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惜別圖(清王時敏虞山惜別圖軸)

虞山惜別圖

清王時敏虞山惜別圖軸一般指本詞條

《虞山惜別圖》是清代王時敏創作的紙本墨筆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圖取常熟城郊虞山之景,用筆蒼勁老辣,頗具元代黃公望筆意,山石作披麻皴,苔點細密, 皴染細膩,一派山清水秀的江南景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虞山惜別圖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者:王時敏
  • 規格:縱134cm,橫60cm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墨筆畫
  • 幅式:立軸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此圖取虞山之景,最上方的陡立的山峰,在山巒之後,一峰高聳入雲,雄踞睥睨,氣概非凡。畫的下方為山溪逶迤,秋水揚波。在溪水邊有坡岸亂石,坡石上雜木叢生,排列齊整,坡岸上和叢樹蔭下有數間屋宇草舍。中景為岩石亘連,樹木在山石間挺拔生長,山腰和雜樹蔭下點綴茅舍草亭,掩映於雜樹之間。
虞山惜別圖
畫幅右上角作者自題文:“閩中戴君瑞陽,本詩禮舊族,以市菸草至婁僦,居余家,對宇數椽累年,鄰曲習知其為人誠樸溫醇,綽有士風,頗為心折。今將遷居虞山,依依惜別,特作此圖贈之,戊申(1668)初秋西廬老人王時敏識,時年七十有七。”題首鈐“真寄”印,題尾鈐“王時敏印”和“西廬老人’’二印。

創作背景

據作者題識可知,此圖系饋贈福建菸草商戴瑞陽之作,描繪仲秋之際,依虞山為背景與菸草商戴瑞陽惜別時的情景。該圖是康熙七年(1668年)王時敏77歲時所作。

藝術鑑賞

此畫位置的經營,採用了常見的高遠法,由下到上,層次清晰,結構有序。從上到下,若將著筆造形處聯成整體,避免了構圖上板滯,而步入活潑變化的天地。畫中的山石主要以筆墨畫成,以乾淡之筆皴山擦石,再以濃墨點苔。表現叢林雜樹,多用橫點,間用小米點,兼有個寧點、豎點等,明顯地採用了黃公望、倪雲林的手法。筆法細秀圓勁。綜觀此畫可知,作者不只接受了傳統的畫法,而且力求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作者親身浸潤在優美的山光水色中,觀賞、領略,再通過自己的手筆,描繪出的畫面,給予人們有著審美感受,使這一常見的題材頓生新意。

重要展覽

2017年4月—6月,天津博物館舉辦“清代前期繪畫特展”,《虞山惜別圖》在第一期展覽中展出。

作者簡介

王時敏(1592—1680年),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其祖父是明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王錫爵,父親是明翰林編修王衡。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舉進士,崇禎初以蔭仕至太常寺卿,崇禎十三年(1640年)辭官隱居,入清不仕。工隸書,善畫山水,以元黃公望、倪瓚為宗,又受董其昌影響。他極力主張恢復古法,反對自出新意,是清初畫壇正統派的領袖,後世稱“婁東派”,與王鑑、王石谷、王原祁合稱“四王”,位列“清初四王”之首,在當時有很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