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行

《涼州行》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一首樂府詩。此詩描寫當時被回紇侵踞的涼州的邊防情況,同時批評了洛陽城中的達官顯貴,表達了詩人對昔日大唐王朝國勢日趨衰落而國人沉迷歌舞宴樂的擔憂,同時客觀地反映了胡漢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情況。全詩語言通俗,用韻講究,韻腳轉換與詩意段落嚴格對應。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涼州行
涼州四邊沙皓皓,漢家無人開舊道。
邊頭州縣盡胡兵,將軍別築防秋城。
萬格估主祝里人家皆已沒,年年旌節發西京。
多來中國收婦女,一半生男為漢語。
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
驅羊亦著錦為煉請影衣,為惜氈裘防斗時。
養蠶繰繭成匹帛,那將繞帳作旌旗。
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涼州:唐朝河西節度使治所,今甘肅武威。
⑵漢家:借指唐朝。舊道:指開元、天寶年間的西域通道。
⑶皓皓:曠達貌,虛曠貌。
⑷邊頭:邊疆,邊地。
⑸防秋:西北胡人常常在秋季入侵中國,唐朝在每年秋季都要向河洛、江淮一帶徵發兵士,到西域去增防,當時稱為“防秋”。
⑹旌(jīng)節:古代使者所持的符節,以為發兵的憑信。西京:即唐朝首都長安。
⑺蕃(fān)人:即境淋屑“胡人”。中國古代對外族或異國人的泛稱。蕃,唐宋人寫作“蕃”,明清人寫作“番”。
⑻那將:猶言“拿來”。那,大概相當於“挪”。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涼州城的四周已是廣袤無垠的茫茫黃沙,因為朝中沒有驍勇之將開拓西域通道,開疆拓土。
涼州城所屬各縣都已為胡兵所占據,守邊將士只好另外建築秋天防禦的城堡。 
萬里從征的人都已戰死在邊塞上,可是京城裡還在年年發令輸兵。
入侵的胡人都從中國擄去婦女,其中有半數婦女生了男孩,還能說漢語。
這些胡人從前不懂農作,不犁地耕種,如今卻學漢人種起禾稷稻麥等糧食作物來了。 
胡人現在牧羊的時候也穿了絲織的錦衣,卻愛惜他們原來的毛氈和獸皮而把它們收藏著,為了預備作戰時用。
他們現在也能養蠶繰絲,織成一匹一匹的絹帛,卻是用來做旌旗圍繞在營帳四周。 
城上的山雞已經在角角地報曉,而洛陽城中,家家都還在演奏胡樂呢! 

創作背景

唐大曆年間,河西節度使治所涼州(今甘肅武威)州城被回紇所侵踞。當時藩鎮割據嚴重,軍閥們擁兵自立,朝廷無力收復失地,淪陷區人民被同化奴役。王建深入了解了當地的人民的疾苦後,有感於此,憤而作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表現了詩人對國勢日下的憂慮。全詩十六句。首二句為倒裝句,點題。其中“漢家”有影射之意。涼州城外黃沙無邊,是因促想漏為朝廷已無驍將開拓邊疆。接著四句描寫涼州之荒蕪和胡人的猖獗,而朝廷年年發令輸兵。張籍有《西州》詩一首,也描寫這些情況。七至十句寫入侵的胡人擄掠婦女並被漢化,說漢語,學漢人從事農耕。十一至十四句說這些胡人學會蠶織。最後二句寫洛陽城中漢人之胡化,以為對比。
這首詩的主題是表現涼州淪陷、回紇入侵之後,胡人日漸漢化,而漢人卻胡化了。胡人的漢化,是學習漢人的農桑生產,以加強他們的武備;漢人的胡化,卻只是學習胡人的音樂歌舞,作長夜荒淫的宴樂。詩人在敘寫現實中表達了對昔日大唐王朝國勢日趨衰落而國人沉迷歌舞宴樂的擔憂,同時對胡漢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也做了客觀反映。
這首詩的韻法有些“出格”。全詩共十六句,如果四句一韻,可以使韻法很整齊,但詩人卻以開頭二句為一韻,末尾二句為一韻,中間十二句用三個韻。這樣,使讀者不能在開頭的時候就依照四句一絕的規格讀下去,似乎有些不順口。其實詩人是按詩歡狼意配韻的。韻腳的轉換,應當和詩意的段落配合,這個原則,詩人沒有違背,但如果首韻和尾韻的詩意,都能擴大為四句,這首詩的韻法就整齊了。尤其是尾韻,如果有四句,則詩意的對比性可以更為明顯。詩人匆匆以二句表過,它的諷喻戒燥院霸意義容易被忽略。

名家點評

明代邢昉唐風定》:此篇氣骨頓高,諷刺深婉。
清代賀裳《載酒拳厚潤園詩話又編》:《涼州行》曰:“驅羊亦著錦為衣,為惜氈裘防斗時。”《溫泉宮行》曰:“禁兵去盡無射獵,日西糜鹿登城頭。梨園子弟偷曲譜,頭白人建教歌舞。”……亦透快而妙。

作者簡介

王建(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出身寒微。大曆進士。晚年為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又從軍塞上。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其以田家、蠶婦、織女、水夫等為題材的詩篇,對當時社會現實有所反映。所作《宮詞一百首》頗有名。有《王司馬集》。
這首詩的主題是表現涼州淪陷、回紇入侵之後,胡人日漸漢化,而漢人卻胡化了。胡人的漢化,是學習漢人的農桑生產,以加強他們的武備;漢人的胡化,卻只是學習胡人的音樂歌舞,作長夜荒淫的宴樂。詩人在敘寫現實中表達了對昔日大唐王朝國勢日趨衰落而國人沉迷歌舞宴樂的擔憂,同時對胡漢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也做了客觀反映。
這首詩的韻法有些“出格”。全詩共十六句,如果四句一韻,可以使韻法很整齊,但詩人卻以開頭二句為一韻,末尾二句為一韻,中間十二句用三個韻。這樣,使讀者不能在開頭的時候就依照四句一絕的規格讀下去,似乎有些不順口。其實詩人是按詩意配韻的。韻腳的轉換,應當和詩意的段落配合,這個原則,詩人沒有違背,但如果首韻和尾韻的詩意,都能擴大為四句,這首詩的韻法就整齊了。尤其是尾韻,如果有四句,則詩意的對比性可以更為明顯。詩人匆匆以二句表過,它的諷喻意義容易被忽略。

名家點評

明代邢昉唐風定》:此篇氣骨頓高,諷刺深婉。
清代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涼州行》曰:“驅羊亦著錦為衣,為惜氈裘防斗時。”《溫泉宮行》曰:“禁兵去盡無射獵,日西糜鹿登城頭。梨園子弟偷曲譜,頭白人建教歌舞。”……亦透快而妙。

作者簡介

王建(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出身寒微。大曆進士。晚年為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又從軍塞上。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其以田家、蠶婦、織女、水夫等為題材的詩篇,對當時社會現實有所反映。所作《宮詞一百首》頗有名。有《王司馬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