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都城是清代自努爾哈赤(即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直至清亡,先後建立的興京、盛京和北京三處都城的統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都城
- 年代:1961
- 地點:遼陽省
- 原名:赫圖阿拉
興京,盛京,北京,皇宮,
興京
萬曆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稱帝,定赫圖阿拉為都城。天命六年(1621),遷都於遼陽。天聰八年(1634),尊赫圖阿拉為興京。乾隆二十八年(1763),置興京廳,移錦州府通判駐此。光緒三年(1877),移治興京廳於新賓堡,改理事通判廳為撫民同知廳。宣統元年(1909),升為府,領通化、懷仁(今遼寧桓仁)、輯安(今吉林集安)、臨江(今吉林渾江)四縣。民國初年,廢府為縣。
盛京
1625~1644為後金(清)都城,即今遼寧省瀋陽市。明洪武二十年(1387),曾在此置瀋陽中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天命六年三月,努爾哈赤占瀋陽。四月,由興京遷都遼陽,是為東京。十年又自遼陽遷都瀋陽。
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死,清太宗皇太極即位於此,擴建瀋陽城並營建宮殿。天聰八年改瀋陽為盛京。順治元年(1644)清軍入關,定都北京,盛京改為留都。陸續設戶、禮、兵、刑、工五部,各部設侍郎,置內大臣為總管,留守盛京。三年,改內大臣為鎮守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改鎮守昂邦章京為鎮守遼東等處地方將軍。四年,改稱鎮守奉天等處地方將軍。光緒三十三年 (1907)罷奉天將軍,改設巡撫。
北京
1644~1911年為清朝都城。順治元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清代僅在明代原有基礎上加以修整,或變更部分建築名稱。
京城分內城和外城。內城共九門:正南為正陽門,其東為崇文門,其西為宣武門;北之東為安定門,北之西為德勝門;東之北為東直門,東之南為朝陽門;西之北為西直門,西之南為阜成門。外城有七門:正南為永定門,其東為左安門,其西為右安門;東有廣渠門,西有廣安門(原為廣寧門,道光時因避□寧諱改),其東西兩隅分別為東、西便門。 皇城在內城中,共六門:正南為大清門(明為大明門,順治元年改),大清門內為天安門(明為承天門,順治八年改),天安門內為端門。端門東西各有闕左門和闕右門。
皇宮
在皇城中,稱紫禁城。共六門:正南為午門,其東西為左、右掖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神武門。皇宮分外朝、內廷兩部分。外朝將明代皇極、中極、建極三殿(明初為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嘉靖間改)更名為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內廷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為主,其兩翼為東六宮和西六宮(見彩圖北京紫禁城全景)。辛亥革命後,廢帝溥儀仍居於紫禁城。1924年遷出。
清代在北京的建設重點是西郊的皇家園林。康、雍、乾三代,在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一帶原有園林的基礎上,興建了暢春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和清漪園(見頤和園),合稱為“三山五園”。
清因明治,以北京為順天府,轄大興、宛平二縣。順天府尹秩正三品,另由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中特簡一人為兼管府尹事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