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族圖志》是李澤奉,劉如仲創作的民族史類著作,首次出版於1997年12月。
《清代民族圖志》大面積地利用歷史民族人物圖像,並以詳盡的文字研究相配合,全方位多視角地研究清代少數民族。該書的價值在於為讀者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形象資料,對研究清代各民族的歷史、文化、民俗及繪畫等具有較高的價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清代民族圖志
- 作者:李澤奉,劉如仲
- 首版時間:1997年12月
- 類別:民族史
- 字數:30萬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清代民族圖志》在占有大量的歷史事實基礎上,客觀地論述、分析了清朝末年生活在全國各地的鄂倫春族、赫哲族、土家族、門巴族等四十多個少數民族的歷史演變、經濟生活、宗教信仰、文學藝術、婚嫁習俗等,從總體上勾畫出了一幅清代各民族絢麗的畫卷。該書文字述評約有三十多萬字,配有清朝宮廷畫師們所作的各民族彩色繪像三百二十五幅。
作品目錄
序言 | 附西藏 |
前言 | 羌族 |
鄂倫春族 | 彝族 |
赫哲族 | 苗族 |
俄羅斯族 | 布依族 |
朝鮮族 | 仡佬族 |
畲族 | 侗族 |
高山族 | 附貴州 |
黎族 | 白族 |
壯族 | 哈尼族 |
瑤族 | 傣族 |
仫佬族 | 傈僳族 |
土家族 | 納西族 |
哈薩克族 | 景頗族 |
柯爾克孜族 | 布朗族 |
維吾爾族 | 阿昌族 |
蒙古族 | 普米族 |
回族 | 怒族 |
撒拉族 | 獨龍族 |
裕固族 | 佤族 |
土族 | 附佤族 |
附西北 | 苦聰人 |
藏族 | 附雲南 |
門巴族 | 附廣西 |
創作背景
《清代民族圖志》是李澤奉、劉如仲二人歷時三年,從大量的公私所藏繪像中精選各族有關圖像300餘幅,並加文字論述編著成冊。所選形象圖採用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金廷標《皇清職貢圖》、莊豫德《職貢圖》、清人摹繪本《廣輿勝覽》及清人繪《職貢圖》《黔省苗民圖冊》《西南少數民族圖冊》《中外民族圖冊》《苗民圖冊》等,選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者。在編著過程中也參考了《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少數民族史志叢書》等圖書資料。
作品鑑賞
一、內涵厚重,評述客觀
該書以中國現行民族的劃分為依據,按地區分民族介紹了在清代疆域內的40個民族的歷史與當時的現狀。從地域上講,涵蓋了中國的東北、北方、西北、西南、中南和東南的廣大地區;從內容上講,涉及到各個民族的歷史演變、遷徙情況、地理位置、社會制度、經濟生活、宗教崇拜、文學藝術、婚喪習俗、服飾禁忌等;從時間上講,最早可以溯源自歷史傳說時代至清末為止數千年的時間跨度。因此,可以說該書是對清代各少數民族全方位、多視角的介紹和評述,它從總體上為讀者勾畫出了一幅清代各民族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由於社會歷史的種種原因,在清代有的少數民族融合於其他民族之中,有的發展成為一個新的民族,所以該書所述及的清代少數民族和新中國所確定的55個少數民族不完全吻合,但書中都涉及到了各少數民族的歷史事實,可以說該書的內容已涵蓋了新中國的全部民族。
作者在書中以大量的史實評述了各少數民族在中華民族發展進程中所作出的貢獻,說明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是各族人民共同譜寫的。全書鮮明地體現了民族平等、團結、進步的指導思想。對歷史史料中出現的某些不妥之處予以指出,並表明作者的觀點,對現在還難以確定其族屬和地區的民族,不妄加評斷劃分,採取附某省、某族之後的辦法予以處理,留待後人評說;對史料中出現的某些對少數民族的誣稱,指出“這是作者所處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所致,讀者套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閱讀。”這是一種研究歷史的客觀科學的態度和嚴謹的學風,值得提倡。
二、圖書並茂,特色鮮明
圖文並茂一向是出版物努力追求的目標之一。該書由文字評述和人物圖像兩部分組成,文字評述客觀詳盡,圖像運用十分突出。研究歷史,古今往往採用歷史文獻與考古發掘資料結合來發現歷史的真相,作者在研究清代各少數民族的歷史時,除了採用上述方法外,還吸收了今人的研究成果,並大量利用清人所繪的各民族人物形象圖325幅,絕大多數圖像都有當時繪製者的文字(滿文、漢文)題記,在卷首(有的在卷尾)還有乾隆皇帝的寶璽和題額以及作者的款和印,這不僅增加了該書的直觀性、可讀性,有利於讀者理解書的內容,更為讀者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研究的視角和想像的空間,這些珍貴的資料深藏於歷史檔案中,是一般讀者難以看到的。各民族人物形象圖主要選自《皇清職貢圖》以及清人繪製的《廣輿勝覽》《西南少數民族圖冊》等。
該書為16開特精裝本,用料考究,設計新穎,印製精美,故又顯得特別高雅華貴。圖文並茂,資料珍貴,特色鮮明是該書的一大特點。
三、詳述歷史,著眼讀者
中國的少數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既有遷徙,又有融合,頭緒紛繁,時間久遠,對多數讀者來說是很難知其全貌的。該書在全面介紹各民族的同時,又突出介紹各民族的歷史演變過程,這是符合讀者閱讀需要的,它有利於讀者更好地走近歷史,了解當時的少數民族,認識今天民族的特點。如該書在介紹苗族時說:早在傳說時代,在中國的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就形成了部落聯盟,史稱“九黎”,在堯舜時期,史稱“三苗”,秦漢時期大部分苗族先民集中在湖南、湖北、四川一帶,史稱“五溪蠻”“五陵蠻”,唐宋時期在史書中才正式稱其為“苗”或“苗人”。元明清時期,統治者不時徵調苗族為兵,今天海南島上的苗族就是明代從廣西徵調去島上戍守而留下的苗族後裔。回族的形成,可追溯到7世紀。當時一部分阿拉伯波斯人從海上來到中國的東南沿海,另一部分從陸路來到中國的西北,散居中國各地,故形成今天回族“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中國的少數民族都有其悠久曲折的歷史發展過程,不了解過去,就難以認識今天的民族現狀及其特點。
四、相互吸收,共同發展
中國的少數民族,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大多有從北到南,從東向西向南遷徙的歷史過程,在許多史籍中都有記載。如苗族的古歌《跋山涉水歌》這樣寫道:“日月向西走,山河往東行,我們的祖先啊,順著落日方向走,跋山涉水來西方。”漢族人口眾多,遍居全國各地,少數民族的頻繁遷徙,往往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點。這種分布特點,就為少數民族與漢族、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由於他們長期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以及婚姻上的緊密聯繫,便自然地形成了相互吸收、共同發展、共同對敵的優良傳統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關係,從而形成了各民族共同締造祖國的歷史過程。如1870年前後,“通化大甸子的朝鮮族農民在漢族農民的幫助下種植水稻成功”。畲族的生產工具和使用方法”學自漢人,並從漢人學得了利用農業氣節以掌握農候”“其房屋樣式和建築技術多學漢人”。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這種相互吸收、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共同對敵、共創文明的歷史淵源關係,在該書中得到了全面的體現。
出版信息
書名 | 作者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時間 |
---|---|---|---|---|
《清代民族圖志》 | 李澤奉,劉如仲 | 青海人民出版社 | 7-225-01433-1 | 1997年12月 |
作者簡介
李澤奉,中國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
劉如仲,男,漢族,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館員,四川省人。1934年5月出生,1959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現從事博物館學專業。1959年至今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從事陳列內容設計,對明清歷史和文物有深入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專著3部,另主編《中國歷代名人像傳》6卷100萬字,研究成果豐碩,在明清史研究和博物館陳列內容設計方面有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