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伶官傳》內容簡介:京劇,與其他兄弟劇種相比雖不敢稱歷史悠久,然確實為集大成之作。京劇產自北京,但不是北京的地方戲,而是徽漢調、秦腔進京,受到京都文化的薰陶滋養,經過融合提高,又從北京走向全國的一種民族文化精粹。由於清代統治階級的愛好和提倡,清代的戲劇文化十分發達。作者王芷章先生多年來潛心研究清中末葉至民初戲曲文化,輯錄清代曾在宮廷內當差演劇的“內廷供奉”演員、樂師及檢場、衣箱等人的小傳。內容涉及伶人生平事跡,從藝歷程等,其中很多當時的名伶已是我們今天多數讀者鮮有耳聞的了,因此顯得《清代伶官傳》史料彌足珍貴。作為史料筆記類圖書,從戲曲這個獨特的角度揭示了清末內廷生活的另一面,其中亦不乏如李後主、宋徽宗類清嘆。
基本介紹
- 書名:清代伶官傳
- 類型:藝術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0008699X
- 作者:王芷章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頁數:516頁
- 開本:16
- 品牌:商務印書館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清代伶官傳》編輯推薦:“……文宗當播遷之際,偶憶曩昔國家之盛,而垂問及梨園舊人,是其中蓋有無限之悽愴也;故對陳等,亦慰撫彌加,嘗親至錢糧處,觀其授太監藝,一日教唱‘聞鈴’武陵花曲,至‘蕭條恁生’句,‘恁’應作去聲,而陳讀‘怎’作上聲,文宗指其非是,金雀答謂系按舊曲譜之聲讀者,文宗雲,‘舊譜固已誤耳’,其上下之互能砥礪,研訂崑曲,有如此者。越明年,金雀已六十二歲,便不常登台……”當日編輯《清代伶官傳》時,讀此便生李後主“教坊猶奏別離歌”之嘆,鹹豐帝之音樂素養亦可見一斑。然君臣若將國事“砥礪,研訂”何至有“無限之悽愴也”!
作者簡介
王芷章(1903.2.1—1982.2.8),著名戲曲史家。字伯生,號二渠。河北省平山縣人。1925年河北省立正定第七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孔教大學,攻讀中國文學。1929年畢業後任保定民生中學教師。1933年起任北京圖書館館員,從事戲曲史的研究工作,廣泛查閱清代昇平署檔案,著作出版有《腔調考源》、《清代伶官傳》、《清昇平署志略》、《北平圖書館藏昇平署曲本目錄》等。
圖書目錄
上卷
生
鈕彩3
潘五6
祥慶8
如山10
沈五福12
得魁14
得慶16
陳雙全18
順兒19
生兒20
招林21
陸得明21
得福22
七貓23
得立23
套住24
武生
陸福壽25
如意27
永壽29
末
天祿32
順喜33
小生
玉喜34
春福35
汪成36
華南37
三喜39
春喜41
張景元41
百福43
海壽44
雙喜45
保麟45
福壽47
壽齡47
老旦
如喜48
元福50
祥安51
旦
長壽52
玉福53
蘭香55
四喜58
倪四官59
玉簪60
松年62
徐瑞63
七代64
閏兒65
喜慶65
喜瑞68
延壽68
小延壽70
胡金生73
百慶75
沈壽76
董明耀77
鄒桂官78
松齡79
順心80
副
沈秀84
得升85
雙保87
淨
大慶88
張福90
姚二92
壽官95
長生98
鳴鳳102
隆壽104
得順105
全順106
小雙喜107
小得順108
永泰109
醜
增福110
幡綽114
周壽115
周文達117
百歲118
二狗119
中卷
生
費瑞生以下昆123
黃春全126
黃得喜以下亂131
陳嵩年132
張三元134
陳長壽136
董文137
張三福兼武生139
錢喜祿143
小生
陳金雀以下昆 附陳壽山145
產金傳148
陳連兒151
阿金156
錢得慶157
汪竹仙以下亂158
朱阿三160
陸雙玉161
老旦
范得保昆163
楊瑞祥昆兼亂167
正旦
許殷山以下昆170
陳雙喜171
吳壽生172
陳金桂173
郭祿壽174
錢阿四兼昆175
葉中興177
翠香178
曹玉秀兼小旦180
小旦
張雲亭以下昆181
張芷荃185
嚴福喜186
嚴寶麟190
楊小蘭193
杜步雲194
杜亦云199
張多福199
張瑞雲200
郝玉福以下亂201
陶貴喜201
玉香201
烏松壽以下武旦203
孫四多204
孫小雲205
陳連生兼小旦207
淨
周雙喜昆210
吳關喜以下亂213
孫保和214
侯福堂昆217
吳全祿亂219
馮雙德武220
趙廣發武223
方瑞祥昆225
方鎮泉226
郭三元武229
醜
李興230
張開以下昆231
陳永年234
沈長兒兼亂238
陳四保兼亂242
陳九兒兼亂246
副
王瑞芳248
潘五251
武丑
韓雙盛253
妥一254
隨手
殷鐘林以下鼓255
陳瑞256
陳益庭256
潘來喜257
唐阿招257
張松林259
楊玉福259
劉兆奎260
郝春年261
方國祥以下笛262
潘榮264
趙坤祥267
錢明德268
錢三壽268
沈湘泉兼胡琴269
方秉忠270
唐寶山273
陸得升以下打傢伙273
錢恩福275
錢恩壽275
朱桂林276
朱喜保276
李福壽276
孟大元277
劉雙全277
唐寶海277
錢祥瑞278
郭順兒梳水頭278
下卷
生
陳壽峰昆281
殷榮海昆288
劉長喜弋289
李順亭291
孫菊仙294
楊月樓301
譚金培303
王福壽314
龍長勝315
曹永吉316
汪桂芬317
王鳳卿325
李六327
孫培亭梆子327
武生
張長保328
楊隆壽331
瑞得寶332
周如奎333
楊小樓334
董生336
楊長福336
小生
王阿巧昆337
王桂花兼昆350
鮑福山360
陸華雲363
朱素雲363
陸庫365
馮蕙林梆子365
馬全祿梆子 366
李玉福梆子367
旦
喬蕙蘭昆367
紀長壽弋腔385
惠成弋腔388
時小福391
陳德林396
孫怡雲401
王瑤卿405
相九簫梆子407
侯俊山梆子409
老旦
孫秀華418
熊連喜419
周長順420
龔雲甫421
謝寶雲422
花旦
張桂香423
於莊兒424
李子山428
楊得福430
李寶琴435
武旦
彩福祿437
許福英438
李燕雲438
楊永元440
朱四十441
朱裕康444
淨
袁大奎昆444
穆長壽445
劉永春447
穆長久449
郎得山450
金秀山452
裘荔榮454
武淨
李永泉454
李連仲456
李七458
高得祿460
沈小金460
錢金福461
李順德462
范福泰462
醜
姚阿奔昆463
羅壽山464
錢長永468
訾得全469
張文斌469
陸金桂470
劉七兒梆子470
王子實梆子471
武丑
許福雄472
王長林472
傅恆泰474
隨手
沈立成以下鼓 附劉永順474
沈永和附劉加福476
李奎林附李春泉 韓明兒477
唐春明479
郭得順480
鮑桂山480
侯雙印梆子 鼓481
何斌清同上482
樊景泰以下笛483
浦阿四483
賈成祥484
錢錦源附曹沁泉485
路昌立附沈星培486
傅榮斌487
陳嘉梁488
浦長海489
李玉亭以下胡琴489
柏如意489
孫光通490
謝雙壽附戴韻芳491
梅雨田493
耿永清弦子 附耿永山494
沈景丞以下打傢伙495
張三遠496
張富有496
楊長慶497
吳永明497
錢樹琪498
潘壽山附何永福498
郝玉慶500
汪福海500
沈福順501
陳祥瑞附王景福502
羅文翰502
武奎斌以下梆子 呼呼503
王玉海503
武奎保以下梆子 笛504
傅振廷504
杜山以下看管504
朱廷貴505
閻定以下檢場505
閻福506
徐生兒梳水頭506
張七以下管箱507
杜四507
陳祥508
王福508
王芷章先生生平510
生
鈕彩3
潘五6
祥慶8
如山10
沈五福12
得魁14
得慶16
陳雙全18
順兒19
生兒20
招林21
陸得明21
得福22
七貓23
得立23
套住24
武生
陸福壽25
如意27
永壽29
末
天祿32
順喜33
小生
玉喜34
春福35
汪成36
華南37
三喜39
春喜41
張景元41
百福43
海壽44
雙喜45
保麟45
福壽47
壽齡47
老旦
如喜48
元福50
祥安51
旦
長壽52
玉福53
蘭香55
四喜58
倪四官59
玉簪60
松年62
徐瑞63
七代64
閏兒65
喜慶65
喜瑞68
延壽68
小延壽70
胡金生73
百慶75
沈壽76
董明耀77
鄒桂官78
松齡79
順心80
副
沈秀84
得升85
雙保87
淨
大慶88
張福90
姚二92
壽官95
長生98
鳴鳳102
隆壽104
得順105
全順106
小雙喜107
小得順108
永泰109
醜
增福110
幡綽114
周壽115
周文達117
百歲118
二狗119
中卷
生
費瑞生以下昆123
黃春全126
黃得喜以下亂131
陳嵩年132
張三元134
陳長壽136
董文137
張三福兼武生139
錢喜祿143
小生
陳金雀以下昆 附陳壽山145
產金傳148
陳連兒151
阿金156
錢得慶157
汪竹仙以下亂158
朱阿三160
陸雙玉161
老旦
范得保昆163
楊瑞祥昆兼亂167
正旦
許殷山以下昆170
陳雙喜171
吳壽生172
陳金桂173
郭祿壽174
錢阿四兼昆175
葉中興177
翠香178
曹玉秀兼小旦180
小旦
張雲亭以下昆181
張芷荃185
嚴福喜186
嚴寶麟190
楊小蘭193
杜步雲194
杜亦云199
張多福199
張瑞雲200
郝玉福以下亂201
陶貴喜201
玉香201
烏松壽以下武旦203
孫四多204
孫小雲205
陳連生兼小旦207
淨
周雙喜昆210
吳關喜以下亂213
孫保和214
侯福堂昆217
吳全祿亂219
馮雙德武220
趙廣發武223
方瑞祥昆225
方鎮泉226
郭三元武229
醜
李興230
張開以下昆231
陳永年234
沈長兒兼亂238
陳四保兼亂242
陳九兒兼亂246
副
王瑞芳248
潘五251
武丑
韓雙盛253
妥一254
隨手
殷鐘林以下鼓255
陳瑞256
陳益庭256
潘來喜257
唐阿招257
張松林259
楊玉福259
劉兆奎260
郝春年261
方國祥以下笛262
潘榮264
趙坤祥267
錢明德268
錢三壽268
沈湘泉兼胡琴269
方秉忠270
唐寶山273
陸得升以下打傢伙273
錢恩福275
錢恩壽275
朱桂林276
朱喜保276
李福壽276
孟大元277
劉雙全277
唐寶海277
錢祥瑞278
郭順兒梳水頭278
下卷
生
陳壽峰昆281
殷榮海昆288
劉長喜弋289
李順亭291
孫菊仙294
楊月樓301
譚金培303
王福壽314
龍長勝315
曹永吉316
汪桂芬317
王鳳卿325
李六327
孫培亭梆子327
武生
張長保328
楊隆壽331
瑞得寶332
周如奎333
楊小樓334
董生336
楊長福336
小生
王阿巧昆337
王桂花兼昆350
鮑福山360
陸華雲363
朱素雲363
陸庫365
馮蕙林梆子365
馬全祿梆子 366
李玉福梆子367
旦
喬蕙蘭昆367
紀長壽弋腔385
惠成弋腔388
時小福391
陳德林396
孫怡雲401
王瑤卿405
相九簫梆子407
侯俊山梆子409
老旦
孫秀華418
熊連喜419
周長順420
龔雲甫421
謝寶雲422
花旦
張桂香423
於莊兒424
李子山428
楊得福430
李寶琴435
武旦
彩福祿437
許福英438
李燕雲438
楊永元440
朱四十441
朱裕康444
淨
袁大奎昆444
穆長壽445
劉永春447
穆長久449
郎得山450
金秀山452
裘荔榮454
武淨
李永泉454
李連仲456
李七458
高得祿460
沈小金460
錢金福461
李順德462
范福泰462
醜
姚阿奔昆463
羅壽山464
錢長永468
訾得全469
張文斌469
陸金桂470
劉七兒梆子470
王子實梆子471
武丑
許福雄472
王長林472
傅恆泰474
隨手
沈立成以下鼓 附劉永順474
沈永和附劉加福476
李奎林附李春泉 韓明兒477
唐春明479
郭得順480
鮑桂山480
侯雙印梆子 鼓481
何斌清同上482
樊景泰以下笛483
浦阿四483
賈成祥484
錢錦源附曹沁泉485
路昌立附沈星培486
傅榮斌487
陳嘉梁488
浦長海489
李玉亭以下胡琴489
柏如意489
孫光通490
謝雙壽附戴韻芳491
梅雨田493
耿永清弦子 附耿永山494
沈景丞以下打傢伙495
張三遠496
張富有496
楊長慶497
吳永明497
錢樹琪498
潘壽山附何永福498
郝玉慶500
汪福海500
沈福順501
陳祥瑞附王景福502
羅文翰502
武奎斌以下梆子 呼呼503
王玉海503
武奎保以下梆子 笛504
傅振廷504
杜山以下看管504
朱廷貴505
閻定以下檢場505
閻福506
徐生兒梳水頭506
張七以下管箱507
杜四507
陳祥508
王福508
王芷章先生生平510
文摘
春全習老生兼外,隸四喜班,在道鹹兩朝頗有名。鹹豐十載,為預備萬壽計,昇平署曾上奏摺,欲加添民籍學生教習,三月二十一日,即由內務府備文交進三十一名,但以人數不足,遂於二十三日再上疏云:“奴才安福謹奏,前曾叩請討民籍學生四十一名,蒙恩允準,今於三月二十一日,內務府交進外邊各班承技人三十一名,奴才同內學首領等,挑選得二十名,剩十一名駁回。奴才叩請萬歲爺天恩,再挑捕承技人十二名,謹此奏請。”此次所挑計四喜班四人,三慶班五人,怡德堂二人,景福堂一人,其首選則春全是也。迨入署後,承應頗繁……
十七日文宗崩,(董文)隨眾返京師,同治二年七月被裁退。明年,加入張二奎之雙奎班,出演數載。十一年始改搭四喜,自後二十餘年之中,四喜幾經改組,概未他去。其後,於光緒十九年秋月,隨四喜班入宮內承差,慈禧太后見文名,召而問之曰,汝即曾侍顯皇至熱河之董文乎?對曰然,後因言曰,爾猶健在,而老主崩逝,即陵木已堪拱矣。今日重見舊人,不覺百感交集,語未竟,已淚下如雨,隨喚內侍,取銀二十兩付之,並慰撫有加。想此際慈禧之心,與唐明皇自蜀回,重聽梨園子弟,玉琯發音,奏霓裳一曲,又何異哉!
十七日文宗崩,(董文)隨眾返京師,同治二年七月被裁退。明年,加入張二奎之雙奎班,出演數載。十一年始改搭四喜,自後二十餘年之中,四喜幾經改組,概未他去。其後,於光緒十九年秋月,隨四喜班入宮內承差,慈禧太后見文名,召而問之曰,汝即曾侍顯皇至熱河之董文乎?對曰然,後因言曰,爾猶健在,而老主崩逝,即陵木已堪拱矣。今日重見舊人,不覺百感交集,語未竟,已淚下如雨,隨喚內侍,取銀二十兩付之,並慰撫有加。想此際慈禧之心,與唐明皇自蜀回,重聽梨園子弟,玉琯發音,奏霓裳一曲,又何異哉!
序言
前言
在20世紀前期的中國戲劇史研究中,王芷章教授無疑是很值得矚目的人物之一。王芷章先生(1903—1982),字伯生,號二渠,河北省平山縣人。他畢生與同時期的史學界學者求教交往,勤奮耕耘,嚴謹治學,不僅探書海積文獻,而且訪民間作調查,相輔相成,鑄為佳作。
1934年,王芷章先生撰寫出版了第一部專著《腔調考原》(1934年5月,北京雙肇樓圖書部初版,線裝本)。之後,在北京圖書館工作期間,相繼出版《清代伶官傳》(1936年10月,中華印書局出版)、《北平圖書館藏昇平署曲本目錄》(1936年,中華印書局再版),1937年整理編著出版《清昇平署志略》(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1937年出版,商務印書館印刷發行;1991年12月,上海書店再版;2006年,商務印書館再版發行)。其後,又繼數十年的調查研究,精心編撰,到1982年逝世之前一年,完成了巨著《中國京劇編年史》與《中國戲曲聲腔叢考》、《京劇名藝人傳略集》(均為2002年8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發行)。從芷章先生的上述著作中,可以領略到他專攻中國戲劇史學的重點領域有四個方面:一是考證戲曲腔調的淵源與流變;二是為清代伶官、京劇名藝人系統地編寫傳記;三是全面系統地著述清昇平署(清代管理戲曲的衙門)的成立、職責、管理制度及其演變過程,這體現了王芷章先生鮮明的立足於民間的戲劇史觀;四是系統性、全面性地研究論證京劇藝術的淵源、形成與改良發展至成熟鼎盛的歷史發展過程。這些業績豐富了戲曲及其歷史研究的寶庫,對清代、中華民國年間的戲曲研究尤為珍貴。
王芷章先生為什麼能有這樣的業績?首先在於先生自己。誠如劉復(劉半農)先生在《腔調考原·序一》所稱讚的,他在治學上有一種“披沙鍊金的功夫”和“不怕難的精神與勇氣”。這種敢於克服困難的治學精神,是首先值得人們學習與景仰的根本所在。
為清代伶官(即戲曲藝人,包括演員、鼓師、琴師、管箱、檢場等)系統地編寫傳記,王芷章先生是最早的學者之一。其《清代伶官傳》一書,自20世紀30年代出版以來,一直成為中國戲劇史研究和京劇史研究的必讀書。
但今已甚為罕見,今日再版對學界治史(包括清史及中國文化史、藝術史、戲劇史、京劇史)大有裨益。
《清代伶官傳》全書共分三卷:以在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所選者為上卷;鹹豐、同治兩朝所選者為中卷;光緒、宣統兩朝所選者為下卷。系統地記述了近四百位主要戲曲藝人的身世際遇、藝術生涯;藝人在宮中演戲及參加戲曲班社組織及藝人師承關係的戲曲活動情況;藝人在宮中演出所承應的戲目、時間和地點,藝人在戲曲班社演出的流行劇目、時間、地點;藝人表演藝術的風格、流派及品評詠贊;書中還涉及一些戲曲聲腔、劇種的流變、融會及其相互影響等。該書的素材來源主要以清昇平署檔案資料為依據,並有作者旁徵博引大量的戲曲史料及親自調查訪問戲曲藝人後代的第一手材料,故書中內容翔實可靠。正如作者在《清代伶官傳》“例言”中講到的“其事略則多方徵求,用期詳實,於揀取材料,更幾費斟酌,慎重去留,而後乃作定稿,或有未盡者,則尚待異日之加入”。
在此,值得一提的有:一是該書在記述戲曲藝人的身世際遇和藝術生涯時,體現了他們從藝歷程中的艱難辛苦。藝人們生活的浮沉悲歡之際,多少也反映出當時的人情世態和社會現實。即也從這一側面反映出那一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立體面貌,不僅對京劇研究,而且對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民俗科學等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二是可以體現出藝人的唱工、念白、做派、武打四工的戲劇表演活動,也常常是主宰著戲曲技術的發展。演員是傳播發揚戲曲文學之最有力者,讀劇本者少,而看演戲者多。往往有因一二演員的表演技術風格與藝術流派擅長等原因而變更了聽眾的嗜好與風尚,從而推進了戲曲藝術的發展。《賣馬》《捉放曹》《四郎探母》等諸劇的流行,程長庚、譚鑫培是極有貢獻的。譚鑫培在《賣馬》中秦瓊的一段唱詞“店主東帶過了黃驃馬……”當時最受歡賞,社會人士皆效法其唱,皓首童顏,盡曉“叫天兒”之別號,京師俗諺“有字皆書垿(王垿),無腔不學譚”之說。三是在記述戲曲藝人的戲劇活動情況的同時,體現了王芷章先生對戲劇、戲劇藝術(包括京劇藝術)含義的深刻認識,他認為:“戲劇即是最完美的綜合藝術;中國戲劇即是中國民族藝術的重要遺產;中國戲劇即也應當是廣大人民民眾的大眾藝術了。”“京劇藝術即為完美的綜合藝術,因為它能集繪畫、建築、音樂、舞蹈、詩詞等各種藝術之美到一個體系裡邊。試看京劇中的身段台步做派,就具有舞蹈之美;注重化妝,就是具有繪畫顏色之美;有許多樂器配演,就是具有音樂之美;有時加入布景,就是建築之美;而其唱詞又有詩詞文學之美。京劇藝術即是中國民族藝術重要遺產之一,即也是為廣大人民民眾所愛好與習慣的大眾藝術了。”四是進一步引深,芷章先生是如何理解京劇藝術的形成、改良、發展、成熟的歷史過程,可體現為“聲腔、音樂(包含樂器)、劇種、劇目之流變、融會;名伶、行當、班社、美術之更新、遞代”。如藝人沈星培為京劇音樂的大革新家,星培安徽人,行六,人多稱為沈六;習文場,以擫笛稱,自鹹豐朝即為三慶班笛師。徽部所唱二簧調,本為用雙笛伴奏,沈星培乃首創為唱黃腔(楚調唱腔)時廢去雙笛,而改用胡琴。又講二簧伴奏,除雙笛外尚用弦子,雙笛為一正一副,自星培改正笛為胡琴後,又將副笛改為月琴,成為胡琴、月琴、弦子三種並用,這對黃腔樂器來說,是一個大的發展。又如京劇藝術起源於清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在北京成立三慶徽班,即“徽班時期”演變至道光九年湖北藝人王洪貴、李六、范四寶等進京加入大徽班(三慶、春台、四喜、和春),即“楚調進京”(從此就慢慢形成京劇),演變至道光三十年後,經逐步改良、發展成為“京劇皮黃”(京劇);又如行當的更新,在徽班時期,徽班是以花旦、小丑為首,其次是武小生、大花面(為武二花),雖有正生、正旦、正淨、老旦,但不占重要地位。到楚調進京時期,楚調戲班占優勢的,正是正生、正旦、正淨幾行,從而促進了行當體制的發展與完善,形成現在京劇生、旦、淨、醜的基本模式。
綜上所述,可以領會到芷章先生在中國戲劇史研究領域的成果,他的鮮明的戲劇史觀與戲劇理念,無疑對後來學者們研究、開拓戲劇史論、宮廷演劇、京劇史、聲腔劇種等都具有指導意義。
經過近八十年的歷史變遷、社會發展,如今京劇事業興盛空前,人才輩出,今日再版《清代伶官傳》一書,以溫故而知新,再鑒前輩諸先生的學術見識與艱苦創業的旅程,對於傳承和推動京劇事業的發展有一定的意義,也有激勵後者的作用。
本書是以1936年,北平中國印書局出版的《清代伶官傳》版本為底本再版的,在編輯出版工作中,我們基本保持了原書的排版格式,將繁體豎排改為簡體橫排,將原有標點改為現代標點符號,力求便於讀者閱讀。對原書中的一些異體字、文句和段落的誤植與錯訛,也作了初步的校勘。對其中的缺字,凡一時不能考訂的,仍以“ □”來表示。需要說明的有以下幾點:
1.該書增加了王芷章先生補充、修正原書中的“楊小樓”“楊長福”“王桂花”“陸華雲”“馮蕙林”“孫怡雲”“王瑤卿”“於莊兒”“錢金福”“訾得全”等條目的部分內容。如在“楊小樓”條目中補充了“後以民國二十七年正月十五日卒,年六十二歲”的內容。
2.在該書的最後附加了由王芷章先生的女兒王維麗先生、女婿李慶元先生撰寫的《王芷章先生生平》。
3.該書中增加了陳志明先生修正“時小福”“周如奎”“陳得林”條目中的部分內容,在此表示感謝。
4.對於該書中出現的同一劇名的音同字不同之類的情況,如《回龍閣》《回龍鴿》,《挑滑車》《挑華車》,《魚腸劍》《魚藏劍》等,因當時曾為戲班、戲報所混用,為能察其治習,我們未作改動。
5.對於該書中出現的同一名伶的音同字不同之類的情況,同一名伶的不同稱號之類的情況,如“譚鑫培”“譚金培”,“陳德霖”“陳得林”等等,是當時名伶選入宮中應差時,有的是自行更改的,有的為宮中更改的,如“張瑞香”改為“張桂香”,是因選入宮中應差時,“瑞”字犯諱,遂改為“桂”字。
由於我們水平所限,謬誤當在所難免,切盼得到專家學者和讀者們的指正。
在20世紀前期的中國戲劇史研究中,王芷章教授無疑是很值得矚目的人物之一。王芷章先生(1903—1982),字伯生,號二渠,河北省平山縣人。他畢生與同時期的史學界學者求教交往,勤奮耕耘,嚴謹治學,不僅探書海積文獻,而且訪民間作調查,相輔相成,鑄為佳作。
1934年,王芷章先生撰寫出版了第一部專著《腔調考原》(1934年5月,北京雙肇樓圖書部初版,線裝本)。之後,在北京圖書館工作期間,相繼出版《清代伶官傳》(1936年10月,中華印書局出版)、《北平圖書館藏昇平署曲本目錄》(1936年,中華印書局再版),1937年整理編著出版《清昇平署志略》(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1937年出版,商務印書館印刷發行;1991年12月,上海書店再版;2006年,商務印書館再版發行)。其後,又繼數十年的調查研究,精心編撰,到1982年逝世之前一年,完成了巨著《中國京劇編年史》與《中國戲曲聲腔叢考》、《京劇名藝人傳略集》(均為2002年8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發行)。從芷章先生的上述著作中,可以領略到他專攻中國戲劇史學的重點領域有四個方面:一是考證戲曲腔調的淵源與流變;二是為清代伶官、京劇名藝人系統地編寫傳記;三是全面系統地著述清昇平署(清代管理戲曲的衙門)的成立、職責、管理制度及其演變過程,這體現了王芷章先生鮮明的立足於民間的戲劇史觀;四是系統性、全面性地研究論證京劇藝術的淵源、形成與改良發展至成熟鼎盛的歷史發展過程。這些業績豐富了戲曲及其歷史研究的寶庫,對清代、中華民國年間的戲曲研究尤為珍貴。
王芷章先生為什麼能有這樣的業績?首先在於先生自己。誠如劉復(劉半農)先生在《腔調考原·序一》所稱讚的,他在治學上有一種“披沙鍊金的功夫”和“不怕難的精神與勇氣”。這種敢於克服困難的治學精神,是首先值得人們學習與景仰的根本所在。
為清代伶官(即戲曲藝人,包括演員、鼓師、琴師、管箱、檢場等)系統地編寫傳記,王芷章先生是最早的學者之一。其《清代伶官傳》一書,自20世紀30年代出版以來,一直成為中國戲劇史研究和京劇史研究的必讀書。
但今已甚為罕見,今日再版對學界治史(包括清史及中國文化史、藝術史、戲劇史、京劇史)大有裨益。
《清代伶官傳》全書共分三卷:以在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所選者為上卷;鹹豐、同治兩朝所選者為中卷;光緒、宣統兩朝所選者為下卷。系統地記述了近四百位主要戲曲藝人的身世際遇、藝術生涯;藝人在宮中演戲及參加戲曲班社組織及藝人師承關係的戲曲活動情況;藝人在宮中演出所承應的戲目、時間和地點,藝人在戲曲班社演出的流行劇目、時間、地點;藝人表演藝術的風格、流派及品評詠贊;書中還涉及一些戲曲聲腔、劇種的流變、融會及其相互影響等。該書的素材來源主要以清昇平署檔案資料為依據,並有作者旁徵博引大量的戲曲史料及親自調查訪問戲曲藝人後代的第一手材料,故書中內容翔實可靠。正如作者在《清代伶官傳》“例言”中講到的“其事略則多方徵求,用期詳實,於揀取材料,更幾費斟酌,慎重去留,而後乃作定稿,或有未盡者,則尚待異日之加入”。
在此,值得一提的有:一是該書在記述戲曲藝人的身世際遇和藝術生涯時,體現了他們從藝歷程中的艱難辛苦。藝人們生活的浮沉悲歡之際,多少也反映出當時的人情世態和社會現實。即也從這一側面反映出那一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立體面貌,不僅對京劇研究,而且對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民俗科學等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二是可以體現出藝人的唱工、念白、做派、武打四工的戲劇表演活動,也常常是主宰著戲曲技術的發展。演員是傳播發揚戲曲文學之最有力者,讀劇本者少,而看演戲者多。往往有因一二演員的表演技術風格與藝術流派擅長等原因而變更了聽眾的嗜好與風尚,從而推進了戲曲藝術的發展。《賣馬》《捉放曹》《四郎探母》等諸劇的流行,程長庚、譚鑫培是極有貢獻的。譚鑫培在《賣馬》中秦瓊的一段唱詞“店主東帶過了黃驃馬……”當時最受歡賞,社會人士皆效法其唱,皓首童顏,盡曉“叫天兒”之別號,京師俗諺“有字皆書垿(王垿),無腔不學譚”之說。三是在記述戲曲藝人的戲劇活動情況的同時,體現了王芷章先生對戲劇、戲劇藝術(包括京劇藝術)含義的深刻認識,他認為:“戲劇即是最完美的綜合藝術;中國戲劇即是中國民族藝術的重要遺產;中國戲劇即也應當是廣大人民民眾的大眾藝術了。”“京劇藝術即為完美的綜合藝術,因為它能集繪畫、建築、音樂、舞蹈、詩詞等各種藝術之美到一個體系裡邊。試看京劇中的身段台步做派,就具有舞蹈之美;注重化妝,就是具有繪畫顏色之美;有許多樂器配演,就是具有音樂之美;有時加入布景,就是建築之美;而其唱詞又有詩詞文學之美。京劇藝術即是中國民族藝術重要遺產之一,即也是為廣大人民民眾所愛好與習慣的大眾藝術了。”四是進一步引深,芷章先生是如何理解京劇藝術的形成、改良、發展、成熟的歷史過程,可體現為“聲腔、音樂(包含樂器)、劇種、劇目之流變、融會;名伶、行當、班社、美術之更新、遞代”。如藝人沈星培為京劇音樂的大革新家,星培安徽人,行六,人多稱為沈六;習文場,以擫笛稱,自鹹豐朝即為三慶班笛師。徽部所唱二簧調,本為用雙笛伴奏,沈星培乃首創為唱黃腔(楚調唱腔)時廢去雙笛,而改用胡琴。又講二簧伴奏,除雙笛外尚用弦子,雙笛為一正一副,自星培改正笛為胡琴後,又將副笛改為月琴,成為胡琴、月琴、弦子三種並用,這對黃腔樂器來說,是一個大的發展。又如京劇藝術起源於清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在北京成立三慶徽班,即“徽班時期”演變至道光九年湖北藝人王洪貴、李六、范四寶等進京加入大徽班(三慶、春台、四喜、和春),即“楚調進京”(從此就慢慢形成京劇),演變至道光三十年後,經逐步改良、發展成為“京劇皮黃”(京劇);又如行當的更新,在徽班時期,徽班是以花旦、小丑為首,其次是武小生、大花面(為武二花),雖有正生、正旦、正淨、老旦,但不占重要地位。到楚調進京時期,楚調戲班占優勢的,正是正生、正旦、正淨幾行,從而促進了行當體制的發展與完善,形成現在京劇生、旦、淨、醜的基本模式。
綜上所述,可以領會到芷章先生在中國戲劇史研究領域的成果,他的鮮明的戲劇史觀與戲劇理念,無疑對後來學者們研究、開拓戲劇史論、宮廷演劇、京劇史、聲腔劇種等都具有指導意義。
經過近八十年的歷史變遷、社會發展,如今京劇事業興盛空前,人才輩出,今日再版《清代伶官傳》一書,以溫故而知新,再鑒前輩諸先生的學術見識與艱苦創業的旅程,對於傳承和推動京劇事業的發展有一定的意義,也有激勵後者的作用。
本書是以1936年,北平中國印書局出版的《清代伶官傳》版本為底本再版的,在編輯出版工作中,我們基本保持了原書的排版格式,將繁體豎排改為簡體橫排,將原有標點改為現代標點符號,力求便於讀者閱讀。對原書中的一些異體字、文句和段落的誤植與錯訛,也作了初步的校勘。對其中的缺字,凡一時不能考訂的,仍以“ □”來表示。需要說明的有以下幾點:
1.該書增加了王芷章先生補充、修正原書中的“楊小樓”“楊長福”“王桂花”“陸華雲”“馮蕙林”“孫怡雲”“王瑤卿”“於莊兒”“錢金福”“訾得全”等條目的部分內容。如在“楊小樓”條目中補充了“後以民國二十七年正月十五日卒,年六十二歲”的內容。
2.在該書的最後附加了由王芷章先生的女兒王維麗先生、女婿李慶元先生撰寫的《王芷章先生生平》。
3.該書中增加了陳志明先生修正“時小福”“周如奎”“陳得林”條目中的部分內容,在此表示感謝。
4.對於該書中出現的同一劇名的音同字不同之類的情況,如《回龍閣》《回龍鴿》,《挑滑車》《挑華車》,《魚腸劍》《魚藏劍》等,因當時曾為戲班、戲報所混用,為能察其治習,我們未作改動。
5.對於該書中出現的同一名伶的音同字不同之類的情況,同一名伶的不同稱號之類的情況,如“譚鑫培”“譚金培”,“陳德霖”“陳得林”等等,是當時名伶選入宮中應差時,有的是自行更改的,有的為宮中更改的,如“張瑞香”改為“張桂香”,是因選入宮中應差時,“瑞”字犯諱,遂改為“桂”字。
由於我們水平所限,謬誤當在所難免,切盼得到專家學者和讀者們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