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百門泉記

游百門泉記

輝縣之西北七里許,有山曰蘇門山,蓋即太行之支麓。而山之西南,有泉百道,自平地石竇中涌而上出,累累若珠然,《衛風》所謂泉源者也。匯為巨浸,方廣殆數百畝。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百門泉記
  • 創作年代:清
  • 文學體裁:記敘文
  • 作者:劉大魁
原文,賞析,作者簡介,人物生平,風格及主要成就,

原文

其東北岸上有佛寺,甚宏麗。寺西有衛泉神祠。西有百泉書院。明萬曆時縣令紀雲鶴築亭於水上之中央。其亭三室,室重屋,可遠眺望。亭外,廊。周。廊之內,老柏十數株,蔽日,長夏坐其內,不知有暑也。
其水清澈,見其下藻荇交橫蒙密,而水上無之。小魚蝦蟹無數,游泳於其中;押鷗馴鷺,好音之鳥,翔集於其上。有舟艤其旁,可耀。亭前為石橋。過而東南,為屋三間者二,皆夾窗玲攏,石戶障其南。水自戶下出,其流乃駛,溉民田數百頃,世俗謂之衛河。自此而南,經新鄉,東逞衛輝之城,北合淇水,歷睿縣、館陶、臨清入漕河,以達于海。
昔孫登嘗隱此山,阮籍謂之,不言而嘯。嗚呼!使余不幸而生於登之時,其踐履亦將與登同耶?登謂嵇康曰:“子才多識寡”,而其後康果見殺。雖然,使登不幸而與余同,欲買山而無其力,孰使之長居此土邪?然則隱者之生於世,其又有幸不幸邪?余自幼讀(詩),知衛有泉源,稍長又知泉上有蘇門山,思一見之無由。今老矣,乃得終日憩息於此,是則余之幸也已。

賞析

這篇小品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前半部分描寫百門泉風光,清泉連珠,佛寺宏麗,魚游淺底,鷗鷺翔集,老柏蔽日,碧野無邊,小橋流水人家,風景如詩如畫。文辭清麗平淡。後半部分緬懷古人,神遊於歷史的時空中。他以孫登、阮籍、稽康三人作比,深有江山多嬌而士子每每懷才不遇之嘆,抒發了自己壯志難酬、歸隱泉林的孤寂心情。文章在自然風光的描寫中聯繫身世時事、抒發感慨,委婉含蓄,寓意雋永。

作者簡介

人物生平

劉大魁(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縣陳洲鄉(今樅陽縣湯溝鎮) 人。劉大櫆出身於耕讀世家,祖、父均為秀才,塾師兼事農作。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側,薄田十畝余。”幼年,從父讀書,(一說劉大櫆為漢高祖劉邦長子齊王劉肥後裔,陳洲劉氏伯二公第十八世孫,屬先字輩)“桐城派”代表人物。  大櫆受教於同鄉吳直,才華出眾。二十九歲時進京應試,得到當時有很高名望的方苞的推許,他也因之出了名。科場屢試不第,六十歲以後才被薦為安徽黟縣教諭,不久便告老返鄉。提倡古文,師事方苞,為姚鼐所推崇,是“桐城派’重要作家之一。論文強調“義理、書卷、經濟”,要求作品闡發程朱理學,同時又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字句”,進一步發展了崇古、擬古的理論。其遊記散文,多為山水長卷,色彩斑斕,才氣充溢。山水小品,著墨不多,氣韻自勝,境界獨出,在清代中葉別樹一幟。
大櫆修乾美髯,性格豪放,縱聲讀古詩文,韻調鏗鏘,喜飲酒,好吟詩。

風格及主要成就

大櫆師事方苞,深得方苞的推許;他又是姚鼐的老師,故為“桐城派三祖”之一。大櫆雖出方苞之門,但文風不同,方東樹曾說:“學博(劉大櫆)論文主品藻,侍郎(方苞)論文主義法。”方苞深於經學,對文章提倡義法,用筆嚴謹,簡明確切;大櫆兼重古文的神韻,博採《莊》、《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才氣雄放,波瀾壯闊。形成“日麗春敷,風雲變態”的風格。不僅如此,大櫆對“陽湖派”的形成影響也很大。乾隆間,常州錢魯斯受業於大櫆之門,後與大櫆弟子王灼一起以“師說”傳誦於陽湖惲敬、武進張惠言。惲、張二人始盡棄駢儷之學,專治桐城派古文,傳人日眾,後稱“陽湖派”。  劉大櫆著有《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詩集》6卷、《論文偶記》1卷、編《古文約選》48卷、《歷朝詩約選》93卷,纂修《歙縣誌》20卷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