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陽革命烈士陵園於1951年始建,前身為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渦陽縣城北,北鄰渦河。經兩移館址,至1976年與渦陽花園合併後,命名為渦陽革命烈士陵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渦陽革命烈士陵園
- 地理位置:安徽省渦陽縣
渦陽革命烈士陵園的前身為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渦陽縣城北,北鄰渦河,於1951年始建。經兩移館址,至1976年與渦陽花園合併後,命名為渦陽革命烈士陵園。在紀念館內陳列了22位英烈傳略及1654名烈士的英名錄。紀念館囊括了四代烈士的光輝歷程,包括: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陵園的正門,一條南北向的主幹道筆直伸向革命烈士紀念館,道路兩旁銀杏古樸、雪松挺拔。陵園內按建築物分為瞻仰區和遊覽區。瞻仰區包括革命烈士紀念館、革命烈士骨灰堂和革命史料陳列室。遊覽區以荷花池、曲橋、亭子、迴廊等建築群體為中心。
園內種植著銀杏、雪松、刺柏等植物,一片綠意讓人賞心悅目。陵園在綠化上的設計是:看地上綠草鋪地,望空中林蔭蔽天,構成一幅幽靜肅穆的自然畫面,象徵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革命業績萬古長青。
位於陵園內部的革命烈士紀念館於1979年興建,至1980年竣工。紀念館共394平方米,館外有可容納千人以上的廣場;館內粉白天花,磨石鋪地,在館內正中間擺放著彭雪楓騎馬的雕像。後方的牆上懸掛著“英靈不泯”、“萬古流芳”字樣的金字匾。紀念館的牆上自西向東懸掛著各個時期先烈的照片和資料,在牆上布展著王崇典、張全貴、彭雪楓、杜選青等烈士的圖文資料。
在紀念館內陳列了22位英烈傳略及1654名烈士的英名錄。紀念館裡囊括了四代烈士的光輝歷程,包括: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其中有大革命時期在南京雨花台犧牲的渦陽縣最早的共產黨員王崇典烈士事跡,還有著名抗日將領、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烈士在渦北工作、生活、戰鬥的部分照片和文獻資料,以及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犧牲的戰鬥英雄梁嶺烈士事跡。
紀念館的東西兩側分別是革命史料陳列室和革命烈士骨灰堂,每逢祭祀節日或烈士殉國周年,烈士親屬、戰友在堂前鳴炮焚紙、清酒弔祭,以寄哀思。
渦陽革命烈士陵園系安徽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亳州市國防教育基地和渦陽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逢清明節來臨,前來瞻仰、憑弔、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達3萬餘人次,當年曾在渦北跟隨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從事革命的老一輩革命者也到過這裡瞻仰憑弔。
陵園的正門,一條南北向的主幹道筆直伸向革命烈士紀念館,道路兩旁銀杏古樸、雪松挺拔。陵園內按建築物分為瞻仰區和遊覽區。瞻仰區包括革命烈士紀念館、革命烈士骨灰堂和革命史料陳列室。遊覽區以荷花池、曲橋、亭子、迴廊等建築群體為中心。
園內種植著銀杏、雪松、刺柏等植物,一片綠意讓人賞心悅目。陵園在綠化上的設計是:看地上綠草鋪地,望空中林蔭蔽天,構成一幅幽靜肅穆的自然畫面,象徵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革命業績萬古長青。
位於陵園內部的革命烈士紀念館於1979年興建,至1980年竣工。紀念館共394平方米,館外有可容納千人以上的廣場;館內粉白天花,磨石鋪地,在館內正中間擺放著彭雪楓騎馬的雕像。後方的牆上懸掛著“英靈不泯”、“萬古流芳”字樣的金字匾。紀念館的牆上自西向東懸掛著各個時期先烈的照片和資料,在牆上布展著王崇典、張全貴、彭雪楓、杜選青等烈士的圖文資料。
在紀念館內陳列了22位英烈傳略及1654名烈士的英名錄。紀念館裡囊括了四代烈士的光輝歷程,包括: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其中有大革命時期在南京雨花台犧牲的渦陽縣最早的共產黨員王崇典烈士事跡,還有著名抗日將領、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烈士在渦北工作、生活、戰鬥的部分照片和文獻資料,以及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犧牲的戰鬥英雄梁嶺烈士事跡。
紀念館的東西兩側分別是革命史料陳列室和革命烈士骨灰堂,每逢祭祀節日或烈士殉國周年,烈士親屬、戰友在堂前鳴炮焚紙、清酒弔祭,以寄哀思。
渦陽革命烈士陵園系安徽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亳州市國防教育基地和渦陽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逢清明節來臨,前來瞻仰、憑弔、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達3萬餘人次,當年曾在渦北跟隨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從事革命的老一輩革命者也到過這裡瞻仰憑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