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的
客家圍就是堡壘似的建築物,除了建圍屋,碉樓則是守衛大宅的門崗,一般建在四角。碉樓一般都是全封閉的非常堅固的建築,深圳地區的碉樓一般都是一個長方體,修建樓層越高,越便於瞭望;而且體積越大,裡面的功能越齊全,不僅能夠儲藏一些生活必需品,甚至可以躲進去住。碉樓上沒有窗戶,四面都有槍眼兼瞭望孔,攻守兼備,碉樓裡面的樓板都是木質的。
深圳地區的古碉樓文化似乎從來沒有真正進入過公眾視野,這是一件很令人心痛的事情。無論在舊村落的包圍中,還是荒僻的山野里,遺世獨立的碉樓為人們視而不見,不珍惜這些歷史留存,說明我們沒有珍惜歷史滄桑。
在冷兵器時代,中國人最早的防禦工程就是修築長城,在秦始皇之前的戰國時期就開始建長城了。對於平民百姓來說,修個籬笆牆也就算了,擋君子不擋小人,能攔住野豬之類的已經很不錯了。但對於富裕的家族來說,能高枕無憂地睡個安穩覺是頭等大事,所以,蓋房子先考慮建碉樓。
深圳碉樓從建築式樣上大致可分為獨立式、組合式、有院式,一種比一種複雜;建築特點分雙坡頂式、天台式,以及從天台式發展而來的中西合璧天台山牆式。雙坡頂式是最初的建築形式,頂部跟民房差不多,如西沖沙崗碉樓、大鵬天一涵虛、鹿嶺世居。天台式碉樓頂部是平的,周圍有女兒牆,牆上有射擊孔。最早的是垛形,叫雉堞牆;後來隨著西方風格滲入,頂部開始有了造型。獨立式碉樓,就是一座碉樓,沒有附屬建築。組合式碉樓也叫拖屋式碉樓,分一拖一、一拖二。一拖一又分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種類型。
最大碉樓群 矗立觀瀾
碉樓、古墟、客家堂圍並稱“觀瀾三寶”。有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觀瀾有碉樓114座,是我市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碉樓群,對研究深圳、寶安從清朝到民國近代史意義重大,同時也為研究粵東南近代建築史提供了最好的實物標本。
觀瀾的碉樓,建築形式、結構造型逐漸由純客家風格向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演變。例如,早期碉樓主要是客家人為防禦土匪騷擾而建,建築風格完全是中式,一般建在居住房屋的四角,以三四層高為主,基本沒有窗而只有槍眼。到了中期,碉樓望、防禦的意義漸弱,逐漸轉變為生活居住用,有的還直接用作商鋪。為了生活方便,碉樓中下部已設有窗,僅在樓頂才有槍眼。到了晚期,建碉樓已成為當地風俗,許多在海外發達的華僑回到故鄉後,為彰顯榮耀,碉樓越建越高,花紋圖案等更是融合了西方風格,越建越精緻豪華。如牛湖社區木頭湖村,有一座碉樓即為國民黨高官的女婿歸國後所建。
早期碉樓的樓板以木質為主;中期開始採用三合土加砂灰夯築;到了晚期即1920年到1930年,有的樓頂已採用現澆混凝土,當時被稱為“紅毛土”。其中一座8層碉樓高達30米,在層數和樓高上都創下“深圳碉樓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