演化實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渾元龍
  • 拉丁學名:Ambopteryx 
  • 模式種:長臂渾元龍(Ambopteryx longibrachium)
  • 分類位置:獸腳類,副鳥類,擅攀鳥龍類
  • 產地:中國,遼寧省,凌源市,無白丁村
  • 時代:晚侏羅世,牛津期,距今約16300萬年前
  • 地層:海房溝組
  • 命名人:王敏等人
命名由來,基本信息和形態學,系統發育位置,軟組織保存,胃容物,功能形態學,

命名由來

渾元龍的屬名意在突出它非常“鑲嵌”的身體模式,擁有典型的副鳥類的身體結構模式的同時長了一對類似翼龍或蝙蝠的皮膜狀翅膀。種加詞是為了突出它非常長的前肢。

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目前僅有一件渾元龍的標本被發表,即正型標本IVPP V 24192。該標本是一件關聯保存的骨骼化石,幾乎完整。骨骼周圍還保存了一些軟組織印痕。
渾元龍具有以下自近裔特徵組合與其它獸腳類相區分:肩胛骨的遠端有所膨大。肱骨的三角肌脊退化。第三掌骨比第二掌骨長。第三手指比其它手指長。尺骨的寬度大約為橈骨的兩倍。尾巴較短,缺少轉折點,末端幾節癒合為尾綜骨。前肢較長,其長度為後肢的1.3倍或更大。腸骨的後髖臼突呈棒狀。脛骨比肱骨短。

系統發育位置

系統發育分析支持渾元龍屬於副鳥類中的擅攀鳥龍類。在該單系中,渾元龍與奇翼龍的親緣關係最近,構成了姐妹群,而與樹棲龍和耀龍的關係較遠。
渾元龍
渾元龍的系統發育位置

軟組織保存

渾元龍的頭部,頸部和肩膀附近都保存有非常緻密的羽毛。在其左手,右側前肢,以及腹部的附近的圍岩表面,保存有一層呈褐色的,漣漪狀的結構。這些結構是渾元龍的皮膜翅膀。掃描電鏡的觀察結果顯示顯示在羽毛印痕和皮膜組織中有很多橢圓狀的小印痕,這些印痕被認為是黑素體。

胃容物

渾元龍的胃中保存了約20塊小石頭和一些無法進行鑑定的小骨頭殘渣。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是胃石和胃中的食物殘渣。在之前的研究中,擅攀鳥龍類的食性一直都是未知的,渾元龍的胃容物為了解擅攀鳥龍類的食性提供了一個機遇。渾元龍的胃石數量較少,說明它不太可能是完全的植食性動物,它的胃裡也保存了一些骨頭殘渣也說明了這一點。研究人員認為渾元龍可能是一種雜食性的恐龍。

功能形態學

相比於其它獸腳類恐龍,擅攀鳥龍類擁有非同尋常的身體模式。除了擁有皮膜翅膀以外,這一類群的附肢骨比例與其它獸腳類恐龍也存在很大的差異。結合基於附肢骨骼測量數據的系統主成分分析顯示,擅攀鳥龍類占據與其它非鳥恐龍和中生代鳥類完全不同的形態空間,這就意味著擅攀鳥龍類演化除了截然不同的附肢骨骼比例。擅攀鳥龍類具有顯著加長的前肢,這一點與其它具有飛行或滑翔能力的副鳥類很像。然而擅攀鳥龍類增加前肢長度的方式與其它類群存在一定差異:它們主要增加了肱骨和尺骨的長度,其它副鳥類的前肢加長主要依靠的是增加腕骨的長度。這可能是因為較長的腕骨可以增加初級飛羽附著區域的面積。擅攀鳥龍類較長的手指和加長的用於支撐皮膜翅膀的棒狀軟骨很有可能彌補了腕骨較短帶來的不足。較短的腕骨對應皮膜翅膀,而較長的腕骨對應由羽毛組成的翅膀,反映了不同的飛行方式對不同支系的副鳥類身體模式演化的影響。
一項最近發表的研究認為,諸如渾元龍和奇翼龍這樣的擅攀鳥龍類無法進行撲翼飛行。它們可能會藉助自己的皮膜翅膀滑行,穿梭於森林中不同樹木之間。由於無法拍打翅膀,使得它們也無法在斜坡上助跑起飛。有限的飛行能力可能使得擅攀鳥龍類被其它飛行能力更強的脊椎動物類群競爭排除,從而走入演化的死胡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