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龜山塔始建於明天啟七年(1627年),落成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坐東南向西北,平面為八角形,外觀7級,樓閣式磚石塔,高約43.4米,從首層進塔,可沿螺旋形石階登塔。每層有門通出塔廊。塔門石匾刻有 “涵元寶塔”、“天啟丁卯歲立”等字。塔旁有明至民國時期的碑刻5通。塔心室用條石鋪砌,石質天花板浮雕雙龍戲珠、雙鳳朝陽等。
1992年潮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民間傳說
緣何要在龜山上建塔,這裡有一個饒有情趣的民間傳說:相傳位於潮陽的客埠山上原有一隻惡龜,日間該龜隱藏在榕江南岸,夜裡常爬過北岸,毀食穀物、殘害生靈,時任揭陽知縣的馮元飈聞知後,即命人在它身上建起這座涵元塔,該塔像一顆大鐵釘把它釘死,打那以後,北岸物阜人豐,經濟發達。《揭陽縣漁湖鎮志》將其列為漁湖八景之一:“古塔穿雲”。稽查史書,據清乾隆劉本《揭陽縣誌·古蹟》載:明朝天啟六年(1626)浙江慈谿進士馮元飈調任揭陽縣令,他到任後,關心黎庶,經常下鄉察訪民情,他看到揭陽縣城的西北方有高山作屏障,而東南方則是一片平原沃野,地勢低洼。據堪輿學說:應該在東南方建一座塔來增強文勝。遂於第二年即明天啟七年(1627)“借地於潮陽”,開始在龜山上建塔。主其事者除馮元飈之外還有張明弼、郭之奇、黃奇遇、李時憲等歷任揭陽縣令和縣中名賢。為了早日建造龜山塔,縣令馮元飈除上報朝廷,申請撥款外,還積極奔走,發動民眾捐錢捐物,群策群力。
結構
龜山塔分七層,底層八面各嵌有花崗岩浮雕石板,刻飛禽走獸,花、木、蟲、魚、日、月、星、辰,為磚石結構。塔高十六丈,廣十八丈,下牆厚五尺。外以石嵌,內用磚砌,空心,有螺旋形石階可登塔頂層,塔峰用青銅質葫蘆壓頂,造型雄渾美觀,結構嚴謹堅固。民國二十二年,揭陽縣長謝鶴年和前任揭陽縣長周伯初,對該塔進行一次修繕。
人文
龜山塔基座有“飛龍舞爪”、“兩虎吼斗”、“雙鳳牡丹”、“玉兔升月”、“魚躍龍門”、“麒麟吐書”等石刻共23幅,每層藻井皆用石板覆蓋,石板上刻有雙龍戲珠、雙獅戲球等圖紋,構圖意境開闊,形態逼真,顯示明代石雕藝術之特色。底層塔門匾額石刻“涵元寶塔”四字,剛勁有力,系塔剛建築時所書。塔門兩邊的楹聯,是揭陽縣令馮元飈所撰。上聯為:印光西渡浴南離瞻壁曜躔瑞應當年舟楫,下聯為:魁壘東搴宜北斗烽煙攙息醇還滿地桑麻。這副塔聯大意是:寶塔肇建,文事興昌,人才輩出,人心歸向;鎮水導航,務本崇實,風俗淳樸,天下昇平。塔層層設門,第一層正面祀奉的泥塑像是塔神,即專管龜山塔的塔神。第三層門頂橫書刻“紫極登三”。第五層刻“奎光聚五”。第六層刻“六一風高”。都用行體書寫,蒼勁有力。塔內右邊的螺旋形石階可逐層通至塔最頂層。二層以上,每層各有四門可出塔廊,今塔廊欄桿已毀。在塔的最頂端,有重達百餘斤的銅鑄葫蘆,現僅剩一半,據說曾遭雷擊。這裡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相傳塔頂的銅葫蘆里藏著一條多年修煉的泥鰍精,該泥鰍精經常在榕江邊興風作浪,殘害人畜。鄰鄉有一後生,為消滅泥鰍精,為民除害,毅然離別家人,到仙山學法,三年後學法歸來,回家即施展法術,召來雷公電母,將泥鰍精連同銅葫蘆一併擊毀,故今僅存一半。塔南有石刻碑記五塊,保存完好。
歷史現狀
龜山塔始建於明天啟7年(公元1627年),崇禎12年落成(公元1639年),距今已有362年,歷經了明崇禎十四年5.75級、清光緒二十一年6級和民國六年6級以及民國七年7.25級四次大地震以及歷代數十次大颱風,至今仍然屹立完好,塔高43.4米,八面七層,空心,塔門石匾刻“涵元寶塔”四字,進塔門沿螺旋石級可達頂層,每層均有4門通塔廊,可供遊人眺望塔下風光。涵元塔濱臨潮汕三大江之一的榕江,與揭陽市對岸相望。因建築年代久遠,涵元塔尖銅質葫蘆受雷電擊而殘破,塔身上3層受損嚴重,下4層多處破裂,部分欄桿石折斷損壞,亟待修復。
2011年5月19日,
潮汕海內外鄉親捐資修葺涵元塔工程,這座古代“潮州外八景”之一的古塔,將重現昔年風采,修復後將保持龜山塔奇特建築,塔內各層刻有飛禽走獸,構圖清新,技藝精巧,為潮汕古文化遺產之一,現時是潮陽市文物保護單位,使之成為潮汕重點旅遊景區之一。修復後的涵元塔,仍保留原來風貌,並在景區里配套有關設施以方便遊覽。這古老建築的瑰寶更好展現了風采。