渧是中國漢字,拼音為tí dī dì ,該字的總筆畫為13畫。念tí的意思是啼哭;念dī的意思是同“滴”;念dì 的意思是水慢慢滲下和精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渧
- 拼音 :tí dī dì
- 注音:ㄊㄧˊ ㄉㄧ ㄉㄧˋ
- 簡體部首:氵
- 五筆:IUPH
- 結構:左右結構
- 筆順編碼:4414141345252
- 造字法:形聲
- 詞性:動詞、名詞
漢語字典,基本信息,字形結構,編碼信息,音韻參考,英語翻譯,釋義,基本解釋,詳細解釋,漢語大字典解釋,古籍解釋,
漢語字典
基本信息
漢字:渧
拼音:tí dī dì
注音:ㄊㄧˊ ㄉㄧ ㄉㄧˋ
字形結構
部首筆畫:3
總筆畫:12
繁體部首:水
部首筆畫:4
總筆畫:13
康熙字典筆畫( 渧:13; )
首尾分解查字:氵帝(shuidi)
編碼信息
五筆86:IUPH
五筆98:IYUH
倉頡:EYBB
四角號碼:30127
UniCode:U+6E27
筆順編號:441414345252
筆順讀寫:捺捺橫捺橫捺撇捺折豎折豎
音韻參考
[ 廣 韻 ]:都計切,去12霽,dì,蟹開四去齊端
[ 國 語 ]:dì
[ 粵 語 ]:dai3
英語翻譯
to drop, as liquids; a drop
釋義
基本解釋
渧
tí
古同“啼”,啼哭。
渧
dī
古同“滴”。
渧
dì
水慢慢滲下。
精液。
詳細解釋
渧 dì 形聲。字從水,從帝,帝亦聲。“帝”意為“原初的”、“原本的”。“水”指“液體”。“水”與“帝”聯合起來表示“原液”。本義:男女媾精時從雙方下體流出的液體(在男方是精液,在女方是陰水)
漢語大字典解釋
[①][dì]
[《廣韻》都計切,去霽,端。]
精液。佛教稱女精為赤渧,男精為白渧。
[②][dī]
[《字彙》丁計切]
同“滴1”。
[③][tí]
[《集韻》田黎切,平齊,定。]
同“嗁1”。
啼哭。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都計切《集韻》丁計切,𠀤音帝。《埤蒼》𤃀漉也。一曰滴水。《說文》本作𣽢。《梵書》省作渧。《地藏經》一毛一渧,一沙一塵。
又《集韻》田黎切,音題。與啼同。號也。
又《集韻》田黎切,音題。與啼同。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