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無上菩提心三皈五戒牒刻版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竹木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無上菩提心三皈五戒牒刻版
- 館藏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所屬年代:清
- 類別:竹木雕
- 材質:木
- 藏品編號:69783
- 質量範圍:0.01-1 kg
- 文物級別:一般
- 文物來源:徵集購買
- 完殘程度:基本完整
- 入藏時間:1949.10.1-1965
- 規格尺寸:20.5×14.6
清無上菩提心三皈五戒牒刻版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竹木雕。
清無上菩提心三皈五戒牒刻版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竹木雕。...
我們如能發菩提心,皈依佛法僧三寶,一定能滅罪障、增福慧。更有一體三寶和住持三寶的道理,這都是信佛教徒應該皈依的。五戒 佛教的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的受戒條。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出家為不淫戒)四、不妄語,五、不飲酒。而殺盜淫妄四條屬於性戒。酒是屬於遮戒。這五戒並不僅...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學生傳授三皈五戒,沒有聽說發皈依證的、發五戒證書的,沒有。為什麼呢?這是儀式,佛家講重實質,你有沒有真心皈依?現在「皈依」叫方便皈依,形式給你做了,實際上有沒有真的皈依?沒有,你也沒有回頭、也沒有依靠,只是在佛面前磕個頭,法師發一個皈依證書;那個皈依證書也沒用的,...
但在民間宗教寶卷中,要求教徒皈佛、皈法、皈僧,遵守三皈五戒,並非鮮見,所以持齋是民間宗教徒的普遍現象,也是許多民間教門所肯定的戒條。而在一些民間教門信徒的心目中,他們所供奉崇拜的教祖,就是佛的化身,信仰的就是“佛教”。我們當然不能因為他們信仰的“真誠”而認定其信仰的對象就是佛教。毫無疑問,...
.受持三皈:我們眾生在無明長夜生死苦海中,惟依佛法僧三寶才可能解脫困苦厄難,圓成本來具有的佛性。所以眾生歸信佛門,首先得受持三皈依,後客群戒,如法修持,菩提可即。既皈依佛,當以佛為師,始自今日,直至命終,虔誠敬禮,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既皈依法,當以法為師,自今至終,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
三、優婆塞,意思是清信士、近事男,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信眾。這些信眾雖然沒有出家,但也要對自己的行為按佛教的教義加以約束,遵守“三皈五戒”。四、優婆夷,意思是清信女、近事女,在家修行的女性佛教信眾。她們與優婆塞同樣,也要對自己的行為按佛教的一定要求加以限制,遵守“三皈五戒”。比丘、比丘尼為...
(1)傳統的佛事活動,如:佛菩薩聖誕或紀念日法會、佛七法會、梁皇寶懺、三千佛名懺、齋天、焰口、授三皈五戒等;(2)殊勝的大型慶典活動,如:奠基、上樑、封頂、開光等;通過舉辦這些消災祈福精進共修法會,錦崖寺期望參與者能夠認識佛教、修行佛法、消除業障,福慧增長,吉祥如意。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
第十五觀講中三品往生,中上品和中中品是小乘聲聞根性,未發大心,但求自了,臨終方知發菩提心,得化佛接引往生。中品上生:在家受持五戒、八關齋戒,出家者受沙彌、比丘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念佛求生。臨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接引,未舉頭頃,即得往生,蓮華尋開,花開時,聞眾音聲,讚嘆四諦,即...
世界悉檀:即運用世間凡夫的思考方式、感覺、觀念等解說佛法的知見,使一般世俗人也能隨順修行,如說持五戒十善可以往生善道,造五逆十惡便下墮三途等。為人悉檀:即依據眾生各別的根機和能力,因材施教,令其生起善根,而逐漸的悟入佛法正知見。對治悉檀:即針對眾生的煩惱、應病設藥,如對治貪慾修不淨觀,...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善哉韋提希!快問...
戒殺是五戒、十戒等之第一戒,向來為佛教徒所嚴守。南朝齊、梁之際,佛教徒即依據《楞伽經》卷四中“不應食肉”等語而行斷肉。我國大規模放生則始於隋代天台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居浙江天台山時,為使臨海居民莫以捕魚殺生為業,曾自捨身衣,並勸募眾人購置放生池,復傳授池中族類“三皈戒”,為彼等說《金光明經...
優婆塞:譯義近事男、清信士,特指皈依三寶(佛法僧)、信奉佛法的在家男信眾,俗稱居士。優婆夷:譯義近事女、清信女,特指皈依三寶、信奉佛 法的在家女信眾,俗稱女居士。以上為佛教的在家二眾。他們可受三皈、五戒、八關戒齋、菩薩戒等,具有供養三寶,修學、護持、弘揚佛法的義務。此外,以上七眾還有以下...
第二要精進受持三皈,具足戒律,不犯威儀。第三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經典。勸導進行。佛說觀無量壽經 劉宋西域三藏法師畺良耶舍 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
草木如何受三皈、五戒?草木如何厭生死苦?如何出家、修道?如何求善知識?如何受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草木如何修三摩地?如何修止觀?如何斷惡修善?如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草木如何去貪嗔痴三毒心?如何修四諦八道、三十七道品?如何修六波羅蜜、四無量心?草木如何明心見性?如何修首楞嚴三昧?...
然十方諸佛剎,雖有緣者皆得生,而凡在蒙蔽,罔知擇趨;惟補處菩薩,法爾須成熟當界有情,故於釋尊遺教中曾持五戒受三皈稱一名者,即為已與慈尊有緣,可求生內院以親近之矣!況乎慈尊應居睹史,與吾人同界同土,而三品、九等之生因,行之匪艱,寧不較往生他土倍易乎?一經上生,皆即聞法不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