淦姓

淦姓

淦姓本是匈奴單于兒子金日磾的後代,金是漢武帝託孤臣之一。叢姓與淦姓其實是一家人。在南宋的時候節度使金斌瀨,因為和金國容易混淆造成不便,於是高宗皇帝賜他姓淦,他的後人就開始改姓淦。淦姓主要在永修繁衍與分布。九合、馬口、三角鄉是大姓,據說這是淦國榮、國英兩兄弟分別繁衍而來。四川瀘州也有個淦姓集中點。但是無疑多數淦姓人居住永修。出名的淦克群、克鶴等人均來自廖坊。本地永修各界的名人就多了去了。1646年10月,永修人淦君鼎一門殉難報效明朝,被人們讚譽為“官無九品重千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淦姓
  • 讀音:gàn
  • 其他寫法:凎、汵、灨
  • 來源:江西贛江支流淦水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各支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淦姓宗祠通用聯,歷史名人,淦 安,淦克超,淦和平,淦克順,淦家喜,淦克生,淦家凰,淦姓其他來源,

基本介紹

淦(凎)[淦、凎、汵、灨,讀音作gàn(ㄍㄢˋ)]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江西贛江支流淦水,屬於以居邑名稱名為氏。據史籍《姓考》記載:淦氏,“吉州人,因水為姓。”史籍《千家姓》中記載:淦氏為“清水族。”據江北縣淦家溝《淦氏族譜續譜》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位金老宰相因幼主昏庸無能,便棄官告老還鄉,後攜家小四處遊歷。有一次,他來到江西中部贛江附近的淦水河畔,見此地山清水秀,便定居下來,便以淦水河的“淦”字為姓,隱姓埋名,耕讀自娛,後其生息繁衍之地被世人稱為“新淦”,後被人簡化作“新乾”,最後發展成為江西境內的大城埠(今江西吉安新乾)。
淦水,源出江西省清江縣東南部的離山,北流經紫淦山入贛江。新乾淦氏傳至清乾隆年間的後期,有個叫淦農的人率家族入川,定居於江北縣(今重慶江北區),傳衍至今,有子孫千餘人。

第二個淵源

源於改姓,出自南宋朝時期的金氏官吏,屬於避難改姓為氏。傳說,在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小王朝執政時期,東北地區有一金氏官員犯了官司,為讓他躲避朝廷的罪罰,有人暗中向宋高宗說情。宋高宗當時剛剛偏安於臨安不久,對許多廷屬官吏的所作所為都睜眼閉眼,以穩定朝廷政局,於是便指了一條變通之道:讓他南下隱姓埋名,躲避朝廷懲處。
後來這位金氏官員到了江西省永修縣一帶定居,因居地臨水,便在自己的姓氏“金”前面加上“氵”偏旁,由“金”變“淦”,稱淦氏,其後裔子孫皆沿稱淦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改姓,出自江西鄱陽金氏,屬於因故改姓為氏,或帝王賜姓改姓為氏。傳說,兩宋之際,江西鄱陽有一個人叫金斌賴,官至節度史。因當時大金國正與南宋王朝爭戰,宋高宗趙構下旨各地勤王,金斌賴也領軍前來臨安(今浙江杭州)。當金斌賴來到朝廷面聖時,宋高宗正在酣睡,夢中聽太監說“金斌賴”到,他聽成諧音“金兵來”,嚇得鑽到龍桌下篩糠。後來,見進來的是屬下大臣金斌賴,宋高宗十分羞惱,就說:“愛卿,你的名字不好!”遂提筆在“金”字前加上“氵”,改金為“淦”。
宋高宗金口御筆之重旨,誰敢不從?因此,金斌賴只好改姓“淦”,其一族人也只能隨之,皆改稱淦氏,成為淦氏的另一支由來。

第四個淵源

源於匈奴族,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後,屬於因故改姓為氏,或帝王賜姓改姓為氏。據傳,宋高宗趙構有一日翻閱批文,偶見一制置使(宋朝官職,為節制某一地區各路軍隊之武官)姓金名賦,於是他便詢問身邊的臣子:這金賦何人?大臣告訴他,金賦是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後,很能打仗。
宋高宗望字生義,聯想到自己曾被金國扣為人質的經歷,而金國人也是匈奴的一支,便如有梗刺喉,遂提御筆一揮,便給金賦的姓氏“金”字的邊上添“氵”,改為“淦”,以洗金恥。從此,金賦一族只好改姓“淦”。傳說今日江西省境內的淦氏一族多源於此。

各支始祖

淦定二:元末由進士升授通奉大夫,世居豫章臨江府新淦縣,生七子:淦仁五、淦義一、淦禮三、淦義四、淦仁四、淦義五、淦禮六。淦仁五任河南開封知府,復任湖廣岳州府。淦定二與長子淦仁五由江右遷居洞庭之君山,後避陳友諒兵燹,於元順帝年間再遷湘湄之楚沖裏白沙都。淦仁五生有二子,長子淦明武任保定知府,次子淦明祿任戶部尚書,仍居臨湘印石畈牌樓坡,後更名淦家砦黃旗嶺。明洪武年間徙居巴邑,落業密松山,開基王坡洞,越十傳至淦耀選,復遷謝家山。有譜序曰:“維吾郡淦氏,其先居豫章之偶亭淦水,泊乎改名新淦,因以邑為氏。”是為新淦淦氏始祖。

遷徙分布

淦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七百九十一位,以巴陵、吉州、巴郡為郡望。
今江西省的南昌市、上饒市鄱陽縣、吉安市新幹縣、九江市永修縣,湖南省的岳陽市,四川省的瀘州市、廣安市,廣東省的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惠州市、中山市,重慶市的江北區,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的蕪湖市,江蘇省的南通市、常州市,台灣省的台中市等地,均有淦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岳 州:亦稱巴陵郡、岳陽郡,今湖南嶽陽。古稱“通衢”,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在巴陵地區休養生息。夏商時期為荊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周敬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505年)築起了西糜城,是為境內建城之始。秦朝統一六國,岳陽市大部分地區屬長沙郡羅縣。西漢時屬長沙國下雋縣,漢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東吳孫權在今平江縣東南的金鋪觀設漢昌郡,這是岳陽市境內之始。三國公立之時,東吳派橫江將軍魯肅率萬人屯駐於此,修巴丘邸閣城。晉武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建立巴陵縣。漢惠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置巴陵郡,郡治設在巴陵城,從此岳陽城區一直作為郡治所。南朝宋元嘉十年(己卯,公元439年)置巴陵郡。隋文帝時期精簡郡縣,廢巴陵郡,建為巴州,隋開皇十一年(辛亥,公元591年),改巴州為岳州。宋朝恭宗趙顯德祐二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岳州為岳州路。元朝至正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369年),改岳州路為岳州府。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公元1899年),清政府開闢岳州為通商口岸。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陵縣為岳陽縣。1964年10月,設立岳陽專署。1975年12月恢復岳陽市建制,屬岳陽地區管轄。1983年岳陽市升為省轄市,1986年2月實行市管縣。
吉 州:亦稱吉安府。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荊斬棘,生息繁衍,從其河東案山古文化遺址可以得到證明。夏、商時期,吉安為中原九州之一的揚州西南境域;西周時期屬周文王五世孫周章封地;春秋時期屬吳國。周元王三年(戊辰,公元前473年),地入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地入楚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1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始置廬陵縣,屬九江郡。故吉安古稱“廬陵”。漢朝時期廬陵屬豫章郡。三國時期,豫章郡屬孫吳國,孫吳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孫策分豫章郡置廬陵郡,郡治在今泰和縣城西北十五公里處。曹魏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郡治遷西昌縣治(今江西泰和)。西晉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廬陵郡治遷石陽城(今江西吉水)。東晉朝鹹康八年(壬寅,公元342年),太守孔倫遷建郡城於今吉安市區孔家灣附近。隋朝開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改廬陵郡為吉州,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稱,遷建州城於今吉安市區趙公塘一帶;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改吉州為廬陵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再改廬陵郡為吉州;唐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遷建州城於今吉安市區北門街道轄區內;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吉州為廬陵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改廬陵為吉州。宋朝開寶八年(乙亥,公元975年),置吉州廬陵郡軍事。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廢吉州軍事,置吉州路總管府,領廬陵等八縣;元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為吉安路,轄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縣,取吉水、安福兩州各一字命名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廢吉安路,置吉安府,轄九縣。清朝初期沿明制;清乾隆八年(癸亥,公元1743年),析永新及安福地置蓮花廳,領九縣一廳,直至清末。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吉安府,直屬江西省。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置廬陵道於宜春,轄二十一縣,改廬陵縣為吉安縣。民國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廬陵道遷至吉安。民國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廢廬陵道,直屬江西省。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全省划行政區,置第九行政區公署于吉安。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改第九行政區為第三行政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于吉安。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6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召開第三次會議,決定成立中共吉安地方委員會、吉安公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7月16日,吉安城解放、地委、專署機關人員進駐吉安城;9月,吉安分區改為吉安專區;中共吉安地委初屬江西省委和贛西南行政區黨委領導。1951年7月贛西南行政區黨委撤消後,一直歸屬江西省。1968年5月,改吉安專區為井岡山地區。1979年7月再度改為吉安地區。2000年5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吉安地區設立地級吉安市,轄吉州區、青原區、井岡山市、吉安縣、吉水、安福、峽江、新乾、永豐、泰和、萬安、遂川、永新共一市二區十縣。
巴 郡:亦稱巴州,位於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東臨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連陝西漢中;地貌多為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時期,古巴族人就在該地區繁衍生息,春秋時期,巴州是巴子國的首都。戰國時期秦國取古巴子國之地置巴郡,其時轄地在今重慶市一帶地區。東漢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劉璋改巴郡為巴西,治所在閬中(今四川閬中)。後另以江州(今重慶)為治所,置巴郡。南朝齊國代置墊江縣,北周時期改稱巴縣。南北朝時期北魏建巴州,後期為楚州,隋朝時期改為渝州,又以渝州為巴郡。由於唐朝許多詩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稱,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為巴中縣。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四川省原達縣地區所轄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縣劃出設立巴中地區,並批准巴中撤縣建市,地區行署設在巴中市。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區,巴州成為重慶市巴南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巴中地區和縣級巴中市,設立地級巴中市,原巴中市改為巴州區。巴中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巴州區。

堂號

岳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巴陵堂、岳陽堂。
吉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吉安堂。
巴郡堂:以望立堂,亦稱巴州堂。

家譜文獻

江西巴陵淦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湖南省岳陽市圖書館。
江西儀林淦氏族譜,著者待考,明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江西省吉安市博物館。
重慶江北淦氏族譜續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重慶市江北區淦家溝村。

字輩排行

湖南巴陵淦氏字輩:“明念志廷萬玉尚興承立大邑是馨香承先思佑啟修譜志榮昌忠孝能垂訓賢良自發祥”。
江西永修淦氏字輩:“世祖(子)本年(元)長克(墨)家作(各)述方誌字韓月日”。

淦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源於淦水;派衍洞庭:此聯述說淦氏一族的源流與郡望,是贛江的一條小支流,發源於今江西省宜春市下轄的樟樹市東南離嶺。

歷史名人

淦 安

(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靖州知府。

淦克超

著名學者 江西永修九合前舍淦家人。

淦和平

江西省永修縣九合鄉樟山人。武術散打運動員,八歲開始師從劉順榮老拳師學習岳家拳,後被峨嵋派正光大師收為關門弟子。1986年獲得全國首屆武術擂台賽52公斤級第四名。並於同年參與電影“三上峨嵋”和“八卦蓮花掌”的拍攝,當年多家報紙均有報導。先生曾任江西省永修縣第二中學體育教師,現任江西省永修縣第一建築公司總經理、兼永修縣然氣辦負責人。

淦克順

(公元1949~今),江西永修人。著名地方外科醫生。永修縣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曾任外科副主任,現任醫院業務副院長,中華醫學會九江分會會員。兼任永修縣政協常委,民革永修縣副主委。

淦家喜

(公元1957-今),江西永修九合人門樓坂上人。1974年參軍駐守福建廈門金門前線小嶝島4年,1979參與對越自衛還擊戰爭,腿受傷……優秀共黨員;目前大兒子淦作武,大學畢業在中國電信撫州分公司工作(孫:淦靖龍);小兒子淦作權參軍為新疆武警,目前已退伍,但仍然在新疆哈什工作,未婚

淦克生

(公元1958~今)。江西永修人。經濟師。1974年在永修縣白蓮湖魚場工作,1977年在新余鐵路工程段,歷任線路工、團總支副書記、團委書記。其間,多次被段評為先進工作者,被南昌鐵路分局評為優秀黨員。1984年任新余鐵路地區團委書記,1985年任南昌鐵路分局團委常委。同年10月調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永修縣支公司工作,歷任股長、副經理,現任經理、黨支部書記。

淦家凰

(公元1959~今),江西永修人。著名基礎教育家。1988年於江西電視大學畢業。曾任永修九合中學教務主任,永修縣教委教研室中學語文教研員,江西永修三中教務處副主任,中學一級教師。全國毛澤東教育思想研究會會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中學教育與研究中心會員,全國青年教師聯誼會會員,中國華東修辭學會會員,江西省中學語文研究會會員,九江市中學語文研究會理事。

淦姓其他來源

關於淦氏起源民間有幾種說法:
一:以水為氏,江西永修多此姓;淦水,源出清江縣東南離山,北流經紫淦山入贛江
二:宋高宗時東北有一金姓高官犯了官司,為讓他躲避官司,有人暗中向宋高宗說情,宋高宗便指了一條變通之道,讓他南下隱姓埋名躲避朝廷懲處。後來金姓高官來到了江西省永修縣定居,並在自己的金姓前面加上三點水,由金變淦
三:據傳,南宋偏安一隅皆因受北方金國衝擊,南宋上下許多能人志士上諫朝廷北上抗金,其中南方一支金姓義士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為將該支金姓義士與北方金姓區別,朝廷特地在金姓旁添加三點水,賜姓為淦。
四:淦姓起源江西鄱陽縣金姓,金斌賴官至節度史,因金國與南宋開戰,高宗下旨各地勤王,其面聖時,高宗在睡夢中聽一太監說"金兵來"到,下得鑽到龍桌下.後看見進來的是金斌賴,就說,愛卿,你的名字不好,就在金字前加三點.這就是淦姓的由來
五:淦姓原姓金,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磾的後人,據傳宋高宗一日翻閱批文,偶見一制置姓金名賦,望文生義,聯想到金國之惡,如有梗刺喉,筆一舉,給金邊上添三點水,改為淦,一洗金恥,今日江西淦姓後代,多源於此。
《儀林淦氏族譜》是宋代大儒陸九淵所做的序,據族譜記載淦姓是在宋高宗在讀某節度使“金斌賴”奏摺時因為其名與“金兵來”相似故賜姓“淦”而為“淦斌賴”。從“淦斌賴”以上可推塑其祖“金光陳”。再往前推關於族系源流的記錄均語焉不詳,但起源是漢代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磾,金日磾後來歸順漢朝被拜為車騎將軍,封金其為秺侯。族譜上還記載淦國英、淦國榮之父(名字忘了)於明清時期(一說避難,一說謫遷)。為一渡河老者指點:江西省永修縣九合鄉廖坊洲地形為“龍”(四面環水,洲上有麋鹿和仙鶴)乃福地,故定居發家至今。現今永修縣淦姓都是國英、國榮後代。國榮遷出廖坊,先今廖坊村近千戶,無一雜姓,九合鄉淦姓占半數之多,都出自國英。清人王士禎《池北偶談·談獻六·叢氏》:“江西多淦氏,舊傳亦金日磾後。有金賦者為制置使,宋高宗為加點水,遂有淦姓。”
綜上結論:
第一種說法太籠統不足以為信;
第二,三種說法皆為後人猜測,無史實資料能佐證,不可信;
第四種說法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太過於戲說,不可全信;
第五種說法比較可信,因為它與族譜中的記載相似,且與清人王士禎《池北偶談》中的說法相似,但應是淦(金)斌賴,而非金賦,至於具體的細節應該以族譜為準。再往上推應是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有《儀林淦氏族譜》和《池北偶談》為證),也就是說淦氏後人可能皆為匈奴人後裔,但歷經千餘年已基本被漢化(據傳在淦氏家族中每一代中總有長的高大魁梧健壯,肩寬腿長,黑髮多須,鼻子高挺,凹陷的大眼睛的人出現,所謂返祖現象)淦姓大多在江西永修,至於四川淦氏一中說法是明末時期族人淦君鼎組織本族子弟兵保衛祖國南方邊陲,兵敗後族人散居在四川一帶深山。這是故老相傳,尚沒有確實的考證。另一種猜測可能是湖廣填四川時期遷往四川的。南昌,湖南省岳陽市,台灣台中也有分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