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飾制度與傳世實物考——男裝卷》是2020年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代服飾制度與傳世實物考——男裝卷
- 作者:李雨來
- 出版社:東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66915283
《清代服飾制度與傳世實物考——男裝卷》是2020年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清代服飾制度與傳世實物考——男裝卷》是2020年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清代服飾制度與傳世實物考》是國內首次專題研究海內外民間遺存的清代服飾系統性實物資料工程。分為女裝卷和男裝卷,總計100萬字,1000餘...
清代服飾制度與傳世實物考·男裝卷 《清代服飾制度與傳世實物考·男裝卷》是2019年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清代服飾制度與傳世實物考——女裝卷》是2020年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研究了宮廷女眷,以及各級滿、漢官員的夫人,不同級別、不同場合和季節穿用的制服。具體實物為445件,包括朝袍10件,朝褂15件,吉服袍80件,氅衣50件,襯衣60件,褂襴15件,坎肩20件,漢式女袍25件,霞帔20件和...
清代服飾制度與傳世實物考·女裝卷 《清代服飾制度與傳世實物考·女裝卷》是2019年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清代女子服裝,有公服、禮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后至七品命婦規定的服制;禮服在民間指的是吉服或喪服。婚喪嫁娶及壽日的衣服,宮廷中是按命婦的品級規定的;常服形式多,變化服用也自由得多。清代男裝 清代男裝主要是長袍和馬褂,袖端呈馬蹄形是歷代不曾見過的。長袍造型簡練,立領直身,偏大襟,前後衣身有接縫,下擺...
清代服飾 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髮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髮挽髻,著寬鬆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髮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清代女裝...
清代服飾的等級特徵述析/ 013 嚴勇 雲想衣裳/ 025 ——龍與中華服飾 張志春 從佐藤真的觀察看民初絲織業的轉型與紋樣嬗變/ 039 袁宣萍 沈從文與服飾史研究的三重證據法/ 049 楊道聖 西藏地區古代絲綢袍服傳世品探析/ 055 ——以麥克塔格特藝術典藏品為例 闕碧芬 服飾學視角下的德興里古墓壁畫研究/ 067 鄭春穎...
(1368~1911) 明清兩代的服飾面貌有較大差異。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明代服飾 明代政權建立後,曾力圖消除元代蒙古族服制對漢族的影響,“悉命復衣冠如唐制”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洪武...
二、服飾制度 第二節 典型服飾形象及特性 一、男子服飾 二、女子服飾 三、履制 四、軍服 第三節 服飾材料、色彩和裝飾紋樣 一、明代的紡織業 二、華美的衣料 三、服飾圖案和紋樣 四、崇尚典雅秀美的婦女髮式 五、名目繁多的巾帽與首飾 第四節 明代服飾專用名詞圖釋 思考題 第九章 清代服飾 第一節 社會背景...
臧諾於2016年3月由華夏出版社出版的《清代官補》一書,填補我國在清代服飾文化,特別是官補領域的研究空白。皇帝的官服叫“袞服”,皇子及皇后等的官服叫“龍褂”,親王及其以下的皇族、文武百官的官服,叫補服。補服上綴有補子,其紋樣繡工精巧、繁複,色澤絢爛。這些織繡藝術品折射著我國古代絲織品發展史的光芒...
已出版《明鑑——明代服裝形制研究》等著作。《中國歷代絲綢藝術·清代》繁花種種,錦上瑞文,絲綢藝術的鼎盛年代 本書為“中國歷代絲綢藝術叢書”之一。本書介紹了國內外遺存的中國清代絲綢文物,敘述當時的絲綢藝術風格。藉助國內外遺存的清代絲綢實物、圖像、文獻,梳理了清代絲綢的代表性品種、工藝特點,分析了...
在配色上用三暈過渡法,由淺而深,使全袍色彩艷麗又不失柔和雅致。此外,龍身的穿米珠繡,龍鰭、角口、尾的揖線繡,龍髯的圓金線、圓銀線繡,流火紋的穿珊瑚珠繡,以及五彩絨線繡制的吉祥圖案,均繡工平齊,針法嫻熟。此袍為清代鋪翠繡吉服袍僅存的珍品,其鋪翠工藝史所罕見,是研究清代織繡工藝的重要實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代中晚期,漢族婦女的服裝逐漸滿化,男子服裝也有所變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長衫的出現,與滿洲男裝不同的是,長衫是左右開衩,無馬蹄袖。服飾特徵 胡服的一大特徵是短衣齊膝,這種服裝最初用於軍中,後來傳入民間,成為一種普遍的裝束。(史記·趙世家曰:自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褲褶傳人...
本書作者是從事中國古代織物和繡品收藏的行家,具有豐富的藏品積累和收藏心得。作為《明清繡品》的姊妹篇,本書同樣是作者多年收藏經歷的總結,內容主要涉及明清織物的織造工藝、紋樣種類、織物品種和名稱來源等,並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等因素,對織造技術的演變、織物的文化內涵和服飾規章等進行系統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