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雙冢遺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東南王店鄉雙冢村北側,面積約52800平方米,是一處含有龍山、二里頭、商文化的古代文化遺址,春秋時陳女厲媯、戴媯葬於此而得名“雙冢”。
淮陽雙冢遺址雙冢一高20米,一高16米,系夯土築成。冢下為範圍較廣的古文化遺址,平均文化層深度在5米左右。遺址內遺物豐富,冢東南有紅燒土房基面。是一處人口稠密,規模較大的古代村落遺址。淮陽雙冢遺址遺存為研究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和古代人類生存活動、遷徙演變、人群互動交流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2019年10月7日,淮陽雙冢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陽雙冢遺址
- 地理位置: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東南王店鄉雙冢村北側
- 所處時代:新石器時代至商
- 占地面積:約 52800 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8-0083-1-083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72年,民眾取土時發現了淮陽雙冢遺址。
遺址特點
淮陽雙冢遺址雙冢一高20米,一高16米,面積約5740平方米,系夯土築成。遺址附近的地勢比周圍地面高約2~4米,土冢西面600米、東面80米,北面40米、南面60米的範圍內為遺址區。冢下為範圍較廣的含有龍山、二里頭、商文化的古文化遺址,面積約52800平方米,平均文化層深度在5米左右。遺址內遺物豐富,冢東南有紅燒土房基面。是一處人口稠密,規模較大的古代村落遺址。因春秋時陳女厲媯、戴媯葬此而得名“雙冢”
文物遺存
淮陽雙冢遺址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至周,採集陶器質地有夾砂灰陶、夾砂紅陶、夾蚌屑灰陶、泥質灰陶、磨光黑陶五種。器形有鼎、甗、深腹罐、圓腹罐、高領罐、折腹盆、刻槽盆、缽、圈足盤、鬹、瓮、缸等。紋飾以籃紋為主,次為方格紋、繩紋、弦紋等。經研究,認為是一處面積較大的龍山文化晚期遺址。
淮陽雙冢遺址還出土了陶紡輪、陶網墜、石鏟、石錛等古代生產用具,並發現有大量的鹿角、蚌殼、豬、羊、狗、牛的骨骼。
淮陽雙冢遺址調查發現黑褐色罐片,頸部飾附加堆紋,其上有刻劃紋,另見器表有筆狀擦痕的罐片,屬岳石文化遺物。
歷史文化
雙冢名字由來
清順治《陳州志》載:“城東南十二里,二冢相連,高六七丈,或以為春秋時陳女厲媯、戴媯適衛莊公,厲媯生孝伯,早死。戴媯生桓公,嬖人生州吁,莊公死,桓公立,州吁殺桓公而自立。二媯大歸於陳,卒葬於此”
1991年版《淮陽縣誌·大事記》對此略有所載:“周桓王元年,陳桓公二十六年(前719年),衛國州吁弒衛桓公完,完母陳女戴媯與其姊厲媯歸陳。”又據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版《淮陽縣誌·古》載:淮陽“雙家有二處,一處在城東南十二里,雙冢村北,二冢相連,高六、七丈;一處在城西,高丈余。又云:春秋時陳女厲媯適衛莊公,生孝伯蚤死,其妹戴媯生桓公(完),嬖人生州吁。莊公卒,桓公(完)立,州吁弒桓公而自立,二媯歸於陳,卒葬於此。”說明,衛州吁叛亂後,陳女厲媯、戴媯姊妹二人回歸陳國,卒後葬於陳。二墓相連,故俗稱“雙冢”。然而,未明確哪處雙冢為實。
研究價值
淮陽雙冢遺址遺存為研究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和古代人類生存活動、遷徙演變、人群互動交流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保護措施
1962年4月,淮陽雙冢遺址被淮陽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縣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7月,淮陽雙冢遺址被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6月,淮陽雙冢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7日,淮陽雙冢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淮陽雙冢遺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東南王店鄉雙冢村北側。
淮陽區雙冢遺址
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淮陽雙冢遺址,路程約9.1千米,用時約16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