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源地震帶(Deep seismic belt)是指中源地震帶和深源地震帶的統稱,深度大於70k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深源地震帶
- 外文名:Deep seismic belt
- 學科:固體地球物理學
- 特徵:深度大於70km
- 類型:地震學術語
- 包括:中源地震、深源地震帶
深源地震帶(Deep seismic belt)是指中源地震帶和深源地震帶的統稱,深度大於70km。
深源地震帶(Deep seismic belt)是指中源地震帶和深源地震帶的統稱,深度大於70km。簡介地震按深度可分為3類:淺源地震(深度小於70km),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km),深源地震(深度大於300km...
震源深度超過300公里的地震。大多分布在太平洋一帶的深海溝附近,但又相隔有一段距離。1934年6月29日發生於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東邊的6.9級地震,震源深度達720公里,是已知震源最深的地震。深源地震即使震級很高,一般也不會造成災害...
地下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從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叫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地震為淺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間的地震為中源地震,超過300公里的地震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發生...
歐亞地震帶 即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 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動帶;全長2萬多公里,基本上與東西向火山帶位置相同,但帶狀特性更加鮮明。帶內有許多巨大斷裂,是地殼運動強烈的地帶,常發生破壞性地震及中、深源地震,地震之頻繁僅次於環太平洋...
郯廬斷裂帶及其地震 郯廬斷裂帶是東亞大陸上的一系列北北東向巨型斷裂系中的一條主幹斷裂帶,在我國境內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國東部不同大地構造單元,規模宏偉,結構複雜。是地殼斷塊差異運動的接合帶,是地球物理場平常帶和深源岩漿...
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部能量的80%。中國地處世界上兩個最大地震集中發生地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
發生在60千米以內的稱為淺源地震,淺源地震大多分布於島弧外緣,深海溝內側和大陸弧狀山脈的沿海部分,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千米深度以上的範圍內;而中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達到650千米左右,並且形成一個傾斜的地震帶——稱為本尼奧夫帶。
④構成貝尼奧夫帶的中源和深源地震,主要位於火山弧與弧後區之下。危害 地面破壞 地面破壞,如地面裂縫、塌陷,噴水冒砂等。海嘯、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衝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區的破壞。對海洋生物的危害 海底地震發生的同時,難免會從...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M=7.8)的震源深度亦僅為16公里。 除淺源地震外,在帕米爾、新疆西南部、西藏南部及台灣省東南沿海等地,還有中源地震分布。中國的吉林省東部和黑龍江省東部的延吉—牡丹江一帶,還有少數深源地震。其深度多為...
這裡分布著大部分淺源大地震和中深源地震,以及幾乎全部深源地震。地震分布從太平洋最北部的阿留申群島向東西兩個方向伸展;西經堪察加、千島群島到日本,向南繞菲律賓海板塊分成東西二支;西支經琉球群島、台灣、菲律賓和蘇拉威西,東支經...
深源地震的發現可以追溯到1922年。後來的工作表明,在許多島弧地區,中源和深源地震帶都具有特徵的傾斜幾何形態。1954年,Hugo Benioff把太平洋中的傾斜地震帶解釋為大洋塊沖入上復大陸塊的一個斜面,在後來提出的板塊構造中,這種解釋被...
中、深源地震則主要分布在火山弧及弧後地區。重力與磁 20世紀20~30年代,荷蘭學者F.A.芬寧·梅因納斯首先發現海溝是重力負異常帶。自由空間異常與均衡異常最低值位於海溝軸部或略偏陸側。自由空間異常低達-200毫伽以下,顯示出海溝...
按震源深度可分為深源地震,深300—700公里;中源地震,深70—300公里,淺源地震,深<70公里;其破壞性大。地震可能造成巨大災難,故要做好地震預報工作實踐證明,震前是有異常現象的,如地球磁場、重力場異常,地應力、地傾斜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