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效應模型在林業建模中的套用》是關於線性和非線性混合效應模型理論、方法及其在林業建模上套用的專著。內容主要介紹單水平和多水平統計模型。將單水平混合效應模型如何套用於樹高曲線、單木生長、樹幹削度、枝條特徵及木材微纖絲角和管胞長度模型的構建;介紹如何使用多水平混合效應模型對木材密度、樹皮厚度進行統計建模。《混合效應模型在林業建模中的套用》採用國際通用的著名統計軟體S—Plus和SAS來進行各種模型的分析。最後,結合具體的實例,由淺入深地逐步介紹如何使用S—Plus軟體的lme和nlme模組來進行各種模型的分析。
基本介紹
- 書名:混合效應模型在林業建模中的套用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146頁
- 開本:5
- 作者:姜立春 李鳳日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3040928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混合效應模型在林業建模中的套用》可供從事森林經理、林業建模工作者和高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使用。
圖書目錄
前言
1緒論
1.1線性模型
1.2廣義線性模型
1.3單水平線性混合模型
1.3.1模型定義
1.3.2模型的參數估計
1.4多水平線性混合模型
1.5非線性混合效應模型
1.5.1單水平非線性混合模型
1.5.2多水平非線性混合模型
1.6模型擬合和比較
1.7混合效應模型構建的步驟
1.7.1運行空模型(empty model)
1.7.2加入解釋變數(explanatory variable)
1.7.3確定參數效應
1.7.4確定隨機效應參數的協變數(covariate variable)
1.7.5確定組內方差—協方差結構
1.7.6確定隨機效應的方差—協方差結構
1.7.7模型檢驗
2基於混合效應的落葉松樹高曲線模擬
2.1研究地區概況
2.2研究方法
2.2.1數據
2.2.2方法
2.3結果與分析
2.3.1基礎混合樹高曲線模型的擬合
2.3.2含有林分變數的樹高曲線模型構建
2.3.3含有林分變數的樹高曲線模型擬合
2.3.4隨機效應的方差—協方差結構
2.3.5模型檢驗
2.4小結
3落葉松單木生長混合效應模型
3.1研究方法
3.1.1樣本準備
3.1.2基礎模型
3.1.3單木生長混合模型構建
3.2結果與分析
3.2.1基於單木效應混合模型模擬
3.2.2基於樣地效應混合模型模擬
3.2.3方差—協方差結構
3.2.4模型評價
3.2.5模型檢驗
3.3小結
4落葉松樹幹削度模型
4.1研究方法
4.1.1數據
4.1.2方法
4.2結果與分析
4.2.1樹幹削度和材積相容模型
4.2.2樹幹削度非線性混合模型
4.2.3冠長率和林分密度對樹幹千形的影響
4.3小結
5基於線性混合模型的落葉松枝條特徵模型
5.1研究地區概況
5.2研究方法
5.2.1數據
5.2.2線性混合效應模型
5.2.3模型評價和檢驗指標
5.3結果與分析
5.3.1基礎模型構建
5.3.2枝條長度混合模型擬合
5.3.3枝條角度混合模型擬合
5.3.4枝條基徑混合模型擬合
5.3.5隨機效應的方差—協方差結構
5.3.6誤差的自相關性和異質性
5.3.7模型評價
5.3.8模型檢驗
5.3.9混合模型套用
5.4小結
6落葉松微纖絲角混合效應模型
6.1研究地區概況
6.2材料與方法
6.2.1數據採集和處理
6.2.2方法
6.3結果與分析
6.3.1基礎模型擬合
6.3.2混合模型擬合
6.3.3方差協—方差結構
6.3.4模型評價
6.4小結
7落葉松早晚材管胞長度混合效應模型
7.1材料與方法
7.1.1數據採集和處理
7.1.2方法
7.2結果與分析
7.2.1基礎模型擬合
7.2.2早材管胞長度混合模型擬合
7.2.3晚材管胞長度混合模型擬合
7.2.4方差一協方差結構
7.2.5模型評價
7.3小結
8基於多水平混合效應模型的落葉松木材密度模擬
8.1材料與方法
8.1.1數據採集和處理
8.1.2方法
8.2結果與分析
8.2.1落葉松木材基本密度的變異及早期選擇
8.2.2固定密度模型的確定
8.2.3混合效應模型擬合
8.2.4模型評價
8.3小結
9基於多水平混合效應模型的落葉松樹皮因子模擬
9.1研究方法
9.1.1數據
9.1.2方法
9.2結果與分析
9.2.1固定模型的確定
9.2.2三水平混合效應模型
9.2.3單水水平混合效應模型擬合
9.2.42水平混合效應模型擬合
9.2.53水平混合效應模型擬合
9.2.6誤差的異方差性
9.2.7模型評價
9.2.8模型套用
9.3小結
10混合效應模型在S—Plus軟體中的實現
10.1S—Plus軟體介紹
10.2數據
10.3線性混合效應模型在S—Plus軟體lme程式中的運行
10.3.1空模型
10.3.2加入協變數解釋組間變異
10.3.3在模型中納入組內解釋變數
10.3.4組內和組間變數互動作用評估
10.3.5增加隨機效應評估
10.3.6不同方差—協方差結構比較
10.3.7ML和REML方法比較
10.3.8多水平線性混合效應模型
10.4非線性混合效應模型在S—Plus軟體nlme程式中的運行
10.4.1單水平非線性混合效應模型
10.4.2多水平非線性混合效應模型
參考文獻
1緒論
1.1線性模型
1.2廣義線性模型
1.3單水平線性混合模型
1.3.1模型定義
1.3.2模型的參數估計
1.4多水平線性混合模型
1.5非線性混合效應模型
1.5.1單水平非線性混合模型
1.5.2多水平非線性混合模型
1.6模型擬合和比較
1.7混合效應模型構建的步驟
1.7.1運行空模型(empty model)
1.7.2加入解釋變數(explanatory variable)
1.7.3確定參數效應
1.7.4確定隨機效應參數的協變數(covariate variable)
1.7.5確定組內方差—協方差結構
1.7.6確定隨機效應的方差—協方差結構
1.7.7模型檢驗
2基於混合效應的落葉松樹高曲線模擬
2.1研究地區概況
2.2研究方法
2.2.1數據
2.2.2方法
2.3結果與分析
2.3.1基礎混合樹高曲線模型的擬合
2.3.2含有林分變數的樹高曲線模型構建
2.3.3含有林分變數的樹高曲線模型擬合
2.3.4隨機效應的方差—協方差結構
2.3.5模型檢驗
2.4小結
3落葉松單木生長混合效應模型
3.1研究方法
3.1.1樣本準備
3.1.2基礎模型
3.1.3單木生長混合模型構建
3.2結果與分析
3.2.1基於單木效應混合模型模擬
3.2.2基於樣地效應混合模型模擬
3.2.3方差—協方差結構
3.2.4模型評價
3.2.5模型檢驗
3.3小結
4落葉松樹幹削度模型
4.1研究方法
4.1.1數據
4.1.2方法
4.2結果與分析
4.2.1樹幹削度和材積相容模型
4.2.2樹幹削度非線性混合模型
4.2.3冠長率和林分密度對樹幹千形的影響
4.3小結
5基於線性混合模型的落葉松枝條特徵模型
5.1研究地區概況
5.2研究方法
5.2.1數據
5.2.2線性混合效應模型
5.2.3模型評價和檢驗指標
5.3結果與分析
5.3.1基礎模型構建
5.3.2枝條長度混合模型擬合
5.3.3枝條角度混合模型擬合
5.3.4枝條基徑混合模型擬合
5.3.5隨機效應的方差—協方差結構
5.3.6誤差的自相關性和異質性
5.3.7模型評價
5.3.8模型檢驗
5.3.9混合模型套用
5.4小結
6落葉松微纖絲角混合效應模型
6.1研究地區概況
6.2材料與方法
6.2.1數據採集和處理
6.2.2方法
6.3結果與分析
6.3.1基礎模型擬合
6.3.2混合模型擬合
6.3.3方差協—方差結構
6.3.4模型評價
6.4小結
7落葉松早晚材管胞長度混合效應模型
7.1材料與方法
7.1.1數據採集和處理
7.1.2方法
7.2結果與分析
7.2.1基礎模型擬合
7.2.2早材管胞長度混合模型擬合
7.2.3晚材管胞長度混合模型擬合
7.2.4方差一協方差結構
7.2.5模型評價
7.3小結
8基於多水平混合效應模型的落葉松木材密度模擬
8.1材料與方法
8.1.1數據採集和處理
8.1.2方法
8.2結果與分析
8.2.1落葉松木材基本密度的變異及早期選擇
8.2.2固定密度模型的確定
8.2.3混合效應模型擬合
8.2.4模型評價
8.3小結
9基於多水平混合效應模型的落葉松樹皮因子模擬
9.1研究方法
9.1.1數據
9.1.2方法
9.2結果與分析
9.2.1固定模型的確定
9.2.2三水平混合效應模型
9.2.3單水水平混合效應模型擬合
9.2.42水平混合效應模型擬合
9.2.53水平混合效應模型擬合
9.2.6誤差的異方差性
9.2.7模型評價
9.2.8模型套用
9.3小結
10混合效應模型在S—Plus軟體中的實現
10.1S—Plus軟體介紹
10.2數據
10.3線性混合效應模型在S—Plus軟體lme程式中的運行
10.3.1空模型
10.3.2加入協變數解釋組間變異
10.3.3在模型中納入組內解釋變數
10.3.4組內和組間變數互動作用評估
10.3.5增加隨機效應評估
10.3.6不同方差—協方差結構比較
10.3.7ML和REML方法比較
10.3.8多水平線性混合效應模型
10.4非線性混合效應模型在S—Plus軟體nlme程式中的運行
10.4.1單水平非線性混合效應模型
10.4.2多水平非線性混合效應模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