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原祁《春巒積翠》圖軸

清王原祁《春巒積翠》圖軸

此展品為清代文物。長123.5厘米,寬78厘米。《春巒積翠圖》為郭味蕖先生舊藏,入編《知魚堂書畫錄》。味蕖先生在《畫錄》中云:“此麓台司農六十七歲筆也,晚年妙境已臻絕藝。初為北平李季雲所藏,後歸吾鄉陳簠齋太史,辛巳六月,余以千金得之。”現收藏於郭味蕖故居陳列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清王原祁《春巒積翠》圖軸
  • 館藏地點:中國山東省濰坊市東風西街1048號
  • 所屬年代:清
  • 尺寸:長123.5厘米,寬78厘米
  • 所屬博物館:郭味蕖故居陳列館
  • 所屬地區:山東濰坊
文物介紹
《春巒積翠圖》是王原祁創作極少的大幅之一。根據作者自題,此圖初畫於康熙戊寅(公元1698),時年57歲的王原祁正在江西做客樹德堂,用了三日之功仍未完成,只好在離開江西時丟在篋中。十年之後亦即康熙戊子(1708),已任翰林院侍講學士的王原祁,重見此圖,於是“復加點染”,最後完成。
一般認為,王原祁的畫風經歷了三個階段。50歲以前,他的畫風略近王時敏,個人面目尚不明顯。50歲至65歲之間,他的藝術強化了結構意識和筆墨意識,大多融合黃、王,偶參倪瓚,後更取法董、巨,出以已意,形成了秀潤而蒼厚的風格。65歲以後的晚年,他的藝術愈發含渾蓊鬱,大氣磅礴,色墨交融,近於幾何形的圖式融匯於充滿對立統一的筆墨運行中,造成凝重中的張力,渾穆中的動感,生拙中的醇厚,率意中的蒼渾。如果說王時敏山水畫的筆墨意境,不自覺地表現了文人階層共有的審美理想,那么王原祁的山水畫則有意識地強化了個性,極大突顯了作品的精神性。
《春巒積翠圖》的創作,恰恰跨越了作者風格發展的中後兩個階段,由成熟走向爐火純青。所畫層巒迭嶂,重崗復嶺,山巒渾厚,草木華滋,置景繁富而有渾淪氣象,筆墨精到而氣味渾融,神韻流動而沉雄跌宕。這是因為畫初稿時,王原祁已經由學元人進而師宋人,由師古人進而師造化,——主要是師法大自然生成運動中陰陽虛實等對立統一的法則,其丘壑圖示已講究開合起伏錯綜變化中的氣勢,筆墨情味已講究精熟後的毛澀陌生,因此畫風在秀潤寧靜中已不乏雄渾醇厚的因子。其後兩年,王原祁進入詹事府右春坊任右中允,奉命鑑定內府書畫,眼界大開,接著又升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奉命編篡百科全書式的書畫類書《佩文齋書畫譜》,了解傳統更深,故完成此圖時,王原祁的藝術加工,顯然已注入更醇厚的學養和更深湛的功力,他在初稿基礎上,把學黃公望的超邁自由提升為追溯董、巨的渾厚恣肆。使丘壑筆墨愈發蒼辣渾脫而淋漓痛快,表現內心世界亦愈發朴藏高華而靜穆渾成了。
可以看出,這件精品不同於一般王原祁作品的獨特價值在於:第一,突出表明了王原祁創作態度的嚴肅認真;第二,集中反映了王原祁創作過程的後期“收拾破碎,復還混淪”,即反覆鉤皴點染對實現其元氣淋漓、沖融駘宕的作用;第三,說明了王原祁通過超越自我而超越古人的進益途徑。對於這件歷十年完成的作品,王原祁自己就十分滿意,他在題跋最後寫道:“雖未盡合大痴(黃公望)體裁”“亦數年來進步之邎也。”題跋表明此時的王原祁並不能盡合黃公望形神為滿足,而是要再前進一步,要超越古人,實現他在論畫所稱述的:“初恨不似古人,今又不敢似古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