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紀

涼山紀

《涼山紀》是何萬敏創作的長篇紀實文學,首次出版於2021年9月。

該書作者糅合了人文地理隨筆和地方史志兩種寫作方法,既介紹涼山的風物人情、社會生活、經濟文化,又對涼山的人文多作描述。這些描述帶有深厚的個人體驗與感性色彩,又不失理性分析,對一些外界感覺神秘甚至誤解的風俗加以釐清,以正本清源。

2022年12月13日,《涼山紀》獲2022首屆李劼人文學獎提名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涼山紀
  • 作者:何萬敏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長篇紀實文學
  • 首版時間:2021年9月
  • 字數:41萬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成書過程,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作者多年間不斷深入彝族聚居區,用圖像與文字記錄了涼山的季候、山河、植被、風俗,從西昌到金沙江,從畢摩文化到彝人之歌,作者通過刻畫個體來放大歷史的細節,用具人文關懷的筆觸為讀者還原和呈現了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的完整風貌,彌補了公眾對涼山自然地理與人文歷史認知的空白,透過這偏遠的地域和古老而獨特的文化,加深對廣袤中國大地的了解。
作者以地理作為時空坐標,以具體的人和事來勾畫世居族群的歷史面貌,他的足跡與歷史之道合轍、合股而絞纏,由此托舉起較為紮實、豐滿、感人、綿延的敘事。在該書中,他用“歷史微觀寫作”的方式把這方土地跟生活在那裡的一個個具體的人聯繫了起來,通過刻畫個體來放大歷史的細節,也從一個個尋訪者口中的講述,了解在大山裡的他們,作為個體普通卻不平凡的生命“蹤跡”。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涼山·古道
第二章 美姑·牛牛壩
第三章 西昌·邛海
第四章 會東·老君灘
第五章 冕寧·錦屏
第六章 鹽源·瀘沽湖
第七章 普格·螺髻山
第八章 甘洛·德布洛莫
第九章 涼山·高山
第十章 彝人之歌
跋一:一個人的涼山/丘眉
跋二:世間所有的相遇/南橋琴

成書過程

作者出生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1996年8月作者回到涼山工作。該書中一些文章的采寫,可以追溯到2004年。當時作者跟朋友們一起去木里徒步,重走洛克當年走過的路。從採訪、寫作到完成,大概有5年時間,再加上疫情影響和打磨延後一年多,整本書前後耗時七年。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該書作者立足於中國本土,以非虛構筆法,真實還原了富有神性的涼山之景,用筆較為細膩,營造出含詩意的意境,帶給讀者一種閱讀上的享受。讓讀者感受到其雖行走在涼山之中,心中卻滿懷大地,身心均至之處,皆隱藏著其對涼山、對人間真誠熾熱的愛。

藝術特色

《涼山紀》用了“紀”的方式敘述大涼山。《涼山紀》首先在時間跨度上拉長了涼山的緯度,縱深至更久遠的年代,無論是腳力和筆力都已觸及大涼山上下數千年至萬萬年,比如寫到南絲綢之路途經涼山清溪古道段,用典籍《唐書》中的記載巧妙勾勒出遙遠時代一條商路的走向;寫到會理古城,不經意便帶入了古城建立600多年的歷史;寫到瀘沽湖,深度揭開摩梭文化、世界獨有的母系部落,於漫長遷徙路上留下的“女兒國”的晚歌;寫到螺髻山,沿著喜馬拉雅褶皺造山運動的屐痕,觸碰到冰川峽谷世界千萬年來傳奇的變遷;因為“紀”,書中對涼山所及從縱線上繪出了一張編年地圖,大量的信息源被嚼爛揉碎後,從作者的筆端娓娓流出,讀來並不覺得生澀,運用恰到好處。
《涼山紀》除了前序後跋,用了十個篇章的寬幅,選取了涼山地理中有代表性的數個地標,比如涼山古道、美姑牛牛壩、西昌邛海、會東老君灘、冕寧錦屏、鹽源瀘沽湖、普格螺髻山、甘洛德布洛莫等,橫向展開了作者心目中魂牽夢縈的“精神高地”。作者的巧思在於,他寫登相營,並非局限於登相營,還有那裡的人情世故,比如97歲的王青美老人一家的故事,“登相營里的上北街和下北街好似一條扁擔,兩頭挑起了她人生中熾熱的青春與從容的晚年。”寫海棠古城的興衰,交織著牽連出“農民書畫家”蔣學堯、命運多舛的誠允等有故事的人;寫消失的村寨,引出罕見特大山體滑坡中吉爾克曲等一群村民面對災害空降時的小人物命運;寫邛海更不止邛海,還有濕地生態、旅遊規劃、衛星發射以及嫦娥工程;寫到甘洛的德布洛莫,更是將傳說中的“鬼山”之來龍去脈,以客觀、樸素的唯物觀和對民族、民俗文化的尊重,作了通俗易懂的闡述。無處不在的知識點,細水長流般的沽沽而出。在這本紀實非虛構的涼山書寫中,不僅有寬度,更有文字帶來的張力和溫度。
《涼山紀》除了在各章節中對所在地域的山山水水均有相當筆墨的解剖,另又單獨用了兩個篇章專講涼山的山和涼山的彝族人民。涼山不是一座山,“涼山到處是山。山在我們四周向各個方向伸展。”“涼山的山,早已是支撐生命的脊樑。”“歷史上,人類一直是大山堅定的守望者。”“我願意仰望大山,作為一名朝聖者站在大山之下,為即將又一次走入夢境而興奮與喜悅。”作者筆端滿溢的深情和詩心,那份對大山的虔誠、篤定以及學者般深入其中的專注與研究,還有一次又一次行走于山中的冒險躍然紙上,既讓作者興奮,更讓大涼山鮮活生動地呈現於文字內外。大涼山不大,小涼山不小,這是去過涼山的人常會聽到的一句謁語,而《涼山紀》把涼山的“大”和“小”通過獨特的理解、解讀、人事及論證,描繪出人類意義上不一樣的標識和符號。沒有如作者般數年來的經歷和紮實的功力,根本無法企及。
作者寫涼山文化,沒有作更多的鋪陳,而是通過先後走出去的一群有代表性的彝族歌手,集中在彝族的音樂文化,並作為全書的結尾,完美收篇。一切偉大的創造,其核心都是人的創造。是生活在這裡的各個人類的族群,尤其是辨識度高的具有典型性的彝族,創造了一種樸實的彝族文化,他們用與生俱來的歌聲與舞蹈,豐富的生活經驗,似乎找到了一條音樂的譜系,升華了一方水土,在保護、傳承與創新中,讓大涼山走向世界。由此,涼山與彝人,就像母親與孩子,用取之不盡的乳汁給了這裡的人無窮的創造力,又像父親與孩子,給了這裡的人無私的佑護與深沉的厚愛,在《涼山紀》的這個段落里,作者已經不是在書寫,而是在鍵盤上跳舞,在篝火映照下和彝人們同聲歡唱,一首永遠日不落的歌。
在《涼山紀》中,長篇敘事裡無處不在的歌唱式抒情,在非虛構寫作中呈現的又一種夾敘夾議、娓娓道來中穿插著詩一般的語言,讓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在非虛構寫作中得以恰到好處的相融,使閱讀的感受變得張弛有度,在情感的起伏中留下貫口,那些充滿靈性的句子,變成總想讓人倒回去重讀的誘餌,令人回味無窮。這樣的句子像遍撒的種子,滿樹花開,可信手拈來,寫甘洛古道,“在時間深處,古老的文明消失於星光閃爍的夜空。”寫牛牛壩,“每一次,心中都充溢莫名的情懷,仿佛那是一扇門,是生命與一方天地達成某種會意或默契的通道。”寫藏彝走廊,“許多謎團尚存於史籍的空白處、泥土的掩藏下——光陰通過‘走廓’,但未完全打開。”寫涼山的高山,“幾十年來與山為伴,我的身心棲居在波濤般起伏的山中,我喜歡視野里充滿綿延的高山,我喜歡高山在時光的遊走中變幻著奇妙的色彩。高山常常引領我展開遐想,並挑撥起跋涉和翻越一座座山的衝動。”這樣的詩意表達,在有意與無間之間,既是作者行文至此的情感自然流露,更增強了作品的文學價值和美學價值。

作品影響

  • 發布會
2021年10月15日,2021天府書展涼山州分展場活動——《涼山紀》新書發布會在西昌舉行,會上發布了《涼山紀》。
  • 榮譽表彰
榮譽名稱
獲獎時間
頒授單位
資料來源
2022首屆李劼人文學獎提名獎
2022年12月13日
樂山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作家協會

作品評價

作家阿來:何萬敏遊走在這熟悉而又陌生的大地上,以真切體驗,捕捉歷史與現實的細節,切進邊地與民族的文化思考和判斷,獲得本質意義上的力量,用文學將之表達出來。這是大地的書寫,更是大地的詠嘆。
2022首屆李劼人文學獎頒獎詞:“(《涼山紀》)是一部徐徐展開的涼山地理筆記,一部連線歷史與現實的涼山人文史和精神史。”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涼山紀》
2021年9月
978-7-5598-3636-6

作者簡介

何萬敏,高級記者,現任涼山日報社副總編輯。涼山州第十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十幾年裡相繼出版過多部涼山題材的圖書,獲得政府嘉獎。
涼山紀
何萬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