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湖北義學研究

清代湖北義學研究

《清代湖北義學研究》是馮明創作的歷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4年5月。

義學是向貧寒子弟或少數民族地區子弟提供免費基礎教育的慈善學校。該書選取清代湖北義學為研究對象,把清代湖北義學放在中國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試圖探尋其發展概況、運營管理,以及官方和民間互動過程等,進而揭示清代湖北義學與地方社會的多元關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清代湖北義學研究
  • 作者:馮明
  • 類別:歷史學著作
  • 字數:234千字
  • 首版時間:2014年5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設四章,大致內容如下:第一章界定義學概念,介紹義學從東漢到明末演變情況,擇要介紹清代全國主要地區義學發展情況,並對湖北義學進行時空分析,將清代湖北義學發展分為五個階段,並分述其特點;再從湖北東中西部之間、城鄉之間、府州治與一般州縣治之間闡述空間差異;最後分析造成這些時空特徵的原因。第二章通過襄陽府《義學章程十條》和光化縣《義學約規十條》等記載,主要從義學建置與設施、管理、經費對湖北義學進行微觀分析。第三章論述各種參與義學的力量及其各自角色、相互關係,以民間力量的成分與構成為重點,最後以若干個案,分析幾種參與模式。第四章討論義學與地方教育、地方民風,以及地方社會秩序的關係。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清代湖北義學發展概況
第二章 清代湖北義學的經營
第三章 清代湖北義學中的官民互動
第四章 清代湖北義學與地方社會
第一節 義學概念與源流
第二節 清代義學
第三節 清代湖北義學的時空分析
第一節 義學建置與教學設施
第二節 教學管理
第三節 教學經費
第一節 清代湖北義學基本類型
第二節 官方角色與地位
第三節 民間力量角色與地位
第四節 官民參與的幾種模式
第一節 義學與地方教育
第二節 義學與地方民風
第三節 義學與地方社會秩序

創作背景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思想,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和條件來接受學校教育。因此,早在東漢,中國出現了一種面向貧寒子弟,提供免費基礎教育的慈善學校——義學。從此,義學發展從未間斷,清代是中國義學發展的繁盛時期,從邊疆到內地,各種義學在城鄉廣泛建立。清代湖北文教較為興旺,義學作為傳統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該省一些地區頗為興盛,對這些地區儒家文化普及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而學術界對清代湖北義學研究還比較薄弱。基於此,《清代湖北義學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重要觀點有:(1)義學是清代基礎教育體系中的特殊組成部分,清政府非常注重其教化作用,試圖通過其以教輔政,達到維護基層社會穩定、鞏固政權的目的,這可從歷代皇帝關於義學詔令以及地方政府所採取的措施中體現出來。
(2)義學與社會發展、國家興衰密切相關。清代湖北義學跌宕起伏的發展過程與社會局勢密切相關。明清之際政權更迭、嘉慶初年的白蓮教起義、鹹同之際太平軍起義,戰火所及,湖北社會財富受到重大損失,義學及其他教育設施在戰爭中被摧毀。在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相對繁盛的雍乾時期,清王朝國力達到鼎盛,義學得到迅速發展。在戰後社會秩序開始重建,經濟逐步復甦,義學得到恢復與發展。
(3)義學是慈善事業的重要載體。弘揚慈善宗旨,追求社會公平,除關注弱勢群體的衣、食、病、災之外,更應把社會主要人力、物力投入到教育中來,通過發展教育,給貧困者提供受教育機會,使之獲得改變命運的本領,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扶貧濟困,體現慈善的根本要義。
(4)興辦教育僅依靠政府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這要求政府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推動民間力量踴躍參與,使教育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清代湖北義學發展過程表明,正是在官方大力引導下,民間力量被廣泛地動員起來興辦義學,從而獲得較好的社會效益。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清代湖北義學研究》
2014年5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4343-8

作者簡介

馮明,男,1981年2月生,湖北宜都人。200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商學院(現經濟與管理學院)市場行銷系,獲管理學學士學位。2007年和2011年先後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系,分獲歷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黃岡師範學院文學院講師,中國明史學會會員和湖北省荊州市張居正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史和社會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