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海區生物,英語為Neritic organisms。淺海區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淺海區的生物,主要生物類型有各種藻類和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鱸魚、鮁魚、鮐魚、對蝦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淺海區生物
- 外文名:Neritic organisms
淺海區生物,英語為Neritic organisms。淺海區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淺海區的生物,主要生物類型有各種藻類和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鱸魚、鮁魚、鮐魚、對蝦等。
淺海區生物,英語為Neritic organisms。淺海區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淺海區的生物,主要生物類型有各種藻類和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鱸魚、鮁魚、鮐魚、對蝦等。生活在大陸架所對應的水域(水深0200米)的生物。淺海...
淺海是指從海岸線到大陸架的邊緣,水深小於200米的區域。由於這一區域生境複雜多樣,表層營養鹽供應充足,使得淺海生物群落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樣性和生產力,常形成重要漁場。海洋淺水區的漁獲量約占海洋總漁獲量的80%以上。構成 淺海生物群落由多種生態類群的生物構成。在海水表面透光層生活著大量的浮游微藻與浮遊動物,...
淺海動物即棲息於淺海的動物。淺海中有五光十色的貝類、“披盔戴甲”的蝦蟹和形態各異的魚類等動物。淺海中豐富的植物還會引來以這些生物為食的其他動物。物種簡介 海下世界充滿了令人不可思議的美麗,在水下近千米的中層水域,生活著許許多多絢麗多姿、五光十色的生物,尤其是海洋動物,它的多樣性遠遠超過陸地上的...
又名沿海帶生物或淺海區生物。生活在水深200米以內大陸淺灘底部和水層區的一切海洋動植物的總稱。沿岸帶光線充足,可透入底部,且大陸徑流帶來豐富的有機物質和營養鹽,海洋動植物十分豐富。按其生存環境分為:①潮上帶,又名浪擊帶,位於高潮線以上,因基本出露于海面,海洋生物生存環境惡劣,種類較少,只有鹽鹼...
淺海地帶生活著大量底棲生物,當它們死亡後,生物的殼體與灰泥混雜沉積,可形成介殼石灰岩; 生物殼體或骨骼的碎片可以與其他沉積物混雜形成生物碎屑岩。生物礁是指在海底原地增殖、營群體生活的生物,如珊瑚、苔薛蟲和層孔蟲等的骨骼、外殼以及某些沉積物在海底形成的隆起狀堆積體。珊瑚礁在淺海沉積中有特殊意義,珊瑚蟲...
淺海水層的浮游生物稱為沿海浮游生物(neritic pla-nkton),有隨著溶解營養鹽類的增加而加快繁殖速度的種類(是海濱區、淺海區經常出現赤潮的一個原因)。另一方面,動物是以繁多的定期性浮游種類為特徵。游泳生物中特別是在季節變化巨大的溫帶水域環境條件下,進行大規模的南北向回遊的上層魚類占居優勢,這種魚類是...
淺海生物群落 淺海生物群落是2007年公布的海洋科技名詞。定義 水深在20~60m之間淺海生活的漂泳生物群落。出處 《海洋科技名詞》。
(學名:Cypraecassis rufa),是異足目唐冠螺科萬寶螺屬的一種。主要分布於印度尼西亞、中國大陸、台灣,常棲息在淺海。萬寶螺是屬於鬘螺科的螺類,萬寶螺是該屬螺類中最具觀賞性的,萬寶螺產地比較廣,大多生成於太平洋及印度洋的熱帶區域內的珊瑚礁周圍,靠捕食細微海藻等海洋植物及海洋浮游生物為生。中國的...
這種羽螅主要分布在膠州灣口西及薛家島一帶淺海區,它的刺細胞毒性較強。毛狀羽螅水螅莖單管,分節,每一節間的上端生出1個水螅枝,互生,排成羽毛形。每一水螅枝的第一節間均較短,無芽鞘,其餘部分為有鞘節和無鞘節交替構成。每一有鞘節上有1個芽鞘和3個刺絲鞘,芽鞘小、杯形,鞘口光滑。該種羽螅...
蝠鱝棲息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淺海區域。蝠鱝是一種溫和魚類,喜成群結隊活動,肌力發達,性格安靜沉穩,無領地行為和攻擊性,行動敏捷,平時棲息于海底,有時浮出水面覓食。蝠鱝常在珊瑚礁附近巡遊,以浮游生物和小魚為食。雌蝠鱝常在凌空飛翔時產仔,一胎一仔,繁殖期在每年12月到第二年4月間。蝠鱝壽命20年。蝠鱝頭前...
較小種類可作魚類食餌;海蜇鹽漬後成為食品,有些種類可作藥用;有些浮游水母類可作為海流指示生物;但是,有些大型水母(如霞水母、根口水母)在大量出現時,會阻塞或破壞漁網。極少數種類為淡水生活外,絕大多數種均為海洋生活,多數在淺海,少數為深海種。形態特徵 水母為刺胞動物。水母沒有大腦、骨骼、心臟、...
其為濾食性貝類,用鰓濾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與一種叫蟲黃藻的單細胞藻類共生,並以這種藻類做補充食料。壽命可長達80-100年之久。硨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1996年 ver 3.1。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 Ⅱ 級保護動物。中國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里也將庫氏硨磲貝列為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