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官路

清遠官路位於廣東大埔縣。據民國《大埔縣誌》記載:“清遠官路自西門外南出,經永安社(今維新甲)抵清遠各處,又自百侯經黃蘭,至九峻岭饒平縣界止,計120里。” [註: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饒平縣之清遠、灤州二都置縣,改名大埔縣。文中“清遠”系指清遠都。]始建於明代,從茶陽鎮西門外向南走,經西河鎮,連線湖寮鎮、百侯鎮和福建省下洋鎮等地;又自百侯鎮經楓朗鎮,至西岩山,連線饒平縣饒洋鎮。自楓朗鎮崗頭村至西岩山饒平縣界路段遺蹟保存較好,長約7公里,寬約0.6米,有石台階1200多級,均由斑駁石板構成,蜿蜒前行,平坦處以黃泥路面銜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遠官路
  • 地理位置:廣東省大埔縣
沿線古蹟
西竺寺始建於唐代,清康熙年間重修。寺周圍牆為石頭天然生成,是一塊天然巨岩,寺內石洞較多(已經封住)。相傳:當年達摩祖師——潘了拳途經楓朗西岩山時被其秀麗所吸引,決定一探究竟,便沿山路而行,來到西竺寺。時口渴無比,覓水時,發現一股清泉從一岩石間流出,潘了拳馬上手捧而飲,感覺清甜,剛開始還以為口渴的緣故,休息了一會再喝,該泉依舊清洌芬芳,甘甜至極,禁不住多喝幾口。此時山風吹來,清新涼爽,爬山的疲勞立馬消失,不覺困意襲來,竟睡了過去。醒來後,發現自己臥於石穴之中。後來他眷戀此地,依其臥穴之所鑿成岩洞,並在那裡生活了一段時間,西岩山主要種植茶葉。
繞過西竺寺,有一個岔路口,向左直登西岩主峰,向右過饒平縣饒洋鎮。從西竺寺到西岩山頂峰,有七星石、“田”字石、“仙人橋”、“仙人指路”石等自然景觀。
根據調查,該段驛道是1927年“三河壩戰役”後,朱德帶領起義軍從三河經百侯、楓朗到饒平縣饒洋鎮的轉移路線。1927年10月3日晚,為保存革命火種,朱德決定採用“次第掩護、逐步撤退”方法撤出戰鬥。4日,朱德參加了百侯地下黨支部擴大會議,認真研究了行軍路線和沿途可能遇到的情況,作出具體的部署。4日晚從百侯向南走,經楓朗,走西竺段驛道,並在西竺寺休息,當時西竺寺石洞較大,可容二三百人。約在5日凌晨,部隊向饒平縣饒洋鎮進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