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縣長校打銀技藝

清流縣長校打銀技藝

清流縣長校打銀技藝,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傳統技藝,三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打銀,顧名思義是製作銀器,但它包括製作金飾在內。長校的打銀工藝歷史悠久,早在宋代,長校始祖就從蘇州引進打銀技術,世代相傳。金銀首飾既是欣賞品,又是工藝品和珍藏品。製作金銀器皿不但要精通技術,而且要有美術鑑賞能力和工藝美術基礎,才能塑造藝術形象。

2020年3月9日,清流縣長校打銀技藝入選三明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流縣長校打銀技藝
  • 批准時間:2020年3月9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
  • 保護單位:清流縣長校鎮文化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長校位於清流縣西南部,西接長汀縣館前鎮,南連連城縣四堡鎮,在“兩地四縣六鄉鎮”交界處,是歷史厚重的文化古鎮,長校的打銀工藝一直聞名四方,是客家四堡文化的典型代表。
長校打銀工藝與當地風俗、服飾密切相連,如女子“于歸”娘家要金銀作“嫁妝”,如金釵、銀釵、金耳環、金戒指、項鍊、配鐲、銀鏈等十多種金銀首飾。小孩“過周”外婆要贈送獅頭帽、銀項圈、“車肩”、慶子等銀飾。在舊時,即使一日三餐難度的窮家,也要借錢購置幾件銀器給女兒、外甥作禮物,以示永久紀念。
長校的打銀工藝可以追溯至宋朝,由南遷的客家先祖從蘇州引進。據傳,前人曾樹碑立誓,打銀工藝只教本族,禁傳外人,因此,古往今來方圓幾百里內,凡是打銀的都屬長校籍人。
從明代始,長校打銀藝人的足跡遍布梅縣、潮州、汕頭、福州、永安、龍巖、長汀、南昌、順昌、瑞金、贛州等大中城市。
清末,長校李紫徽製作的觀音坐蓮、八仙過海、飄飄欲動,麒麟獅象、栩栩如生。他製作的花卉鳥獸,千姿百態,別具風格。他手下製作的各種金銀首飾遠銷東南亞,近銷閩粵贛。當地不少人請轎子抬他去打“嫁妝”。
民國時期,閩西、贛南一帶,每個城鎮都有長校打銀店。長校從事打銀行業者占總戶數10%,前往外地開銀店謀生的達100餘戶。一部份人已在外生根落戶,開基發業。
“文革”期間,銀器被視為封建迷信品破除,打銀者被列為“牛鬼蛇神”批判,財產被沒收,工具被砸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長校人延續了傳承近千年的工藝,各種金銀器皿和首飾又進入千家萬戶,並得到外地遊客的青睞。

工藝特徵

打銀就是製作銀器,也包括製作金飾在內。長校銀飾的代表產品有八仙圖、慶子、鞭子鐲、竹節鐲、金鍊、銀鏈等。其“慶子”雙面雕龍刻鳳,有的中間雕觀音坐蓮,周圍刻十二生肖,圖案清晰,形象生動,立體感強。
打銀在長校有“爐中取寶”的說法,首先必須掌握金銀性能,能辯別真偽和含量,掌握提純等技能,其次要有美術鑑賞能力和工藝美術基礎,才能塑造藝術形象。

工藝流程

打銀的工具有爐膛、風箱、爐鉗、泥鍋、錘子、光砧、鋼砧、模具等。此外,還需要硫酸、白礬、硼砂、白硝等化學原料。必須掌握“火克金、金生水”的原理,將金或銀裝進泥鍋,置於500—1000℃ 高溫溶化成液體後倒入模槽里凝固成金條、銀條備用。打銀,要千錘百鍊,邊煉邊打。達到滿意後將成品用藥水浸泡半刻,然後反覆刷洗至銀色生輝即可。銀器還可以上淬彩,使其絢麗堂皇,鮮艷奪目。也可以採用黃姜煮泡,進行人工鍍金,使其顯得貴重高雅。
打銀鏈、金鍊由粗到細,由短變長。打成細鐵絲型後即用鋼模拔絲,由大孔至小孔,一度一度地循序漸進,拔至細如髮絲後夾成無數小圓圈,經吹焊連線成金鍊或銀鏈。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李開志,男,漢族,1973年4月生,2022年被評為三明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清流縣長校打銀技藝。
保護措施
清流縣長校打銀技藝項目保護單位為:清流縣長校鎮文化服務中心。

社會影響

產品展示
2019年7月12日至7月13日下午16:00,清流縣工藝美術作品展在清流縣龍津廣場開展,現場具有打銀工藝、剪紙等工藝美術作品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