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

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

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深南大道9003號,於1991年10月建成開放。是中國第一個薈萃各民族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和民居建築於一園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

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占地20多萬平方米,區內有27個村寨,是在中國民俗專家和各民族文化學者的指導下、保持少數民族風貌的原則上建造而成。中國民俗文化村以村寨為少數民族文化的播散地,通過民族風情展示與體驗、民族歌舞表演、民間手工藝展示、大型民間節慶活動和高科技互動體驗項目,多角度、多側面展示了中國各民族的民風民情和民俗文化。

2009年,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2010年,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被省民宗委評定為“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2011年11月22日,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被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命名為第三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深南大道9003號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9:00-22:30
  • 門票價格:全票220元
  • 著名景點:石牌坊群、白寨、彝寨、獨龍藤橋等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均可
  • 開業時間:1991年10月
發展歷史,建築格局,結構,特點,主要景點,綜述,蒙古包,壯寨,布依寨,白寨,佤寨,維吾爾族民居,土家族水上街市,茶馬古道,開發建設,基礎建設,所獲榮譽,文化活動,旅遊信息,開放時間,票價信息,地理位置,公共運輸,

發展歷史

1991年10月1日,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建成開放。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舉行開業儀式,姬鵬飛、錢偉長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及廣東省、深圳市負責人、海外嘉賓1000多人出席開業儀式。
2003年1月1日,深圳錦繡中華和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二園合一。
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

建築格局

結構

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占地20多萬平方米,園區內有27個村寨,按1:1比例建成。園區布局按功能要求,該園分入口區、景園區和管理區。
道路系統:道路分為三類。主要道路寬米考慮行駛電瓶車,為有特殊需要的遊人代步,呈二個環狀貫穿全園的主要景點。景點間遊覽路寬2.5米左右,便於遊客自由地領略各民族的風情。此外,還設定了林間小路,或環水、或盤山,供遊客漫步。
村寨的選擇:中國擁有56個民族。本園由於受用地面積的限制,不可能將所有各民族的民居一併建在園中。比較了各族的建築文化和民俗風情的特色,選擇了漢族、朝鮮族、維吾爾族、藏族、黎族、高山族、納西族、白族、景頗族、哈尼族、傣族、低族、侗族、苗族、瑤族、彝族、蒙族、哈薩克族等27個民族的民居。
村寨的布置:基本上按地區分類,如北京四合院、徽州民居和朝鮮族、維吾爾族等北方民居,布置在景園的東部;雲貴一帶少數民族的民居布置在西部;黎族和高山族民居,模擬其地理位置設計在景園的最南端濱海而建;其餘則布置在中部。
聚落:將建築造型、用材基本相似的民居適當集中,互為背景,形成聚落。例如雲南的少數民族多集居在山區,而其建築用材和造型有其內在的聯繫。因此將景頗大屋、低族、哈尼族等民居依次建在園的西南部土山的山腰和山頂上。
街衙:徽州民居和土家族民居,採用了街衡式的布置。兩條街建築造型不同,規劃手法各異。徽州為“ 旱街” ——建築沿道路兩側排列;土家街為“ 水街” ——建築沿河道兩側布置。這樣既避免了兩條街的雷同,又增添了水上遊園的情趣。
村寨:依山傍水建村寨,是傳統的聚居模式,也是現實村落環境的寫真。園中的苗寨和侗寨便是依山傍水的村寨。
別業:為增強園林情趣,再現“ 曲徑竹扉梅圃靜,水映茅屋明月溪” 的環境氣氛。將白族、納西族以及摩梭人民居都以獨門獨院的形式,建於山腳下或溪流旁。

特點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把中國各民族的居住形式、民俗風情薈集一堂,用來展示、傳播文化片斷,向華夏大地和五洲世界交流,使大眾共享這幾千年來中國各族人民創造的鄉土文化,這是深圳“ 中國民俗文化村” 的構思的原點。
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是中國有代表性的民族風情博物館。景區內花團錦簇,綠樹成蔭,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和諧統一,是在中國民俗專家和各民族文化學者的指導下、保持少數民族風貌的原則上建造而成。
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導覽圖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導覽圖

主要景點

綜述

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民俗村寨類景觀有:石牌坊群、白寨、彝寨、獨龍藤橋、拉祜寨、黎寨、土家族水上街市、風情河渡口、陝北窯洞、苗寨、侗寨、納西寨、布依寨、瑤寨、壯寨、摩梭寨、傣寨、佤寨、哈尼寨、高山寨、景頗寨、藏族民居、維吾爾族民居、蒙古包、朝鮮族民居、水寨。

蒙古包

蒙古包位於園區的東部,蒙古包是蒙古族的傳統住房,特點是容易裝拆搬遷。一座蒙古包只需兩峰駱駝一輛牛車就可運走,兩三個小時就可搭蓋起來。蒙古包內使用面積大,空氣能很好地流通,採光好,冬暖夏涼,遮風擋雨,適合牧民生活。蒙古包內右側為家中長者的座位和睡覺的地方,左側為一般家庭成員的座位和睡覺的地方。蒙古包的正中央有用來做飯和取暖的火爐,升火時,煙可從蒙古包頂的天窗排出。蒙古族的生活禁忌,就是烤火時不能用棍子在火盆內亂撥亂打,更不能在火上烤褲、鞋、襪等,因為這樣做是對火神的不尊敬。蒙古包一般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家庭經濟條件好或者人口多的,一家就有幾個蒙古包 。

壯寨

壯寨位於園區的西部,壯族民居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房屋一般稱為“乾欄房”,民俗村裡的壯族民居就是典型的“乾欄房”。“乾欄房”歷史悠久,具有適應南方山區地形和溫濕氣候的特點。“乾欄房”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無遮攔或鑲木條為牆,用來飼養牲畜和堆放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和附屬建築,用以存放糧食和農具等物品。“乾欄房”的陽台是姑娘們對情歌拋繡球的場所,堂屋是壯族人祭祖和招待客人的地方。壯家的神台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也是壯族人家中最尊嚴也是絕對不能觸犯的地方。壯族的神台與其他民族的神台不一樣,是一個箱形,看上去十分講究。神台下面的兩張椅子是壯族人家中長輩坐的,有男左女右的講究,其他人不可隨意坐。壯族民居的房間也有一定的講究,背對神台左大右小,這個大小指的是輩份大小。左邊是老人房,右邊是壯家兒女的房間。壯家女兒的房間看來小巧玲瓏,壯家姑娘經常坐在窗前繡制精美的繡球 。

布依寨

布依寨位於園區的西部,布依族一般都居住在半山腰及河流邊,民居依山傍水而建,因地而異,就地取材,利用木材和石頭建房子,房頂上一般蓋茅草或稻草,但大多數都用石板蓋屋。貴州流行的“八大怪”之一就是布依族的“石頭當瓦蓋”,這種獨特的建築形式一般“以木為架,石頭為牆,石片為瓦”,特點是冬暖夏涼,隔熱驅濕,不怕火災。房屋一般是一開三間,中間是堂屋,兩邊是臥房,按左大右小排序,左邊住老人,右邊住年輕人。右邊床前不遠處一般設有火堂,用於冬天取暖、烤茶、聊天、家庭議事。布依族不在正屋的火堂煮飯、炒菜,廚房在靠正房的旁邊搭一偏屋,在正房的牆上打一個四方形洞口,用於傳遞酒飯、碗筷。中堂是布依族敬奉祖先的地方。

白寨

白寨位於園區的西部,白族的住房多數為兩層樓房,以三開間較為普遍,平面多採用“一正兩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白族民居注重照壁和門樓雕刻,院子寬大開闊,陽光充足;地面多用石板或印石拼花鋪成,有的院子還砌有花台。畜圈和廚房一般與主房分開而建,有的建在主房兩側,有的建在主房對面或廂房裡。白族房屋以座西朝東為正向,大門一般都在整棟建築的左前方,都有門樓,多用磚頭和石灰砌成“斗拱”,用木料作瓦檐的裙板和門楣的花飾,上面有簡樸矯健的浮雕和彩畫,有的人家還有“雙龍搶寶”或“丹鳳朝陽”之類的透雕。
白族人習慣住在樓下,樓下中央的房間叫堂屋,天井大,通風充足,是日常生活和接待客人的主要地點。堂屋左側是新娘房,房裡的桌子上有一個米斗,斗里有一把剪刀、一把尺子和一桿秤,表示新娘會量體裁衣,會精打細算,會做生意。堂屋右側是老人房,供老人居住。樓上多用作儲藏糧食,一般不住人;廚房常和臥室連在一起。高寒山區白族的住房,主要是單間或兩間相連的“垛木房”,四壁全用圓木相扣堆壘而成。為了禦寒,每家設有火塘,下支三腳架,供燒飯和取暖用 。

佤寨

佤寨位於園區的西部,佤族村寨大多建在半山腰或山頂上,曾被稱為“山地民族”。村寨一般有百戶左右,大村寨有三、四百戶,小村寨有二、三十戶。住房因地而異,以竹樓為主,多為以草、竹、木為構成的“乾欄”式建築。竹樓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堆放柴木等雜物或飼養牲口,兩層之間通過“樓梯”來溝通,樓梯伸向樓門之外的空間地帶是晾曬物品的陽台。屋內陳設簡單寬敞,必不可缺少的是一個主人使用的火塘,一個供祭祀用的火塘,和一個加熱牲畜飼料的火塘。過去,祭祀和牲畜飼料加熱的火塘是分開的,後來逐漸合為一體,這種變化反映了社會發展引起的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

維吾爾族民居

維吾爾族民居位於園區的東部,維吾爾族的民居建築一般都是土木結構的平頂方形房子,居室前有較寬的前廊,臨廊搭有葡萄架,葡萄架下寬敞的院子是人們乘涼和開展節日活動的地方。室內的牆壁上有大小不等的壁龕,主要用於存放生活用品。家裡一般沒有椅子,僅僅擺放圓形或長方形的矮桌子一張,在吃飯和接待客人的時候使用。

土家族水上街市

土家族水上街市位於園區的中部,土家族的房屋建築通常有“吊腳樓”、“轉腳樓”。“吊腳樓”一般多為九柱落地,橫樑對穿,它有防潮、防蛇和野獸的作用,被山區生活的土家人所喜愛。“轉腳樓”就是樓上四面有走廊的房屋。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項目位於中國民俗文化村,占地總面積達12萬平方米,該項目以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為主題,以高科技手段為載體,是集民俗展示、風情表演、大型動感體驗、主題餐飲商品於一體的大型綜合休閒娛樂項目,是開業以來建設的第一個娛樂化主題片區,主要包括山地部落、茶馬古鎮、古道體驗、傣寨風情等四大主題活動區。以歷史文化為主題,通過民俗展示、風情表演、動感體驗等手段,還原滇藏地區茶馬古道部落的真實場景。
茶馬古道項目一期“山地部落”位於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中心區域,占地面積約13175平方米,主要包括中國國內首家民俗互動數字影院—佤王府,獨特佤族魅力風情秀,佤族、景頗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的民族民居展示、羌族碉樓群以及古老的羌族趣味遊戲,復活茶馬古道時期西南的民俗生活場景。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2011年元旦,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茶馬古道項目一期“山地部落”啟動,為遊客提供參觀、互動等多樣化遊樂服務。

所獲榮譽

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先後被命名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全國青年文明號”等稱號。
1994年,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2007年,國家民委確定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為“民族文化工作聯繫點”。
2009年,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2010年,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被省民宗委評定為“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2011年11月22日,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被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命名為第三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平面圖平面圖

文化活動

1996年5月9日,深圳市第二屆“大鵬文藝獎”頒獎儀式在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中心劇場舉行。該獎是深圳市最高的常設性文藝獎項,共評出1990~1995年文學等9個文藝門類的優秀作品116件。
1997年4月27日,“我們愛祖國,我們愛香港——粵港兒童大聯歡”活動在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舉行。
2008年11月22日,第二十屆世界模特小姐國際總決賽在深圳民俗文化村舉行。
2009年9月22日,祝福祖國”——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深圳各民族大聯歡活動在深圳民俗文化村舉行。
2011年9月29日,深圳市錦繡中華民俗文化村20周年慶典,全市56個民族代表身穿民族服裝歡聚深圳民俗文化村,時任深圳市市長許勤、副市長吳以環、廣東省民宗委副主任李秀英等領導到賀,並與民族代表合影留念。時任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宗局局長姚任同志參加了慶典。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開園時間:平日9:00;國家法定節假日8:30。
閉園時間:22:30。

票價信息

票種類型
價格
備註
全票
220元
不限
半票
110元
註:僅限1.2-1.5米小孩及65-70歲老人
可以預訂(老人半票入園時需出示身份證)
套票
245元
註:官微門票+電瓶車+遊覽船
半票:身高1.2~1.5米的兒童65-69周歲老人(憑身份證),持有三級以上殘疾證的殘疾人、境外殘疾人(憑殘疾證),現役軍人(憑有效證件),七至十級殘疾軍人(憑殘疾軍人證)。
免票:身高1.2米以下兒童、70周歲以上老人(憑身份證或護照),持一、二級傷殘證明的殘疾人(憑殘疾證),一至六級的殘疾軍人(憑殘疾軍人證),一至四級殘疾軍人可免一位陪同。本人持深圳市老齡委頒發的《深圳市敬老優待證》與身份證同時使用。

地理位置

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深南大道9003號,坐落在深圳灣北側,東臨微縮景園“錦繡中華” ,西端和僑城的“ 東方花園”別墅區接壤,用地平面呈拉開的“V ” 字形。
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

公共運輸

  • 公交
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附近的公交站:錦繡中華(公交站),途徑公交:深圳公交101路、113路、121路、123路、204路、209路、222路、223路、234路、245路、26路、301路、311路、323路、324路、328路、32路、365路、367路、373路、383路、390路、54路、54區間線、59路、79路、B603路、K123路、N5路、N6路、觀光1路。
  • 捷運
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附近的捷運站:華僑城捷運站(D出口),途徑捷運線:深圳捷運羅寶線(1號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