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國西南戲曲時空流變研究

清代中國西南戲曲時空流變研究

《清代中國西南戲曲時空流變研究》是2017年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季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代中國西南戲曲時空流變研究
  • 作者:陳季君
  •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6601285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清朝(1644-1911)是中國封建社會*後一個王朝,共歷268年,波瀾壯闊、多姿多彩。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恢復和發展。在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末,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康雍乾盛世”。不僅建立了空前“大一統”多民族國家,而且文化成就巨大。文字、經學、理學、史學、繪畫、小說、戲曲等全面開花,蔚為壯觀。康乾時期編纂的《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對清理和總結中國歷史文化遺產做出了重大貢獻。
  我國戲曲發展史上,清代是一個集大成時代,名伶輩出、聲腔豐富,劇目繁多、理論創新、影響深遠;花部取勝、地方戲勃興;徽班進京,兼收並蓄、博採眾長、京劇誕生……從皇帝到百姓,從富商到平民,戲曲成為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戲台遍及神州大地,城市鄉村好戲連台。西南戲曲在清代戲曲史的華麗篇章中卓爾不凡,出現了“多腔並存”“諸戲雜陳”的局面,在文學形式、舞台藝術、音樂唱腔諸方面頗具地域特色。清代西南地區戲曲種類繁多、風格各異,這與該區域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複雜多樣的地貌有著密切的關係,還與該區域民族眾多、風俗各異息息相關,更與其經濟發展既相對落後又不平衡的狀況直接關聯。清代西南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和民風民俗文化環境構成了西南戲曲時空流變的物質基礎。
  西南地區歷代移民不斷增加,使這一地區成為移民文化大熔爐,出現了外來漢族戲曲與地方民族民間戲曲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局面。眾多會館和城鄉戲台的演劇活動,使戲曲文化客群群體從士大夫和文人擴散到廣大民間百姓,戲曲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更貼近下層百姓。演劇活動是清代西南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當時極其繁盛的民俗文化的集中代表,對西南地區多元文化的形成和鞏固起著重要作用。
  有清一代,西南境內戲劇劇種豐富,層次齊備。有中國古典戲曲的流播與流變,有民間流行的儺戲群和各路花燈戲,還有獨具民族特色的侗戲、藏戲、布依戲等等。
  外來聲腔較早的有雅部的崑曲,花部的秦腔、弋陽腔、胡秦腔等,較晚的還有京劇等。主要通過移民遷徙傳播、經商傳播、行業傳播三種途徑。外來聲腔的流布主要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要道的城鎮,與漢文化分布區域基本重疊,幾乎沒有超出漢族移民聚居區。它們在流傳過程中對西南地方民族民間劇種產生了深刻影響,它們在適應西南地區民風民俗的前提下,互相競爭、交流、融合,逐漸與本區方言、民歌、說唱藝術等結合產生出了新的地方戲種。
  在西南悠久巫儺祭祀習俗傳統具有廣泛民眾基礎,清以來,由於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各地祭祀活動中的巫歌儺舞吸收了戲曲形式,而發展成為民間儺戲。儺戲在清代西南地區的分布十分廣泛,是西南地區覆蓋面*廣的一種民間信仰戲劇,特別是自古就好巫鬼的古夜郎,成為西南地區儺戲*發達的地區。西南儺戲主要分為民間儺、軍儺和寺院儺。民間儺戲主要分布在雲貴高原和川渝山區。軍儺主要有貴州地戲和雲南關索戲兩種,前者分布中心在貴州安順,後者流行於雲南澂江縣。寺院儺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川西和滇西北藏族聚居區。
  清代西南地區花燈戲作為*富有地方特質的漢民族民間戲曲種類,分布十分廣泛,有雲南花燈、四川花燈和貴州花燈。其中四川花燈又分為川北花燈、夾江花燈、秀山花燈、古藺花燈等流派;雲南花燈又分為曲靖花燈、楚雄花燈、喬家花燈、玉溪花燈、大理花燈、昆明花燈、紅河花燈、寶山花燈等流派;貴州花燈戲在省內有四路花燈即銅仁東部花燈、安順西路花燈、遵義北路花燈、獨山南里路燈。各路花燈流派紛呈、曲調豐富、身段優美,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清代西南地區有侗戲、藏戲、布衣戲、土戲、傣戲、壯戲、白戲、佤族清戲等八種少數民族戲曲種類,集中分布在各少數民族聚居區,具有很強的社區性。在西南民族歌舞海洋里,以少數民族藝人為媒介,誕生了民族戲曲,少數民族的戲曲吸收了漢族戲曲的表演程式和聲腔以及劇目,提升了少數民族戲曲的內涵。
  清代西南戲曲發展態勢呈時間與地域性推進。清初至雍正末年,崑曲、秦腔、高腔傳人西南,但局限於大城市官府或會館,而且呈獨立劇種狀態分布,還未地方化。但是,在戲曲發展自身的規律和清初穩定的政治經濟背景下,逐漸顯示出外來聲腔民間化、世俗化、地域化趨勢。由於康乾時期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質條件,戲曲自身的發展到這個時期藝術積澱日漸深厚。到乾隆初年至道光末年,西南戲曲藝術出現了新的氣象,出現“亂彈”諸腔雜呈,地方民族民間戲曲遍地開花的局面。鹹豐年間至清末,這一時期是清代社會矛盾、民族矛盾發展的尖銳時期,清代中後期的劇壇呈現出以表演為中心,更加地域化、民間化的發展趨勢,而且隨著時局的動盪和社會危機的加深,清代戲曲活動更加走向地域區隔分化。
  清代的西南戲曲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時空中自由流動、多向傳播,在縱橫交錯、南北嫁接中嬗變衍生出風格獨特的多聲腔地方戲品種,代表戲種是川劇、滇劇。清末民初,川劇已廣泛流行在四川漢族地區,並傳至毗鄰的貴州、雲南、湖南、湖北等地,成為西南地區覆蓋面和影響力大的一個劇種。滇劇的流布區域是以昆明為中心,並擴展到周邊和省內重要城鎮曲靖、玉溪、箇舊、楚雄、騰衝等,還擴展到毗鄰的黔西南興義地區。
  清末,中國社會面臨空前的矛盾和內憂外患的深重危機,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改革思潮的興起,近代戲曲改良運動應運而生,清末西南的劇壇出現了變革的曙光。

圖書目錄

引論
一、選題緣起
二、選題價值
三、學術史回顧
四、相關概念的界定和資料使用說明
五、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代西南地區戲曲發展的歷史地理背景
一、自然地理環境
二、社會經濟環境
三、民族狀況
四、西南古代的表演藝術
第二章 清代西南外來聲腔的時空流布及其地域性特徵
一、外來聲腔流布的社會經濟背景
二、外來聲腔在西南流播的時空序列
三、外來聲腔流布的地域性特徵
第三章 清代西南地區儺戲地理分布及其特徵
一、儺戲的發展與宗教源流
二、清代西南地區儺戲的地理分布特徵
三、西南儺戲與地域文化的互動關係(以對貴州地戲的田野調查為例)
第四章 清代西南花燈戲的發展及其藝術地理特徵
一、四川花燈戲的藝術地理特徵
二、雲南花燈戲的藝術地理特徵
三、貴州花燈戲的藝術地理特徵
四、西南花燈戲的統一性
第五章 清代西南少數民族戲曲的地理分布及其地域性特徵
一、西南少數民族戲曲的產生和地理分布
二、清代西南少數民族劇種異彩紛呈的文化地理背景
三、西南地區民族戲曲的地域性藝術特徵
第六章 清代西南戲曲時空流布和地域差異
一、從明代到清代西南戲曲區域的變更
二、西南清代多層次的劇種及其分布
三、西南戲曲文化的共性及其成因
四、西南戲曲文化的差異性及其成因
餘論:西南戲曲的現狀、保護與傳承
一、西南地區戲曲的現狀
二、西南地區戲曲的保護與傳承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