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縣長校客家童謠,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民間文學,三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清流縣長校是歷史厚重的文化古鎮,古鎮還傳唱著有110餘首客家童謠。長校客家童謠是長校一帶客家人祖祖輩輩在長期的生活勞動中集體創作出來的。長校客家童謠句式長短不一,有較強的韻律,淺顯通俗,朗朗上口,易學易記。在娛樂比較匱乏的鄉村,客家童謠給家庭驅散了精神上的困頓,增添了生活上的情趣。
2020年3月9日,清流縣長校客家童謠入選三明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流縣長校客家童謠
- 批准時間:2020年3月9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
- 保護單位:清流縣長校鎮文化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長校位於清流縣西南部,西接長汀縣館前鎮,南連連城縣四堡鎮,在“兩地四縣六鄉鎮”交界處,是歷史厚重的文化古鎮。古鎮還傳唱著有110餘首客家童謠,也是這個古鎮深厚文化底蘊的體現。長校客家童謠是長校一帶客家人祖祖輩輩在長期的生活勞動中集體創作出來的,產生於客家人的生產生活實踐,是客家民風民俗思想觀念映射的一面鏡子,包含著豐富的客家文化特質。
文化特徵
長校客家童謠是民間口頭文學,內容豐富,大致可分為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為人處事、生活常識等。較為普遍流傳的有:雞公仔、蝴蝶仔、阿八仔、蟻子歌、報痴舌、月光光、可憐歌、指甲花、涼傘仔、河車仔等。童謠里敘述著客家人的切身體驗,傾訴著客家人的喜怒哀樂,表達著客家人天真純樸的情感。體現出客家人勤勞節儉、吃苦耐勞的生活觀,宗族社會中人情講究的處世觀,以及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向學觀。
長校客家童謠是客家方言貯藏工具。童謠都用長校本地方言傳唱,句式長短不一,有較強的韻律,淺顯通俗,朗朗上口,易學易記。一般在婦女兒童之間進行,有一部分還是母嬰間進行,文化程度不高的客家婦女對客家童謠不會也不可能進行語言上的改革及文學上的修飾,使得客家方言在客家童謠里得到了原生態的保存。兒童們從咿呀學語時,就在傳唱中學習了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在童謠里記錄得較為完整、原始、質樸。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長校客家人重視客家童謠這種寓教於樂的教育功能,童謠對於識字不多的兒童來說,是一種接受新知識、傳承優良傳統的重要方式。大量與客家生活有關的知識,經驗都被吸收到童謠里,童謠成為了客家兒童認識客家世界的第一本教材。童謠一方面對孩子進行語言的訓練,另一方面也是對孩子的啟蒙教育。孩子們在娛樂遊戲、追逐尋樂時,口中吟喔唱誦,便記住了客家人的故事,認識了周邊的花鳥魚蟲、大千世界。
傳承人物
馬秀玲,女,漢族,1974年3月生,2019年被評為清流縣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長校客家童謠。
保護措施
清流縣長校客家童謠項目保護單位為:清流縣長校鎮文化服務中心。
長校鎮把部分客家童謠列入當地的鄉土教材,變成舞台上表演的節目,使得客家童謠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越來越發揚光大。
社會影響
主要表演
2018年2月23日至25日,在長校集鎮(文化廣場)舉行“緬懷祖恩,傳承客家文化·凝聚力量,振興美麗長校”文藝匯演活動,具有漢劇《打金枝》、客家童謠《雞公仔》演奏等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