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華大學早期建築
- 性質: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位置: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大學校園內
- 現存建築:20座
文物,回顧,
文物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大學校園內。原為清康熙時的熙春園,道光二年(1822)熙春園被一分為二,分賜皇親。東部園區於鹹豐時改名清華園,並有御筆題寫匾額懸於宮門,仍懸於工字廳門額上。光緒三十四年(1908)美國用庚子賠款在此建清華學堂,初名“遊美學務處”。辛亥革命後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改建成國立清華大學。原有建築主要有工字廳和古月堂,為傳統四合院式建築。
回顧
清華大學校校舍分別於1909年、1914年和1930年三批開工建設,1936年全部竣工。1911年建設的新校門為仿文藝復興券柱式大門以及清華學堂、校醫院、二院、三院等建築。1914年建設的有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和大禮堂等。1936年建築與前期建築風格相一致,採用美國近代折衷式的校園建築風格,特點是磚混結構,外形對稱,比例端莊,立面三段式劃分,利用清水磚牆面砌出線腳。
清華學堂第一階段的建築沿用了清代的工字廳、怡春院和古月堂三組傳統四合院建築,另外修建的清華學堂、二院、三院、校醫院等。清華學堂採用德國古典建築風格,為二層磚木結構樓房。二院為行列式平房,三院為折中式平房。
第二階段的建築從1914年開始,美國設計師墨菲參與了校園的設計,擴建了清華學堂,另外修建了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和大禮堂,這四座建築被稱為“清華學校之四大建築”。四大建築均採用當時美國流行的大學建築風格,科學館為紅色磚牆,屋頂鋪設石板瓦,大禮堂也是紅磚外牆,入口處有大理石柱廊,圖書館室內採用磨光花崗石裝飾。
清華學堂第一階段的建築沿用了清代的工字廳、怡春院和古月堂三組傳統四合院建築,另外修建的清華學堂、二院、三院、校醫院等。清華學堂採用德國古典建築風格,為二層磚木結構樓房。二院為行列式平房,三院為折中式平房。
第二階段的建築從1914年開始,美國設計師墨菲參與了校園的設計,擴建了清華學堂,另外修建了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和大禮堂,這四座建築被稱為“清華學校之四大建築”。四大建築均採用當時美國流行的大學建築風格,科學館為紅色磚牆,屋頂鋪設石板瓦,大禮堂也是紅磚外牆,入口處有大理石柱廊,圖書館室內採用磨光花崗石裝飾。
1928年清華學堂改為國立清華大學,學校又聘請設計師重新規劃了校園,並設計建設了一批新的建築,例如西校門、氣象台以及學生宿舍,另外還擴建了體育館、圖書館等建築。1936年這些建築建成使用,清華大學早期建築群也建設完成。清華大學早期建築整體保存較好,使校園仍保留近代校園的典雅風格,至今仍為教學和科研服務。
所存清華大學早期建築主要有三部分:宣統三年(1911)至1912年建造的清華學堂、同方等;1919~1925年建造的大禮堂、科學館、體育館、圖書館(局部)等;1931~1933年建造的生物館、化學館、圖書館(擴建部分)、氣象台、校門、機械館、電機館以及明、善、靜、平、新“五齋”學生宿舍。
1992年被公布為劃定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系東為北段至現狀宿舍四層樓西牆及其延長線,中段至萬泉河西岸(萬泉河應予保護),南段至現狀階梯教室二層樓西牆及其延長線;南至清華東路規劃紅線;西至氣象台、生物館西現狀道路西沿;北為西段距平齋、新齋北牆以北10米的平行線,東段至宿舍四層樓南牆及其延長線。
2001年06月25日,清華大學早期建築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16年9月,清華大學早期建築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