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學史(清代詩學史(第1卷))

清代詩學史

清代詩學史(第1卷)一般指本詞條

《清代詩學史(第1卷)》內容包括鳥瞰整個清代詩學文化性格和歷史特徵的導言以及論述順治、康熙、雍正三朝詩學的六章正文,既有歷史進程的整體觀照,也有具體詩論家的細緻評析。相比前人以單一的觀念史視角考察清代詩學的批評史、詩學史著作,《清代詩學史(第1卷)》的研究首先立足於詩學文獻的細緻流理,融觀念史、批評史、學術史於一體,在更廣闊的學術視野下,對清初詩學的歷史進程、現實指向、理論品格及對後期詩學的影響作了充分的論述。全書展現的豐富的詩學現象和理論內容,足以改變學界有關中國詩學的文化特徵及理論品格的一些成見,有助於反思當代文學理論研究的問題,為建設本土化的文學理論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鑑。

基本介紹

  • 書名:清代詩學史
  • 作者:蔣寅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6102565
  • 外文名:Poetics History of Qing Volume 1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774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清代詩學史(第1卷)》是作者(蔣寅)十年心血之作。清初詩學主要在於對明代詩學的反思與重整詩統的建構,《清代詩學史(第1卷)》分江南詩學、關中詩學、山東詩學、浙江詩學等章節分析了清初詩學的地域格局與歷史進程,詳盡地勾勒並探究了清初詩學的歷史狀貌。

作者簡介

蔣寅,1959年生,江蘇南京人,1988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研究生院,文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曾任日本京都大學、韓國慶北大學、台灣逢甲大學客座教授、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者”特聘教授。出版有《大曆詩風》、《戴叔倫詩集校注》、《大曆詩人研究》、《中國詩學的思路與實踐》、《王漁洋事跡征略》、《王漁洋與康熙詩壇》、《清詩話考》等論著。

圖書目錄

導論 清代詩學的特徵、分期及研究方法
第一節 清代詩學的學術背景
第二節 清代詩學的時代特徵
一 清代詩學的兩種傾向
二 集前代詩學遺產之大成
三 清代詩學的地域意識
第三節 清代詩學史之分期
一 清代詩學史分期的複雜性及方法論原則
二 清代詩學史分期的詩歌史背景
三 對清代詩學史分期的解釋
四 清代詩學史分期的學術史背景
第四節 清代詩學的研究方法
一 現有清代詩學研究的局限
二 進入過程的詩學史研究
第一卷反思與建構(1644—1735)
第一章 清初詩學的主流話語
第一節 對明代詩歌創作和詩學的反思
一 詩學的反思時代
二 明代詩學的三大流弊
三 詩史視野中的歷下與竟陵
第二節 詩歌觀念與傳統的重整
一 復興詩教:奠定詩學的倫理基礎
二 重整詩統:拓展詩史視野
三 崇尚真詩:明確創作理念
四 原本學問:安頓詩學的知識基礎
第三節 清初詩學的地域格局與歷史進程
第二章 撥亂反正的努力——江南詩學
第一節 江南詩學與明代詩學的關係
第二節 撥亂反正的錢謙益詩學
一 無本·有本·反本——錢謙益詩學的理論出發點
二 對宋元詩的復興——兼及與程孟陽的詩學淵源
三 “詩史”理論與實踐
第三節 淵源於晚唐的二馮詩學
一 二馮詩學的師承與宗尚
二 二馮的詩歌批評
三 馮班的樂府之學
四 《鈍吟雜錄》對嚴羽詩學的批判
五 二馮的影響與虞山派詩論
第四節 賀裳、吳喬的詩歌批評
一 賀裳的唐宋詩論
二 從《逃禪詩話》到《圍爐詩話》
三 吳喬詩論及詩評的得失
第五節 金聖歎、徐增的結構詩學
一 作為詩歌批評家的金聖歎
二 金聖歎的七律分解說
三 分解說在唐詩批評中的實踐
四 金聖歎的杜詩批評
五 徐增對金聖歎分解說的繼承和修正
六 金聖歎分解說的影響
第六節 葉燮詩學的理論品位及詩史觀
一 詩史觀與文學史觀
二 作論之體:《原詩》的理論品位
三 詩史發展觀:周期論和階段論
四 詩史動力論:自律與變
五 詩人資質論和詩歌要素論
第七節 吳梅村、尤侗與汪琬的詩論
第三章 理學背景下的詩歌理論——關中詩學
第一節 顧炎武與關學
第二節 顧炎武的詩學史意義
一 博學於文:顧炎武詩學的學理基礎
二 行己有恥:“性情”的道德底線
三 鑒往訓今:顧炎武詩學方法論
四 主音與主文:詩歌史研究的音韻學視角
第三節 關中理學家們的詩論
一 李頤的“立本”說
二 李柏的性情詩論
三 王弘撰對“溫柔敦厚”的新解
四 王心敬的理學詩論
第四節 李因篤的格調詩學
一 格調派對宋詩風的回應
二 漢詩研究之發軔
三 詩歌聲韻研究的前驅
第五節 康乃心及其詩論
第四章 遠離詩壇的理論獨自——王夫之詩學
第一節 對詩歌本質特徵的重新詮釋
一 王夫之詩學的學理依據
二 對抒情性的界定
三 “現量”概念的詩學意義
四 聲律之於詩歌的本體意義
第二節 文本的有機結構觀
一 “意”與文本生成方式
二 “脈”與文本構成方式
三 排除一切預設模式
四 藝術效果的不可分析
第三節 意象化的情景關係論
一有人的景語
二表情的景語
第四節 詩歌評選與詩史研究
一 悟性與通識
二 寓詩史研究於作品批評
三 對杜甫評價的改寫
第五節 理論的巨人和批評的矮子
一 詩論的批判性和獨創性
二詩歌批評的缺陷
第五章 史家的詩學——浙江詩學
第一節 清初浙江詩風與詩學
第二節 黃宗羲與浙派詩學觀念
一 黃宗羲的詩歌理論
二 黃宗羲的宋詩觀
第三節 呂留良、吳之振與《宋詩鈔》
一 《宋詩鈔》與呂留良
二 吳之振的宋詩立場
三 《宋詩鈔》編纂得失及詩學史意義
第四節 陳祚明的先唐詩歌批評
一 詩學觀念的包容性
二 富有歷史感的批評眼光
三 基於比較的批評方法
四 細膩的審美味覺
五 理論與批評的高度融合
第五節 錢塘詩人群的宗唐傾向
一 “西泠十子”的詩歌觀念
二 毛奇齡與唐宋詩之爭
第六節 朱彝尊的明詩研究
一 博綜兼擅的學術特徵
二 《明詩綜》與明詩文獻整理
三 《靜志居詩話》與明詩史研究
第七節 仇兆鰲與杜詩注釋
一 《杜詩詳註》註解之得失
二 《杜詩詳註》注釋體例之失當
三 對古典詩歌注釋學的一點反思
第八節 顧嗣立的元詩研究
一 《元詩選》與詩壇風氣
二 《元詩選》的元詩史觀
三 《元詩選》的心態史意義
四 《元詩選》編纂工作的具體評價
第六章 清代詩學的發軔——山東詩學
第一節 王漁洋與清初山東詩人群
第二節 典遠諧麗:王漁洋神韻論的發軔
一 “神韻”語源探溯
二 王漁洋“神韻”詩學的發軔
第三節 出入唐宋:王漁洋論詩旨趣的變化
一 清初宋詩風的興起
二 由唐詩之宋到宋詩之宋
三 宋詩風的高揚
四 王漁洋的唐詩轉向
第四節 “神韻”的理論內涵
一 “神韻”的審美印象
二 “神韻”的美學內涵
三 “神韻”的印象主義傾向
第五節 詩學理論和批評的貢獻
一 詩史研究和詩歌批評
二 古詩聲調學之開闢
三 學詩的師法原則
四 王漁洋詩學的價值和影響
第六節 追隨王漁洋的田雯
第七節 張謙宜對格調詩學的承傳
一 詩法與文法的融通
二概念詮釋
三 對“法”的執著
四 格調詩學的傳承者
第八節 趙執信與清代前期詩學之終結
一 《談龍錄》對王漁洋的批評
二 趙執信的古詩聲調學
引用書目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