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近代教會建築傳播與影響研究

深圳近代教會建築傳播與影響研究

《深圳近代教會建築傳播與影響研究》是葛琳創作的傳播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6年5月。

該書旨在系統地研究近代時期教會建築所代表的外來建築文化在深圳地區的傳播與影響。該書並非是針對於一種建築類型的研究,研究重點亦不局限於教會建築功能、形式、構造等具象的物質因素,而是通過對教會建築的傳播背景和歷史史實、教會建築及受教會建築影響的傳統建築的物質空間、建築形式、建造的思想觀念的探究,探討外來建築文化在深圳地區的傳播與影響。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深圳近代教會建築傳播與影響研究
  • 作者:葛琳
  • 字數:172千
  • 首版時間:2016年5月
  • 類別:傳播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該書基於對基礎理論、歷史文獻、現狀建築的分析,探究建築物質因素背後的建造動因,通過以下幾部分做逐步深入的探討:第—部分,以深圳近代傳統村落體系的研究為基礎,通過對近代深圳地區歷史文獻及地圖資料的收集整理,探究教會建築傳入深圳地區的背景條件,以及基督新教與天主教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不同的傳教思路。第二部分,歷時性地考察教會建築在深圳的傳播過程,結合對深圳近代教會建築文獻資料、現狀遺存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近代時期教會建築在深圳地區傳播與影響的歷史。第三部分,通過建築及所在村落的實地調研和測繪,對建築的物質空間(建築類型與功能、建築選址與周邊環境、建築平面)、建築形式(建築立面、建築構件、建築結構、建築材料)、建築背後的建造觀念、建築所在村落的景觀以及教會建築對傳統民居的影響實例進行分析與探討。第四部分,通過對建築文化傳播學理論的研究,探討文化傳播的前提、基礎與條件,從巨觀層面上分析研究西方宗教建築文化在深圳地區傳播與影響的基本特性;並進—步探究教會建築對深圳近代傳統地域建築文化的影響,以揭示深圳地區傳統建築對外來建築文化吸收與接納的基本範式。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教會建築傳入深圳地區的背景條件
第三章 近代教會建築傳播與影響的歷史進程
1.1 本書的背景與意義
1.1.1 本書緣起
1.1.2 本書的意義
1.2 相關概念與研究對象
1.2.1 相關概念的釋義
1.2.2 研究對象的界定
1.3 研究現狀
1.3.1 關於深圳建築史學的研究
1.3.2 近代教會建築研究
1.3.3 中外建築文化交流研究
1.3.4 建築學與傳播學的交叉研究
1.4 研究創新點與具體方法
1.4.1 研究創新點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內容與框架
1.5.1 研究內容
1.5.2 研究架構
2.1 深圳地區傳統村落體系
2.1.1 新安縣全圖的繪製
2.1.2 清嘉慶《新安縣誌》所載村落情況
2.1.3 清中後期深圳地區的傳統村落體系
2.2 教會建築文化在深圳地區的跨文化傳播基礎
2.2.1 不同族群的文化包容性差異
2.2.2 宗族社會與村落體系的建構
2.2.3 深圳地區傳統民居靈活多變的建造形制
2.3 基督宗教教會在深圳地區的傳教策略
2.3.1 天主教在近代深圳地區的傳教策略與影響
2.3.2 基督新教在近代深圳地區的傳教策略與影響
2.4 本章小結
3.1 基督宗教在近代深圳地區傳播的歷史背景
3.2 基督新教在近代深圳地區的傳教及營建活動情況
3.2.1 巴色差會的傳教概況
3.2.2 巴冕會與巴陵會
3.2.3 基督新教教會建築的營造和分布
3.3 天主教在近代深圳地區的傳教及營建活動情況
3.3.1 天主教在新安縣的傳教概況
3.3.2 天主教教會建築的營造和分布
3.4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深圳地區現存近代教會建築典型實例分析
第五章 教會建築的傳播與影響範式研究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4.1 深圳地區近代的教會建築遺存情況調研
4.2 中心據點教會建築實例分析——以龍華浪口傳教中心為例
4.2.1 龍華浪口教堂與虔貞女校
4.2.2 三祝里福音堂與村落古民居
4.2.3 黃麻布村:基督新教與天主教的並立
4.2.4 水田老村天主教堂與村落景觀
4.3 中心村鎮教會建築實例分析
4.3.1 南頭天主教育嬰堂
4.3.2 布吉老墟基督教堂
4.4 處於交通要道的村落中教會建築實例分析
4.4.1 土洋天主教堂建築群
4.5 本章小結
5.1 跨文化傳播理論與外來建築文化傳播研究
5.1.1 文化與傳播
5.1.2 文化傳播的多種模式與驅動機制
5.1.3 文化傳播的過程與規律
5.1.4 跨文化傳播理論
5.1.5 本書研究與跨文化傳播理論的對應關係
5.2 近代深圳地區教會建築的建築元素
5.2.1 教會建築的物質空間
5.2.2 教會建築的立面形式
5.2.3 教會建築的構造方式
5.2.4 教會建築的選址與周邊環境
5.2.5 不同建築元素形成的教會建築類型
5.3 教會建築在近代深圳地區傳播與影響的驅動機制
5.3.1 內因:教會建築的文化優勢規律
5.3.2 外因:政治因素、地理氣候、經濟條件、技術材料與宗族制度
5.4 教會建築文化在近代深圳地區的影響過程與規律
5.4.1 教會建築文化中心擴散式的傳播與影響進程
5.4.2 教會建築與本地傳統民居的調適與融合
5.4.3 教會建築在深圳地區傳播與影響過程中的增值創新
5.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創作背景

地處中國南海之濱的深圳,歷史上始終處於偏離中原中心文化的邊緣地帶,近代時期的深圳,既不同於廣州、南京、天津、上海、瀋陽、青島等受西方大資本投資青睞的主流城市,又不同於五邑僑鄉(以開平為代表)這種,以華僑投資為媒介受北美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建築文化影響的中國傳統鄉村社會。深圳地區外來建築文化被接納的關鍵在於社會意識和風尚上的認同與欣賞,是對外來建築文化的主動汲取而非被動接受。並且,深圳的近代建築仍是基於傳統的工匠體系而營造的,被汲取的外來元素,僅是在既有模式上的接納,而未形成系統的轉型。教會建築,作為—種伴隨西方宗教文化傳入深圳的建築形態,它的傳播廣度在於基督宗教在地方民眾中的接受程度。在近代深圳以緊密排他的宗族體系為主導的村落系統中,傳教工作的成功進行通常意味著全村對基督宗教的接受,這使得帶有明顯西方文化色彩的教會建築能夠在整個村落中被接納甚至被推崇,從而影響傳統村落的建築風格與村落景觀。基於此,《深圳近代教會建築傳播與影響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重要觀點有:①主客觀背景條件決定教會建築的傳播與影響的路徑和結果。教會本身的傳教策略和態度是影響教會建築形制的主觀原因,而傳入地的客觀條件也對其形制的生成、傳播和影響起決定性作用。首先,教會建築的傳播與影響是基於近代深圳地區的傳統村落體系的,村落的地理區位和層級系統、村落與村落之間的溝通聯繫都會影響傳教據點的選擇以及據點的輻射路徑,進而影響教會建築形式的傳播範圍;其次,傳統村落的社會體制、宗族觀念、民居規制和資源技術等客觀條件決定了教會建築在建造時對外來建築元素的取捨,通常建造者們會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地理、易於實現並易於為本地居民所接受的構築形式,拉近和民眾的距離以達到傳教目的;並且,不同族群的文化包容性差異也會影響到傳教據點的選擇以及發展,在清康熙年間深圳地區復界後遷入的小型客家族群因具有更強的文化包容性而被傳教士們所青睞,他們樂於接受新鮮事物並在不同的文化中選擇對自身有益的方面進行汲取。通常客家村落的傳教據點都發展的比較早且規模較大,而處於廣府人聚居區的傳教據點往往較小。
②近代的深圳地區所有的教會建築都沒有按照純粹的西方宗教建築形制進行建造,大部分的教會建築都在本地傳統民居的形制基礎上進行改造,但在教會建築的內部空間上會保留有—些外來建築特徵。這些建築空間、形式、構造及建造理念上的特徵常常被傳播者們符號化,它們可能是原有西方古典建築形制中的—個簡化的片段或教士們依據本地條件改造成的新元素。符號化的特徵也促進了這些元素在本地區的客群中傳播,可以看到,本地區受教會建築影響的民居其外來建築式樣也都是片段化的,民眾往往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在房屋上附加外廊、陽台或其他裝飾元素,而民居本身的體制並沒有發生變化。
③調整融合與增值創新是移民社會的固有文化特性。移民文化的包容性決定了本地區對外來文化的排斥程度低於中國廣大內陸地區,不同文化的共存為跨文化傳播與交流創造了條件。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不同文化在反覆實踐和不斷的摸索中調整與融合,以尋求雙方的共性,並實現共同的增值發展。不同文化之間的調整融合與增值創新因此成為移民社會的固有文化特性,民眾對外來建築文化的接納、對先進建築理念及技術的汲取以及對本民族建築自身優點的堅持,對於深圳在全球信息交流的大背景下地域建築文化的走向有著深刻而積極的借鑑意義。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深圳近代教會建築傳播與影響研究》
2016年5月
東南大學出版社
978-7-5641-6458-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