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質海岸潮汐汊道口門形態演變動力機制研究》是依託河海大學,由龔政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淤泥質海岸潮汐汊道口門形態演變動力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龔政
- 依託單位:河海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淤泥質海岸的中小潮汐河口是潮汐汊道的一個類型。由於河口建閘和沿海灘涂圍墾等人類活動的影響,入海河道閘下淤積、潮汐汊道萎縮等成為普遍而嚴峻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防洪排澇、港口航運等。開展淤泥質海岸潮汐汊道口門形態演變動力機制研究,對於保持入海港道防洪排澇能力、合理開發利用灘涂資源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交叉運用動力地貌學和海岸動力學等,具有重要的學科意義。選擇具有漫長淤泥質海岸的江蘇沿海為例,通過遙感分析和沉積剖面調查等手段,弄清江蘇淤泥質海岸潮汐汊道口門形態演變特徵和規律;以水-沙關係為核心,基於現場觀測資料,建立適合於極淺水區潮汐汊道的三維水動力及泥沙數學模型,以理想潮汐汊道為對象,探索潮汐汊道口門形態演變的動力機制。
結題摘要
淤泥質海岸的中小潮汐河口是潮汐汊道的一個類型。由於河口建閘和沿海灘涂圍墾等人類活動的影響,入海河道閘下淤積、潮汐汊道萎縮等成為普遍而嚴峻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防洪排澇、港口航運等。開展淤泥質海岸潮汐汊道口門形態演變動力機制研究,對於保持入海港道防洪排澇能力、合理開發利用灘涂資源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交叉運用動力地貌學和海岸動力學等,具有重要的學科意義。選擇具有漫長淤泥質海岸的江蘇沿海為例,通過遙感衛片分析、斷面資料分析、沉積剖面調查等手段,剖析了潮汐汊道口門形態自然演變特性,揭示了潮汐汊道演變與灘涂圍墾的相互促進關係;開展了潮灘近底邊界層高解析度水沙結構現場觀測,首次捕捉到潮灘邊界層流速—含沙量同步資料,揭示了潮汐不對稱現象,及漲潮初期、落潮後期的高流速及泥沙延滯效應,證實了薄層高速水流對灘面的強烈塑造作用;建立了適合於極淺水區潮汐汊道的三維水動力及泥沙數學模型,實現了潮灘—潮溝系統中長期演變數值模擬,揭示了淤泥質潮灘—潮溝系統發育演變機制,剖析了沙源供給對潮灘橫剖面形態的影響,完善了供沙充分條件下雙凸形橫剖面發展機理;建立了江蘇中部潮灘典型橫剖面灘面變化現場觀測系統,揭示潮灘在潮汐、波浪等多種動力作用下的時空變化規律,探究潮灘“地面過程”和“地下過程”。在本項目資助下發表論文12篇,其中SCI收錄4篇、EI收錄3篇、ISTP收錄3篇;研究成果獲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3),獲軟體著作權1項,申請發明專利2項,201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年-面上項目連續資助項目(資助號51379003)。2012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培養博士研究生1名,碩士研究生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